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主要在口头流传,是一种“口传文化”(oral culture),其跟作家文学、书面文学相对,与后者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价值。如恩格斯所言,“在世界上,只要有国家,就会有民间。只要有民间,几乎就都有民间文学。”[1]如今,有关方面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中,首列“民间文学(口头文学)”,该项目下所含种类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划分得较细。下面,本文拟谈谈羌民族的神话、传说及故事,以供读者朋友参考。
一、植根原始思维的奇妙神话
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2]的产物,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幻想型故事。从人类历史角度看,神话跟原始思维有紧密联系,尤其兴盛于各个民族的远古时期、童年时代,其中铭记着相当古老的文化信息。聚居在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的羌人信奉“万物有灵”(animism),植根于其原始信仰的神话自古多多。羌族的神话,包括创世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等等。
创世神话。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天地形成说和人类万物产生说。在理县流传的神话《开天辟地》中,阿补曲格和红满西一起造大地和人。他们用青石板造天,借大鳖鱼造地,再用鳖鱼的四条腿把天撑起来,然后把家中玉狗放到鳖鱼耳中监督其别动,这样天地才稳当了。在《狗是大地的母舅》中,末尾亦特别说明以狗制服鳖鱼是为了“平息地震”。在此信仰支配下,地震时唤犬成为羌区民间独特的习俗。羌族其他地区,还有狗头盘古开天地、神仙造人的神话。人类由猴子变化而来则是羌民中关于人类产生的另一种说法,如《猴人变人》、《燃比娃盗火》。
自然神话。日月星辰、山水树木等自然物的由来,在羌人口头上也有对应的神话。如有的神话讲,茫茫远古,天地浑沌,没有日月星辰,也没有白天黑夜,是狗头人身的盘古耗尽精力才造好了天地。他倒下的时候,两个眼睛飞到天上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汗珠子飞到天上成了星星,他的身躯倒地成了高山和石头,头发、胡子、汗毛成了树木和花草。甚至连盘古王身上的虱子和虮子,也变成了野兽和牛羊。
英雄神话。这在羌族神话中有很大的比例。这类神话反映了先民的英雄崇拜情结,有助于增强羌族的自身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例如木姐珠和斗安珠的故事,燃比娃取火的英勇行为,羌人的祖先在羌戈大战中表现神勇,伏羲兄妹经过重重磨难治人烟才使得人类的香火继续;阿巴补摩多次尝试,终于找到治百病的药物,减轻了人们的痛苦;岐山大王和罗和二王一起保全羌人安宁。罗和二王又叫二郎神,被皇帝封为川主子。郎神信仰与羌人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羌族深深的民族认同感。
羌人供奉白石,以之为神灵的象征。在茂县、黑水一带流传的《白石神》讲到,古时候在今天黑水县红岩乡那个地方,发生过一场可怕的火灾。事前,一只乌鸦曾告诉一个小伙子,说这里很快要出现九个太阳,会把所有的草木和生灵全部烧死。乌鸦劝小伙子赶快离开此地,但又叮嘱他不得告诉别人,否则会有不好的下场。好心肠的小伙子回到寨子后,却挨家挨户地通知寨里人迅速转移;结果大家得救了,他自己则变成了一块洁白的石头。人们感谢和怀念他,便在房顶竖立白石,过年过节时候对之祈祷祝颂。久而久之,白石成为羌人信奉的神灵,白石神也保佑羌人吉祥平安。这则关于白石崇拜起源的神话,跟羌人的民间信仰联系在一起,极具民族特色。
至于《火的来历》、《蒙格西送火》、《阿巴补摩》、《耖田歌和牛王会》等,则涉及人工火、羌医药的发明以及五谷种子的来历和水犁耖田的起始等,可谓是有关人类文化起源的古老神话。
二、体现族群文化的古老传说
羌族的民间传说相当丰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或涉及人物,或涉及史事,或涉及地方风物。由于处在地形复杂的山高谷深地带,羌民社会中关于同一人事的版本又往往不止一种,如汶川和北川的大禹传说就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同一传说在各地口头流传的过程中难免有加工和创造的成分,而恰恰是这些加工创造使得民间传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羌人的智慧。
