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初探

| 浏览次数:

摘 要: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是世界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其的评价与判断关乎对整个世界史的把握。以文明的发展演进为线索,以单一文明、交互文明和全球文明为断点。其中,以1500年为上限,标志着单一文明向交互文明的转折,世界从分裂孤立走向联结统一,在地理上连为一体;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其下限,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世界的联结进一步从有限的地理互联发展为无限的虚拟网络互联,全球冲破地理界限,在更广范围内、更深程度上走向一体化。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分期;上限;下限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7-0117-02

在我国的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如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问题、殖民主义的扩张与统治问题、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问题等等。在诸多讨论议题中,如何对世界近代史进行分期和断限等问题也是国内史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始于20世纪下半叶,国内学者们逐渐开始对这一问题投入关注。改革开放后,随着整个学界的思想解放和对重要理论经典问题的愈发重视,相关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加热烈。作为在理论上具有宏观把握、提纲挈领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世界近代史全面而细化的认知更成为整个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关键理论问题之一。对其整体性的清晰明确把握同样也影响着对其后数百年间的历史事实的动态认知,将诸多分散的历史事实贯入一条世界近代史断限线上,从而有高屋建瓴、一览无余之意。因此,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应用中,对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都应给予其足够的关注。

一、世界近代史的定义和界定问题

“客观的历史不会改变,但历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却是与时变易。”[1]历史的发展速度永远快于世人对其评价速度。历史学家们也因由不同的历史环境与条件,对同一段历史做出不同的评判。作为世界历史重要的一环,世界近代史的定义为何?国内外史学家先后做出多种回答,以不同角度、不同根据对近代史做出定义。首先,必须要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只有对近代史进行明确的定义,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确定其上限和下限,否则任何分期都是不尽客观和正确的。

囿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人物对近代史定义及分期的看法,在国内史学界还不尽全然开放的时期,对这一问题的定义仍然停留在苏联时代的定义,即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吴于廑先生也曾这样定义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2]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定义仍局限在以资本主义制度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为根据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产生任何突破性进展。

然而,必须认识到,世界近代史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对一段历史时期的划分不能单单仅看到社会形态的层面,资本主义只是众多社会形态中的一种,若把它置于世界层面,那么許多地区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将变得难以放置而被边缘化,我们万万不能轻易做出世界近代史不包含该类国家及地区的妄论。同时,若将世界近代史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难免有沦为“西方中心论”之嫌,毕竟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以西欧为根基和源泉的,纵使它对整个世界乃至日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全部世界历史的真实面貌。以中国为例,作为世界上的重要大国之一,1840年才真正步入近代的中国,其近代开始时间比“资本主义产生之时”的近代时间晚了近百年。因此,用一种近乎整齐划一的具体时间或整个世界迈入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为标准进行世界近代史的定义方式,在笔者看来,是不准确的。各个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等等的不同,其历史发展进度是不同的,仿佛同一部历史影片在不同国家地区上映时有着不同的进度条,“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3]。

因此笔者认为,世界近代史是相互隔绝的单一文明向相互联系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从孤立走向联合的全球一体的历史。这样的界定依据:一是历史上的古代、近代和现代乃至当代的概念是相对的,这也正是史学界存在着坚决反对历史分期派别的原因所在。然而文明的“进化”是前进的,持续的且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相互连接的世界文明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倒退回分崩离析的个体,更不可能回到前文明。因此,作为“文明社会的概括”[4]的国家可共同组成世界近代史的一个个文明体。二是“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5]借用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将世界连为一体,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才真正成为世界史。而这一逐渐发展完全的过程既是近代史的涵盖内容。

二、世界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具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发展方向。其中,横向发展理论是指世界历史是一个由各地区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客观过程。

对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问题,史学界存在不下10种看法,其中包括英国革命说、尼德兰革命说、法国革命说等等,这些观点自成一派,各自立场、角度不同。

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即为世界古代史的下限,依据笔者对世界近代史的定义,这一转折点应该就在单一文明迈向世界文明的进程中。这一时期,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逐渐开始出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对隔绝状态日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交织在一起,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理上的差距日益缩小,全球成为一个整体。“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刘宗绪先生曾说过:“历史分期不再以某事件为标志,而是以某时代来分界。说明历史到底是文明演进史和生产力发展史。”因此,笔者将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定为1500年,1500年是单一文明向交互文明的过渡与转折点。随着新航路的开放,资本主义国家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起,资本原始积累的滚滚车轮开始向前卷起历史的尘埃,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日后对世界影响深远的诸多历史事件,它直接诱发和催化了一系列重要历史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如果地理大发现没有在1500年前后发生,那么世界从割裂孤立走向联结统一的时间还要继续向后延续。同时,选择1500年而不是1492年的原因在于,笔者并不想将此转折点局限在新大陆的发现,而是将这一过程拖长,更好地与其他历史分期在合理性与契合性上一致,不致有太大分歧;另外,以一个相对取整的数字作为分期显得更为公平,虽然各地区的历史发展进度不同,但是在连为一体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都不再是孤岛。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学界有五种看法,其中分为1900年说、十月革命说、1905年说、20世纪40年代说以及20世纪70年代说。在这些分期中,有依据社会形态进行划分的,也有按照经济形态进行划分的。笔者的看法是,将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划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如下:一是二战将美国一举推向美苏两极争霸中的制衡一方,以自我发展和遏制苏联为双重目的,美国雄厚的物质生产基础、巨大的市场份额以及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沃土。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航天、核能的应用为标志,更进一步地推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行程: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和国家经济格局发生空前变化,各国纷纷发展科技以增强国家竞争力从而推动政治多极化的稳定发展。同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全球互联,真实的地理界限被无形的虚拟网络打破,相互联系的交互文明进一步升级为全球文明。二是二战将世界格局重新洗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纷纷落马,美苏一跃登顶,开始了漫长的冷战。世界殖民体系分崩离析,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出现,世界形势在紧张的情势下却呈现多样化趋势。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也使得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界限,形成与资本主义相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三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开启使得全球進入知识经济时代,无论从国家行为到人民生活,都与近代史开端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以二战为世纪近代史的下限和现代史的开端,不仅使得现代史离我们的生活更近,这种过渡也更为合乎逻辑。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是世界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它的讨论和评判,关系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认知与感悟。国内史学界早已冲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以及广度上的拓宽,围绕世界近代史的定义、特点、研究对象、分期依据及方法论、上下限以及内部分期等问题,一些新理论新视角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世界近代史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讨论。分期问题虽然是理论性问题,但对于它的思考不能停止。若要研究某一个具体时段的历史,必须要认识到该段历史所处的宏观时段的全局与概况,这样才能做到整体把握、具体分析,也正因如此,国内史学界对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仍旧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3.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巴里·布赞,里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2.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史 初探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