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麦克风产业发展的现状、
优势、困难和对策
2月29日 至 3月3日 ,恩平市149家企业赴广州参加第七届中国(恩平)麦克风及电声器材国际展销会,签订意向合同1400多单,金额6.8亿元,打造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恩平咪再次唱响国际。
一、发展现状
恩平麦克风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麦克风来料加工装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简单的有线麦克风生产发展成为有线无线麦克风、功放、调音台、音箱以及会议系统等多元化特色产业。目前,该市现有麦克风电声器材生产及相关企业500多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向多元化、集聚化、高尖化、规模化发展,产业链逐渐配套完善。近年,恩平麦克风每年总产量超过9000万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年产值达32亿多元;产品远销国内外,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产值达1.2亿美元,是恩平市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之一。
20多年来,恩平麦克风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角色转变:从生产配件完全依靠进口到全面实现国产化;从“仿牌子”到“创品牌”;从生产单一麦克风产品到逐步向调音台、扩音机、音箱、对讲机及舞台周边设备等多元化方向发展;销售总量从默默无闻到占据全国“大半壁江山”;销售渠道从覆盖国内到出口东南亚、欧美。2004年和2006年,恩平市先后被授予“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和“中国麦克风出口基地”。恩平麦克风,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重要行业制造基地。
二、竞争优势——物美价廉
恩平市麦克风产品定位于中低端,质量不差、价格不高。
多年来,恩平市麦克风产业的崛起和壮大,靠的就是物美价廉。经过多年的发展,恩平市的麦克风产品质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业界颇有口碑。如无线咪,不少国际品牌,如“铁三角”等也来恩平购买零配件。与此同时,恩平麦克风产品的价格却相对低廉,平均来说只有国际知名品牌价格的七分之一。质量不差、价格又低,这正是恩平市麦克风产业之所以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恩平市麦克风产业主要依靠出口盈利,其出口部分占大部分企业五成以上的营业额。由于产品定位于中低端,出口对象主要面向东南亚、非洲、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该市生产的麦克风产品在质量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品牌、技术含量、工艺、品质上都有不小的差距。可以说,恩平市麦克风产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住目前的市场份额,主要还是依靠价格优势。
三、存在问题
在当前恩平市麦克风产业发展势头被看好的同时,应该看到,产业行业利润低、知名企业少、人才资源缺乏、行业恶性竞争不断等问题仍然是阻碍恩平麦克风产业向前发展的几大“拦路石”。如何搬走这些“石头”,打造恩平麦克风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问题一:“没月亮,星星多”
目前恩平有500多家麦克风电声器材及配件生产企业,但只有HTDZ(海天电子)、LANE(莱茵电子)2个省级著名商标,国家级的著名商标完全没有。作为国家级的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和麦克风出口基地,连一个国家著名品牌都没有,省级著名商标也只有2个,这与作为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来说的恩平市是极不相称的,恩平电声行业的品牌意识还有待提高。产品品种多、产量大,但技术含量低,有地区品牌,无企业品牌,是恩平市麦克风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个尴尬现状。对于这种现象,可以形象地形容为“没月亮,星星多”。
造成这一尴尬现状的最大原因是“分家多”。一直以来,由于入门门槛低,恩平的麦克风企业发展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许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分家”的问题。原本的企业合伙人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分道扬镳,各自创立自己品牌;一些高级技术人员也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打工仔,拥有一定技术、经验、资金后,便脱离原来的企业自谋发展;此外,一些拥有资本的局外人也纷纷到各大麦克风企业挖角,出资设厂,想要分得一杯羹。这样的例子在恩平数不胜数。就像是一根麻绳,硬生生地被剥落成了无数条麻线。这也是为什么恩平目前拥有如此多家麦克风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数量多了,相对的单个企业的力量便被分散了,直接导致了恩平难以出现大型企业。
久而久之,恩平市麦克风产业渐渐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怪圈:入门门槛低导致大量拥有资本和技术的人员开设工厂, “分家”情况频繁发生;“分家”情况出现多后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又直接导致企业在研发、宣传上的投入减少;投入少了,品牌自然就无法建立;品牌不够响,让恩平咪只能低价销售,赚取微薄的利润。
问题二:恶性竞争,压缩利润空间
