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CT诊断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实际工作中乳腺癌的诊断率。方法:对经临床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癌平扫加增强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乳腺癌均为肿块型,24例表现为不规则型,11例边缘见毛刺,5例有皮肤改变,1例见乳头内陷,6例见不规则钙化,5例显示透亮环,8例胸肌粘连,6例大导管牵拉征,18例见腋窝淋巴结,4例纵隔淋巴结及肺内转移,31例乳腺癌增强后肿块均明显强化,CT值升高>35HU。结论:CT平扫加增强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 CT检查 乳腺癌 应用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中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有些城市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2007年6月~2010年8月对31例乳腺癌进行了CT平扫加增强检查,笔者回顾性分析其图像,以探讨乳腺癌的CT表现及其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8~59岁,平均50岁。该组乳腺癌患者术前均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经穿刺活检及手术后病理证实。术后病理诊断,浸润型导管癌18例,髓样癌6例,腺癌5例,单纯癌2例。
方法:采用SOMATOM spirit扫描机,螺旋扫描范围从腋窝至乳房下界,层厚5mm,层间距5mm,发现较小病变层厚改为2~3mm,层间距改为2~3mm,窗宽350~500HU,窗位-30~30HU。患者扫描均采取俯卧位,腹部及上胸部垫高,乳房达到自然下垂,交叉双前臂放在头上。增强用碘氟醇80ml,速度3.0ml/秒,延迟30秒扫描。
结 果
乳腺癌的CT表现:右乳22例(70.97%),左乳9例(29.03%)。乳腺肿块位于外上象限23例(74.19%),外下象限6例(19.35%),内下象限1例(3.23%),内上象限1例(3.23%)。形态不规则为主,占24例(77.42%),边缘见毛刺11(35.48%),皮肤改变5例(16.13%),乳头内陷1例(3.23%),透亮环肿物5例(16.13%),胸肌粘连8例(25.81%),大导管牵拉征6例(19.35%),腋窝淋巴结肿大18例(58.06%),纵隔及肺内转移4例(12.9%),不规则钙化6例(19.35%)。
CT值差异:31例乳腺癌患者均平扫加增强对比扫描,平扫时测肿块CT值20.1~46.4HU,平均33.25±10.9HU;增强后CT值52.6~106.7HU之间,平均79.65±24.6HU。31例乳腺癌CT增强后肿块均明显强化,其中9例强化均匀,22例强化不均匀,10例见有增粗引流血管,8例见肿块周围细小的血管丛。3例肿块较大合并液化坏死。
讨 论
乳腺癌检查方法的对比:乳腺癌的常规检查方法是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简单易行,费用少,患者易接受。但CT平扫增强检查不仅可以达到钼靶X线摄影及超声的检查效果,还可以对病灶进行多方位重建,能清晰显示病灶在各个方向的形态、病灶的大小、部位及边缘等情况,还可以了解病灶周围及淋巴结情况,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分期及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信息[2]。并且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同时显示双侧乳房的解剖结构,排除重叠干扰的影响,对双侧的对比分析起到重要作用,既可以显示乳腺本身的正常结构,又可以显示病灶周围的结构。据资料报道[3,4],CT在显示肿块各个方向的形态、位置、大小、部位、数目、边缘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淋巴结肿大等方面明显优于钼靶。除微小钙化外,CT所显示的征象更加清晰和明确。
乳腺癌的CT征象:乳腺癌多发生在乳房外上象限的部位,边缘多不规则,可有毛刺、皮肤增厚、乳头内陷、乳房后间隙模糊或消失等浸润征象[5~7]。乳腺癌在CT平扫时的密度一般高于腺体,以单纯钙化为表现的乳腺癌多为年龄较轻的患者,以钙化合并肿块的乳腺癌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肿瘤较大时可出现液化坏死区。微小钙化多为早期乳腺癌的表现,进展期乳腺癌多以肿块为主。乳腺癌属于血供丰富且表面渗透性较高的肿瘤,肿瘤细胞代谢旺盛及癌组织有较高的碘浓度和摄碘能力[6],因为乳腺癌生成时,肿瘤血管生成增多,血流丰富但呈不均匀分布,肿瘤边缘的血流高于中心区域,肿块在增强后多呈明显强化,但密度不均匀。31例乳腺癌患者增强后肿块CT差值>40HU者25例(8065%),现在所有教科书都没有明确以CT差值多少诊断乳腺癌,但有学者认为在增强后CT值升高25~45HU或更高时,可高度怀疑为恶性[3,4,6,7]。
CT检查对乳腺癌的分期及术前术后的评价具有积极意义:淋巴结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乳腺癌术前策略及预后判断的因素,CT检查可以准确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大小、密度、形态及边缘等受累情况,本组病例证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好,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差,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的数目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累及淋巴结数目越多、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在显示深部、高位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CT扫描优于其他检查,对显示淋巴结包膜外浸润方面更加明确。