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近代戏剧自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浏览次数:

摘要:近代史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阶段,随着戏剧形式的发展,职业戏剧的经营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后世对这些变化内容进行著述的文献可谓层出不穷,本文从传统职业戏班的组班经营管理、新剧社的内部管理、商业演剧场所的管理三个方面予以介绍。

关键词:近代 戏剧 自治管理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所跨越的近80年的这一段时间,是历史上的近代时期。其历经清王朝晚期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戏剧演进过程中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阶段。

近代戏剧就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杂剧、传奇、地方戏等,也涵盖1906年前后兴起的话剧。针对演出以上戏种的经营性质之职业戏班或剧社的自治管理的文献可谓繁杂,现作一简单梳理。

一、关于传统职业戏班的组班经营管理

国内专门对戏班进行的研究当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1935年,齐如山出版的“剧学丛书之八”《戏班》,是一部有关清末民初北京戏班经营管理情况的专著。全书共六章,内容包括财东、人员、规矩、信仰、款项、对外六个部分,详细记述了这一时期京城戏班的组建体制和手续、演职人员的配置、内部管理规则与行业文化以及对外经营的运作方式,为我国近代戏剧管理学的研究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①。

张发颖的《中国戏班史》在十六章六十八节的条目中,从我国历史上的乐户制度、历代宫廷教坊组织、城乡民间演出活动、家班制度、票房票友制度、名角挑班制度、艺人培养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等诸多方面广泛地探索研究戏曲班社的历史变化及其与戏曲艺术发生发展的关系,其阐述是全面的②。

以上二书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戏班的经营管理作出的较为实际权威的分析,而后者应该是在参阅了前者的基础上再予以补充和深入的。

在具体的戏班个案记载和分析上,有一本历史文献值得关注:一是唐伯弢编著、白化文修订《富连城三十年史》,此书是对曾培养出大量京剧名角,对京剧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富连城科班,从正式成立到繁荣昌盛直至衰败的历史作了详细的描述,对此科班从班主、教师、历科学员以及富连城内部组织、科班规矩、禁忌、戏目等方面的情况做了十分详尽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富连城科班的宝贵资料③。

在其余的著述方面,钱志中的《清代的戏班管理》一文指出“清代戏班承担着角色选定、剧目编排、行头置办、演出外联等任务,其组织日渐成熟,管理自成体系。”分戏班的组织构成、规范管理、签约制度——包银与戏份、市场意识四个方面简要而概括的介绍了清代戏班的经营管理特点④。邹力宏先生的《清代戏班财务管理》一文,从财务收入和支出的角度详细的介绍了职业戏班的经营状况⑤。

二、关于新剧社的内部管理

新剧,又称“文明戏”或“文明新戏”,亦有“中国早期话剧”、“中国近代话剧”等叫法,一般是指“五四”之前的中国话剧早期形态。对新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14年出版的朱双云的《新剧史》,逐年逐月记述己亥年(1899年)十一月以来文明戏的重要活动和事件,实为第一部文明戏史著;书中收载的一些剧照和“新剧家”的传记、轶闻极具史料价值⑥。欧阳予倩著述的《自我演戏以来 1907—1928》,保留了当时上海剧坛、南通伶工学校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清末民初南方戏剧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在现时代,杭州师范学院的黄爱华博士对中国话剧的研究是成果斐然的。由黄爱华撰稿,岳麓书社出版的 《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无论从立论的鲜明、内容的丰富,还是从资料的翔实、治学的严谨来说,它都可以称得上是研究这一时期话剧发展历史的一部力作。她在《王钟声春阳社与日本新派剧》一文中介绍了春阳社的管理特点和演出形式⑦。其《春柳社研究札记》也涉及到了春柳社的组织管理问题。这两篇文章皆为新剧剧社的个案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其余有影响的论著诸如:李晓主编的《上海话剧志》以时间为序,分团体机构、演出场所、舞台美术、理论研究、出版物、传记等八个部分,系统地记述上海地区的话剧艺术及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其中第一个历史阶段(清末至五四运动)所介绍的时处上海的剧社,为本文的写作能提供不少例证⑧。张雨新和陈超维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社——西安易俗社》一文以西安易俗社为个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近代的剧社管理方式的特点:“全社共有五个部:干事部、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排练部,改变了旧戏班子行会式管理体制。”⑨

三、关于商业演剧场所的管理

周贻白所著《中国剧场史》是一部有关商业演剧场所管理的开山之作。著作从剧场的形式、剧团的组织、戏剧的组织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剧场的管理状况。是研究近代剧场管理的重要文献⑩。刘庆的《明清时期的戏剧管理》一书,在“商业演剧场所管理”一章中,分“商业演剧场所的设施和习俗”、“演出管理”、“商业演剧场所的竞争”三个方面对剧场的管理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分析。李畅所著《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以历史变迁为线,以多个剧场实例为依据,详细介绍了北京的剧场发展全貌。为研究近代剧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资料。

综观以上文献,大多论著都对某一时段某一范畴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却缺乏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思维眼光。比如,对民间职业戏班的管理研究没有顾及到新剧剧社对其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对新剧剧社经营状况的研究少有与剧场发展状况的有机联系。面对近代这个大转折大震荡各种文化剧烈冲突你来我还的特殊背景,对于戏剧管理的研究,私认为应该有大眼光大视角去观照。现象是个体而繁杂的,但我们可以在兴衰更替中理出其内在逻辑和历史关联。

参考文献:

[1]齐如山.齐如山文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张发颖.中国戏班史[M].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3]唐伯弢.富连城三十年[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

[4]钱志中.清代的戏班管理[J].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总第83期

[5]邹力宏.清代戏班财务管理[J].价格月刊,2004第8 期

[6]朱双云.新剧史[M].新剧小说社,1914 年版

[7]黄爱华.王钟声春阳社与日本新派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8]李晓.上海话剧志[M].上海市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

[9]张雨新,陈超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社———西安易俗社[J].云南档案,2010年12期

[10]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 综述 戏剧 文献 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