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和MRI影像诊断

| 浏览次数:

作者单位:523573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

通讯作者:邓学文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比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声象图与MRI影像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17例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均行超声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声像图和MRI图像特征。结果 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超声和MRI特征表现为颈部至颌下和(或)纵隔内蔓延生长的多房囊性肿块,内见细条状分隔,沿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境界清,有占位效应。超声诊断15例,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88%;MRI诊断17例,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高频超声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病变大小、形态、延伸范围,多数可做出定位、定性诊断;MRI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毗邻、包绕的重要组织器官,以及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 囊性淋巴管瘤; 高频超声; MRI影像

囊性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PGM)又称囊性水瘤,其实质是淋巴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多数学者认为淋巴瘤系淋巴管发育畸形所致,而非真正肿瘤性疾病[1],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好发于颈部、面部、腋下等部位,[2],由于对邻近组织的侵入与压迫,囊性淋巴管瘤可能会导致多发性感染、呼吸困难、咬合不正、吞咽困难、发声困难和毁容等,病变常包绕大血管和神经,使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本文收集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病例17例,回顾性分析其高频超声和MRI征象,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9年10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共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 d~18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8例为颈部或颈部、腋部无痛性包块,5例为颈部包块伴疼痛或发热,2例有颈部压迫感和呼吸、发声困难,1例有胸闷、胸痛、刺激性咳嗽,1例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均行高频超声和MRI检查,病理检查于镜下可见大量含胆固醇结晶的淋巴细胞,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

1.2 方法与仪器 超声检查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 ~10 MHz,取合适、患者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进行纵、横、斜多切面仔细探查;二维超声观察并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重要毗邻,以及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等特征;彩色多普勒观察并记录病灶内部及周边血供情况及血流动学变化。

MRI检查采用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心脏相控阵线圈,平扫序列:横断T1WI、T2WI和压脂序列(STIR),矢状面、冠状面T2WI和压脂序列,压水序列(FLAIR),观察分析病灶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内部结构、病变边界、毗邻、病灶信号强度,明确周围重要组织受压推移及包绕情况;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增强造影剂为Gd-DTPA,用量为0.1 mmol/kg体重,观察分析病变的形态、强化特征。

2 结果

本组17例经病理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超声诊断正确15例,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88%。15例病变见于颈部和腋窝,沿疏松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3],7例蔓延至纵隔,2例蔓延至前胸壁,病灶低张力,无定型,呈无回声的多房囊性包块,透声好,内部可见纤细分隔,形成“蜂窝状”的特征性图像[4],边界清楚,有一定的包膜,薄壁,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内部未见血流信号,于壁及内部光带上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合并感染时,肿块囊壁可增厚、不光滑,囊内可出现点状回声及透声减低;合并出血时,囊内可见絮状弱回声凝血块。2例上纵隔囊性淋巴管瘤因肿瘤大,与颈部相连,造成定位及定性困难,误诊为甲状腺腺瘤囊性变。

MRI诊断17例,诊断符合率为100%。病变沿肌肉、筋膜间隙“爬行性生长”,形态不规则,往往与局部组织间隙相吻合,组织器官结构清晰;9例向腋窝、纵隔蔓延,2例向前胸壁蔓延;病变呈多囊表现,与邻近肌肉信号相比较,囊内信号与水相似,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压脂序列(STIR)呈高信号,T2WI压水序列(FLAIR)呈低信号;病灶内可见细线或条状分隔,不同囊内信号可有不同,病灶壁薄、境界清。其中3例出现“液-液平面”特征性MRI征象[5]。4例行注射对比Gd-DTPA增强后扫描,病灶囊内部分未见强化,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

3 讨论

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16000~1/6000,80%~90%在2岁以前可明确诊断[6],约75%发生在颈部,一般为多房性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无色或淡黄色水样液体,多呈充盈状,皮色正常,触摸柔软,有波动感,无压痛。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包块,当肿瘤增大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症状时,可压迫气管、大血管,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或侵犯纵隔,引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病变合并感染、囊内出血时,可产生疼痛或波动感。

