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1958年,当时在苏州博物馆工作的范烟桥先生,正四处打听《吴郡文编》的下落,顾翼东得知后于1960年慨然将书移送苏州博物馆保存。2009年,《吴郡文编》稿本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6479。
吴梅奢摩他室:中国藏曲第一人
走进蒲林巷35-1号,是曲学大师吴梅的故居。吴梅(1884—1939)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在诗、词、曲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
吴梅不仅是享誉中外的曲学大师,而且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戏曲文献收藏家。金元版本,明朝佳版,决不漏脱,自古至今,务求尽数保藏。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说:“吴梅藏曲之富,一时无两;盖南北遨游,手自搜罗垂二十年,益以朋好所贻,弟子所录,架积日多,盖六百种。”1926年前后,吴梅从自己收藏的杂剧、传奇、散曲中选出二百六十四种,结集名曰《奢摩他室曲丛》,入选作品皆详加校勘,并附有题跋。上海“一·二八”战事发生,商务印书馆藏书楼被日本飞机炸毁,三四两集的底板被焚,底稿也烧坏了二十七八种,出版工作便被迫终止了。吴梅先生听到这个噩耗后,不禁黯然失色,并仰天长叹道:“敌欲奴我民族,乃先灭我文化。八国联军焚北京之圆明园如此,今日寇轰炸我上海涵芬楼亦如此。有志复兴我国民族者,终必复兴我文化,此责艰巨,吾侪负之,不容辞也!”事实证明了吴梅的感叹,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毁灭。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梅剩余藏书乃由郑振铎居间介绍,由吴氏后人捐存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还保存着《瞿安藏书目》的手稿本,大致反映了吴梅戏曲学戏曲文献收藏情况。
修闻福斋:手抱楹书不上船
民国时,苏州葑门内大太平巷修闻福斋中住着一位三十来岁名儒,他就是清末随父侨居苏州,安徽贵池收藏家刘世珩的独养儿子刘之泗。周退密《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刘鲁公条曰:“过眼云烟古已然,刘家遗少辫垂肩。可怜寇逼巢倾际,手抱楹书不上船。”
刘之泗(1900—1937)抗战时全家迁往苏州城内避难,继承其父大量藏书,改藏书楼为修闻福斋。1937年日军逼苏州,全家往无锡乡间避难,但刘之泗坚不为动,誓与自己藏书共存亡。日军进城后,太平巷内一片狼藉,被抢去古籍文物无数。由于受到异常惊吓而成疾,刘之泗不久便逝去,贵池刘氏三世积累一朝散尽。
上世纪50年代初,在苏州人民路穿心街口附近,有一家专门制作钓鱼竿出卖的夫妻老婆店,版本学家江澄波先生的家亦在附近。有一次鱼竿店老板和他说:“人家有一部大书在我店寄卖,你是内行,进来看看。”虽然从小见惯各类古籍善本无数,但江先生看过之后仍然大为吃惊,一部宋版书竟然在路边小摊上出现,实在不可思议,江先生看到的就是宋版书《东莱吕太史文集》,书上藏书印记累累,流传有序,书后还有“潜叟”及“刘之泗”二人的题跋,非常难得,应是刘氏散出之物吧,于是立刻议价购回。当时苏州市文管会刚刚建立,正在征集藏品,江澄波先生将该书以平价提供给文管会,使之永归国有,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武学沪)
相关热词搜索: 苏州 劫难 藏书 时期 日本侵华上一篇:诗心隽永,情词之宗
下一篇:近代戏剧自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