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也是阻碍恩平麦克风产业发展的一块“大石”。目前恩平麦克风产业的恶性低价竞争非常严重,极大地压缩了整个地区麦克风产业的利润空间。恶性竞争主要有三大“毒瘤”。一是无证无照的地下工厂。这类企业不缴税、不办证,生产成本低,并利用这一点肆意降低市场价格;二是冒牌、贴牌产品。这类企业将本地生产的产品贴上国际知名品牌的标签,在市场上低价出售,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坏的名声;三是由于各大企业的利润率控制各不相同,一些企业为了求生存,大幅度降低价格,以求得订单。“这三类企业虽然在总量上来说不大,但却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市场。一些采购商便利用了这一点,进行压价,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目前,麦克风产业的行业利润空间已经被极大压缩,只有6%左右,整个恩平年利润超过千万的企业不超过10家。
问题三:人才缺乏,难与国际品牌抗衡
人才,一直是恩平市麦克风产业的短板,不仅是高端技术人才,就连普工也难找。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了恩平市麦克风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使得恩平麦克风企业无法在技术上和国际品牌抗衡。
深究其原因,造成恩平市麦克风产业人才缺乏主要有三点:一是恩平市的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市内娱乐场所少,公共休闲设施少,使得外来工人在恩平工作显得很压抑,孤独,工作中积累的压力和疲劳无处释放。二是待遇比较低,对比周边城市,如东莞、佛山、江门等,恩平在工薪待遇上完全没有优势。三是现有人才分散在各大企业间,“分家多”的问题导致本地现有人才被大量分割,外地人才又难引进,单家企业的人才保有量大幅下降。近年来,恩平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职工待遇。如建设员工宿舍,安装空调等来改善工人居住环境;创立企业文化,修建篮球场、电脑室等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问题四:江浙麦克风企业成“追兵”
目前,恩平市在国内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浙江,他们的产业链更加完善,而且有不少国际知名企业进驻,在研发技术能力上也比恩平高出一头。如何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从低价劳动力竞争上升到科技实力竞争,摆脱“追兵”的围堵,已经成为当前恩平麦克风行业越来越迫切面对的课题。
四、加快发展麦克风产业的对策
对策一:创新管理办法给高管分红或股份
面对以上的行业问题,恩平麦克风企业也想了不少办法进行应对。目前恩平麦克风企业大都是综合性的工厂,麦克风、音响器材、配件等都在一个工厂里生产,管理工作也全由老板抓,经常出现顾不过来的情况。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舍得“分割产品”,舍得给利润。如将这些产品分门别类,分别设立一个下属机构,交给某个高管进行管理,给高管分红或股份,可以有效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这种做法还可以有效留住人才。目前,该市一些麦克风企业已经在试行这种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事实证明,这条路是完全走得通的。
对策二:抱团发展,做大做强
恩平麦克风产业目前正处于瓶颈阶段,想要单家企业做大做强很难,但区域做大完全有可能。为了推动恩平市麦克风产业的发展,该市早在两年前便计划筹建“中国(恩平)电声器材展览中心”,计划投资2亿元,总面积300亩,内设1000个铺位,建设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电声器材展销中心。中心由该市麦克风行业协会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运营,使其成为恩平市麦克风产业的产销基地。目前,这项计划已被提上议程,但由于土地指标的问题,迟迟未能动工。
对策三:政府打造发展平台
作为恩平市的特色产业,恩平市政府在支持恩平市麦克风产业上可谓不遗余力。从2009年开始,恩平市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当地麦克风企业参加在广州琶洲举行的麦克风及电声器材展销会。如今,恩平麦克风及电声器材展会在广州已成功举办七届,成效越来越显著,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恩平麦克风及电声器材行业开拓市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年3月举办的展销会,创造了“参展规模为历届最大、展会客商为历届最多、展会效果为历届最佳、宣传推介为历届最广、产业招商为历届最强、展会好评为历届最好”六个之最的骄人成绩,打造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此外,恩平市政府还在去年出台了扶持电声行业的相关政策。从2011年起,该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作为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策四:多元化转型发展
近年来,恩平市麦克风企业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目前麦克风产品占恩平市电声行业的35%左右,专业音响器材占40%,会议扩声器材占15%,其它零配件10%。从2005年开始,恩平市麦克风企业大规模转型做音响器材,主要是因为市场更大,竞争相对较小,利润更大,技术要求也不高,其中转型做调音台的最多。专业音响器材产品已经渐渐超越传统的麦克风产品,成为恩平电声行业的“新宠”。
相关热词搜索: 恩平市 产业发展 麦克风 对策 现状上一篇:治理商业贿赂总结
下一篇:余干县龙虾产业科学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