“禹兴于西羌”,古有此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川西北羌族地区流传极广,迄今在汶、理、茂、北四县,犹存跟大禹传说相关的种种文化遗迹,如禹穴、洗儿石、石纽山等。目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禹的传说”,也是由汶川和北川两县共同申报的民间文学项目。羌地民间传说中,大禹王出生在石纽,三天就会说话,三月就会走路,三岁就成人,长大后与涂山氏联姻。他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整日忙碌,三过家门而不入……羌区的大禹传说是中华大禹传说的“在地性”产物,有其口头传统根基和地域文化特色。“从族群内部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表达看,羌区大禹传说包含着先祖敬奉和英雄叙事的要素,其为羌人强化族群认同、提升族群声望、拒绝他者讹指提供着民间文化资源。”[3]
地处汉藏之间的羌人,自古在文化上同周边民族交流多多,这自然会反映在其民间文学中。在羌族民间传说中,一个女人怀孕三年,从胳肢窝里生出老子,而这老子和鲁班为好朋友;二人只有合作,鲁班才可以改板,老子才可以打铁。这个合作型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三国人物在汉族地区家喻户晓,羌区民间亦有关于关羽和周仓的传说。羌族巫师木果铁阿和张天师(张道陵)是师兄师弟,曾一同拜师学道,学成后,张嫉妒木的本事比自己强,就用计把木的法绳丢到火堆里,烧成了六节,所以现在羌族释比使用的法绳都是六节。有趣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被传是茂州羌人。在岷江上游,汶川的飞沙关也有跟她相关的传说。
羌族民间传说中,有关于生物、地名、节日、礼仪等的,题材广泛。关于动物的传说,有牛为啥子没有门牙、狗是怎样变成家畜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没毛、猫为什么要吃老鼠以及公鸡的大红冠子、老虎身上的扁担花,等等;关于植物的传说,有荞麦的来历、黑木耳的来历、香樟树的传说、马桑树儿长不高等;关于节日习俗和人生礼仪的亦不少,如腊月二十三点天灯、端阳节的来历、扎花灯的来历,还有新娘为啥要搭盖头帕、妇女为啥要缠脚、戴手镯耳环的缘由、土葬的起源,等等。
当代羌族民间传说中有一部分是关于红军的。当年,红军的一支经此地北上抗日,路过羌寨,遭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依靠谋略和英勇善战终于击退了敌人,顺利通过了该地区。其他还有“刘大爷抗蓬岩救红军”、“红军叫我当主席或连长”、“巧夺天门洞”等传说。这些传说反映出当年红军在羌族地区口碑良好,受到羌人的爱戴和尊重。
总而言之,特色鲜明的羌族神话传说在整个中国文学史当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是一笔值得我们重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
三、流露民间意识的有趣故事
民间故事是由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其狭义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生活故事、幻想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等。羌族地区有多姿多彩的故事、寓言,从叙事内容上,笔者把它们分为四类——
1.以动物为叙述主体,反映生活哲理。这些多为寓言故事。在这类故事中,兔子有时候显得聪明,有时候又有点狡猾,从兔子和豹子的斗智斗勇中显示出来:兔子拯救了羊子,又从豹子口中争得野牛做食物。在另外一篇故事中,兔子用锤子和桦树皮装作钦差大臣吓跑了要吃羊的狼。《老熊和兔子》叙述了老熊被兔子教导用尾巴钓鱼,尾巴被冰冻折断,老熊气愤追逐兔子,又被兔子谎言迷惑,最终落入悬崖粉身碎骨。《喜鹊和乌鸦》中,喜鹊叫骂依然讨人喜爱,乌鸦大赞金玉满堂仍然遭人唾弃,反映了人们对喜鹊和乌鸦有成见,或者是说一个人的本性难以改变(即使乌鸦叫喜依然遭人排斥)。
