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 浏览次数:

摘 要: 动物习语作为构成习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丰富的表现力,鲜明地体现了英汉民族的文化特色。然而,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其动物习语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通过对其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动物习语 文化差异

习语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形成的独特的固有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习语的正确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此彼此都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或文化内涵和反映各个国家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1]。因此,通过习语的对比研究可以反映出各个国家在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就动物习语进行研究,探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也在发生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也残留在某些习语中[2]。因此,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无不带有民族历史发展的烙印。

每个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类历史的画卷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习语源自历史事件,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方的历史。总的来说,习语的意义往往是其所概括的历史事件的本身意义或者是由此所引申的意义。

英国在历史上受过多个民族的入侵,如古罗马人、希腊人和朱特人等。因此,上述民族的文化影响了英国的文化,其中就有不少打上了其民族文化烙印的习语[3]。如:

(1)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

这条习语是由于英语习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Scandinavians的入侵所致。古代Norsemen的主神是奥丁(Odin),狗(dog)象征风,猫(cat)象征雨。因此,cats and dogs象征“狂风暴雨”。

汉族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绝大多数汉语习语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或保留着历史发展的痕迹,涉及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2)paper tiger(纸老虎)

这条习语出自毛泽东著名的语录:“一些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随后引申为“外表强悍实际虚弱”的含义。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但不是完全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不同的文化现实。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长期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的人对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性。

“任何文化的特点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4]。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经历也就不同,从而产生了极具民族文化色彩意义的词汇,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心理特征[5]。

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有自己的地理特点。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牛在中国农业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农耕工具,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许多习语跟牛有关。如:“牛刀小试”、“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等。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牛也是一种力大、性格倔、任劳任怨、敢于奉献的动物,因此,在汉语里也有这样的习语,如“力大如牛”、“牛劲”、“老黄牛”、“孺子牛”、“牛脾气”等。

相反,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国。人们的生活与海洋和水密切相关。在四面环水的英伦岛国,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与鱼有关的习语遍布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6]。如: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皮的人),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像离水之鱼),drink like a fish(像鱼那样豪饮)等。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该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准则。由于人们自身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作品等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民族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毫无疑问也会受到社会习俗的影响,更不用说习语。

以饮食习惯为例,英国人有他们特殊的习俗,在饮食方面其传统和习惯与中国人大相径庭。英美人偏向肉食,如牛肉、鸡肉以及各种鱼类乃餐桌上的常见之物。“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炸鸡香味更是飘入世界的各个角落。正是因为这种饮食习惯产生了大量的习语。如:chicken-hearted(胆怯),talk turkey(直率地说),walk turkey(前后左右颠簸),be as red as a turkey(因生气而满脸通红)等。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家禽种类也异常繁多。羊肉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深受欢迎。因此,一些与“羊”有关的习语也是由来已久[7]。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羊质虎皮”、“羊肠小道”、“挂羊头卖狗肉”等。

另一个差别比较大的习俗就是在对待狗这种动物上。在中国文化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走狗”“狗眼看人低”等。尽管这些年在中国养宠物狗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很多人把狗当成是家庭的一部分,像亲人一样对待。因此,在英语习语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之外,大部分都是褒义的。比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习语就好比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文化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和西方不同。因此,英汉跟宗教有关的动物习语更能反映宗教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如哲学、艺术、文学等)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反映在语言上,与“佛”及“佛”的艺术理论和基本教义的习语有很多,如“人面兽心”、“牛头马面”等。

另一个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中国本土的道教。因此,有许多跟道教有关的动物习语,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

而在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人们信奉的是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圣经》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其他任何一本古书所无法比拟的。在《圣经》中许多跟动物有关的典故都转变成了习语。如:

(1)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这条习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sheep和goats分别用来比喻后人和坏人,因此这条习语的含义是“区分好人和坏人”或“明辨好坏”。

(2)lion in the way

这条习语出自《圣经·旧约·箴言》,现在的含义是“拦路虎”或“可怕的障碍”。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能体现出来。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观具体,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抽象含蓄。换句话说,中国人喜欢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英国国人喜欢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对习语的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英语习语通常用抽象的概念表达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中国习语则相反。如:“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而中国人则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表达这一抽象概念。

六、结语

跟动物有关的习语虽然在语言中占的比例有限,但是由于动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动物习语的使用使语言变得更加有趣。通过对英汉动物习语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探讨比较,可见英汉习语分别反映了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因此,只有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深入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将两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民族间交际融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

[2]王耀敏,张淳.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谢巧静.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4]平洪,张国杨.英语习语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汪平,李延林.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动物习语喻义的传达[J].保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6]赵晶.从动物习语比喻看中英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7]徐歆玉.英汉习语中动物名称的差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差异 英汉 动物 习语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