本组31例病例中有16例见到腋下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25cm,淋巴结增强后呈强化改变,但密度不均匀,发现5例淋巴结包膜外浸润。有资料[8]认为当淋巴结直径>15cm且有强化时应高度怀疑腋窝淋巴结转移。CT检查还可以同时显示乳腺癌对胸壁的侵犯及胸腔的转移情况,因为肺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脏器,所以乳腺癌患者进行胸部常规扫描是非常必要的。经CT常规检查发现3例有肺内转移,改为放疗和化疗,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损伤。在乳腺癌术后CT定期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术后的瘢痕形成及纤维的增生在钼靶、超声检查是很难鉴别乳腺癌有无复发,而CT增强检查时对乳腺癌是否复发有很大帮助,一般纤维增生和瘢痕组织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低于癌肿的强化程度,同时还可了解肺内及胸廓的情况[6]。癌肿周围有血运增加,见粗大的引流血管及较多的细小血管丛,乳腺癌患者有无血运增加对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5],血运明显增加的患者,癌细胞分化差,转移机会大,本组病例中12例见血运增加均有淋巴结肿大,经手术证实转移的有7例。
CT检查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价值:乳腺的良性病变最常见有乳腺增生、纤维瘤等。良性病变大多乳腺的正常结构存在,而乳腺癌的肿块多呈不规则改变,边缘见毛刺,境界不清,周围组织可有粘连改变;良性肿瘤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楚光滑,多呈类圆形改变,无毛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无周围组织粘连改变。乳腺癌细小钙化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乳腺癌多表现乳腺正常结构消失,侵犯邻近皮肤,致不规则皮肤增厚,有乳头内陷、乳房后间隙模糊变窄消失等恶性浸润征象,良性肿块均无以上征象;乳腺癌可见粗大的引流血管及较多的细小血管丛,周围有血运增加改变;而良性肿块无此征象[6]。CT平扫增强对比检查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乳腺癌均明显强化,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表现,CT增强检查对乳腺癌检出率明显提高,特别对隐匿性乳腺癌的检出效果更加明显。CT增强检查乳腺癌肿块早期强化,强化明显且幅度较大,CT的差值>30HU,良性肿块强化呈渐进型,增强幅度多在30HU以下[3]。
CT检查的适应证:CT检查费用高,且扫描的射线量较大,但其显示乳腺癌的内部结构、密度、数目、位置、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检查,且能对肿块进行多方位重建,清楚显示乳腺癌在各个方向的形态、周边等情况。我们必须掌握它的适应证,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治能力[4,9]:①怀疑乳腺病变但触及不到;②乳腺肿块需要活检前定位;③有纤维化或瘢痕组织而不能正确诊断;④乳腺癌术前分期评价及是否转移情况;⑤对乳腺其他检查不能显示的部位,如乳后区、腋根等;⑥乳腺癌的术后复查;⑦对乳腺致密型及发育较小者或乳腺水肿等患者。
综上所述,CT平扫加增强对比检查可提高乳腺癌检出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对乳腺癌的分期及术前术后的评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发现乳腺癌是否转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乳腺癌术后的CT定期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乳腺癌是否复发的鉴别起到重要作用;虽然CT扫描的射线剂量较大,但较高的检出率和在乳腺癌术前确诊和术后复查中体现的临床价值,说明CT扫描具有其他辅助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厚德.应当重视乳腺X线摄影的质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3):149.
2 张伟,郭启勇,陈培青,等.多层CT重建技术对乳腺肿块的显示及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8):1066-1069.
3 李桂萍,王胜林,李汉茹,等.乳腺良恶性病变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0):875-878.
4 刘明娟,黄兆民,郭燕,等.螺旋CT在乳腺疾病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8):746-748.
5 潘芝梅,李强.乳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3):187-188.
6 鲍润贤.中国影像医学:乳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81.
7 尹成方.乳腺癌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9):1164-1165.
8 刘福强,张云亭,刘松龄,等.螺旋CT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2(5):380-385.
9 李坤成,孙泽民,尹建国,等.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7-281.
相关热词搜索: 乳腺癌 诊断 增强 检查 分析上一篇:世界杯转播索尼练兵4K
下一篇: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诊断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