寓言故事大多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对应,给人以哲思和睿智。爱奉承的锦鸡最终成为狐狸的口中餐,这个故事警示人们忠言逆耳利于行。《狗和獐子》中,狗把獐子从大蛇口中救出,从而结为生死之交的兄弟,后来因为獐子自高自大、欺压狗、甚至与人为敌,最终与狗成了死对头。《自讨苦吃的狐狸》叙述狐狸学老虎捕猎,对大马下手时被马踢伤的故事,告诉世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有些事情不可为或不要机械地模仿。《爱夸海口的青蛙》则揭示了井底之蛙的浅薄。
2.羌族生活中的人和事。爱情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有关爱情的故事很多。《七星灯》叙述了莫小妹和书生经过生死磨难终成眷属的感人故事。除了爱情,还有反映其他方面的故事。如《咪嘎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母舅在羌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弄口才的女人》讲了一个农家妇女因为卖弄口才弄巧成拙而耽误农事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要简洁易交流为好。《傻媳妇》则讲述一个自认聪明的媳妇在做饭中闹出的两个笑话,侧面反映了“媳妇”作为从别处嫁过来的“外人”,要想得到本寨人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棒老二怕店老板》叙述了一个由于店老板的汉话说得不好而把强盗吓跑的笑话,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道理。
3.羌族释比驱邪捉怪以及其他显示释比本领的故事。羌语中释比又称“许”、“诗卓”、“诗谷”等,汉语俗称为“端公”。《“许”戛巴日基》讲述了释比的种种法术,《七星灯》中有释比用符咒驱鬼的情节,《释比送茅人的由来》则讲述羌人生病后请释比做相关法事的来历。释比也有“为难”的时候,《柳树精》中,释比的羊皮鼓都被戳烂了,最终和姓金的读书人一起才把柳树精除掉。此外,羌人在跟妖魔斗法过程中显示了高超的智慧和胆识,并体现出憎恨邪恶的民众意志,如《方宝智斗“七妖魔”》、《森子成父子除妖》与《阔依“许”惩土司》。
4.对羌人日常生活起破坏作用的人或物。如《野人偷西瓜》、《贼娃子偷猪》等告诉人们劳动收获幸福,偷盗行为必遭报应。
在羌人生活中,“毒药猫”故事流传甚广。“毒药猫”又称“犊疫”,乃羌语音译,其是羌族民间信仰中一种邪神。《烟鬼收拾毒药猫》讲的就是一个半夜后起来变成毒药猫去害人的女人。《毒药猫婆婆》讲某媳妇的婆婆是毒药猫,某次毒药猫们到婆婆家开会商量害人的事,正好被媳妇听到,然后她和丈夫一起制服了毒药猫婆婆。但是,毒药猫的存在,又可以避免瘟疫与魔鬼。它们虽然害人,捉弄人,但也惩罚心地邪恶的坏人,如《放羊娃和毒药猫》、《长工智斗毒药猫》。
当然,以上对神话、传说、故事等类型的划分仅仅是大体上的,彼此间亦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对之读者当灵活把握。总而言之,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作为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尤其是在羌民族及其文化经历了2008年“5·12”地震灾难的重创之后),羌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及故事,反映着羌人的历史、社会与生活,凝结着羌人的情感、智慧和生命,是我们研究多民族中国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篇章,也是我们研究多民族栖居的四川地域文化理应关注的民间遗产。
注释:
[1]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11、4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3]李祥林:《民间叙事与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0期。
(说明: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0YJA850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祥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教授
王广瑞: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硕士生
相关热词搜索: 羌族 神话传说 文化遗产 民间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