关于淋巴瘤的起因尚有争论,有作者认为是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继发性淋巴管损伤所致,淋巴管因发育不全、错构、淋巴引流梗阻、管腔异常扩张致淋巴管瘤样增大,形成囊性肿块[7]。宋燕平、吴平辉等[8,9]研究表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淋巴管瘤与正常淋巴管组织中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淋巴管瘤属于正常脉管内皮细胞增长范畴。

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可通过高频超声、MSCT、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做出定位、定性诊断。本组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7例病例中,高频超声诊断15例,典型声像图为颈部沿疏松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低张力、无定型的无回声囊性包块,边界清,壁薄,其内可见纤细光带分隔,后方回声增强,彩色血流观察,肿块内部未见血流信号,于壁及光带上见点状血流信号。2例误诊为甲状腺腺瘤囊性变,误诊原因是肿块范围大,与颈部相连而出现定位定性困难;MRI诊断17例,表现为颈部组织间隙内占位,沿肌肉、筋膜间隙生长,且与局部间隙相吻合,境界清,可向腋窝、纵隔及前胸壁蔓延生长,呈多囊表现,推移邻近组织结构,囊内多呈长T1长T2信号,不同囊内信号可不同,可见细条状分隔,增强后囊内部分无强化,壁及分隔可见强化,其中3例可见“液-液平面”特征MRI征象。高频超声、MRI检查多能对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做出定位、定性诊断,但有些声像图表现紊乱,或因肿瘤较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往往不能准确定位、定性,而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状、大小及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如大血管、神经有无包绕等,并与其它性质肿瘤相区分,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颈部囊性淋巴管瘤需与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及囊性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腮裂囊肿与甲状舌管囊肿是常见的颈部囊性病变,并具有特定好发部位,腮裂囊肿最常见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1/3交界区,与胸锁乳突肌密切相邻是其特征;甲状舌管囊肿位于颈正中线,与舌骨关系密切是其特征;两者以单房多见,范围多较局限,而囊性淋巴管瘤多为沿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的多房囊性病变,T2WI上出现“液-液平面”是其特征。甲状腺腺瘤囊变与甲状腺关系紧密,常见倒杯状向纵隔两旁突出;囊性神经源性肿瘤常位于血管鞘内;增强扫描时两者实性部分可见强化,而囊性淋巴管瘤囊内未含突性病变,增强后囊内无强化。

由于囊性淋巴管瘤发病年龄小,病变常沿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广泛侵及周围组织间隙,包绕血管、神经,使手术变得困难,且易损伤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资料表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12%~33%[10]。基于囊性淋巴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PYM)可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促使其退化和纤维化,使囊液吸收,瘤体逐渐萎缩消退,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几乎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故本组病例均应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经6个月~2.5年随访,总有效率为94%。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蔓延范围,尤其MRI更能准确显示病变的毗邻及包绕的重要组织器官,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吴江,黄庆荣,汪根树,等.小儿淋巴管瘤病理性质的探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23:568-569.

[2] Hutvágner G,Zamore PD.RNA nature abhors a double-strand.Curr Opin Gener Dev,2002,12:225-232.

[3] 段钢,许乙凯,戴琳,等.淋巴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广东医学,2007,28(3):449-450.

[4] 陈燕新.超声诊断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2例.医技与临床,2009(13),1014.

[5] Yuh WTC,Buenner LS,Kao SCS,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pediatric head and neck cystic hygromas.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1,100:737-742.

[6] Burezq H,Williams B,Chittes A.Management of cystic hygromas:30 year experience.J Craniofac Surg,2006,17:815-818.

[7] 张志勇,汪志胜,涂备武,等.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77-80.

[8] 宋燕平,李明华,罗军,等.PCNA、VEGF-C在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瘤组织中表达.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6:68.

[9] 吴平辉,王小农,等.WEGF在小儿囊状淋巴管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中外医疗,2008,30:10-11.

[10] Okazaki T,Bretlau P,Bille M,et al.Treatment of lymphangiome in children:our experience of 128 Cases.J Pediatr Surg,2007,42:386-389.

(收稿日期:2011-04-26)

(本文编辑:王春芸)

相关热词搜索: 淋巴管 超声 颈部 诊断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