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

| 浏览次数: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广泛推行以来,高中地理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伴生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学基础原理、心理学理论,分别了现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隔离

杜威曾指出:“传统学校最大的浪费的一个方面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 这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 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 地理教学更应当关注现实生活, 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干扰,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并未突破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的瓶颈,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隔离现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在突出某些知识点的重要性时, 教师较少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他们往往会说 “某一知识点很重要, 因为在某次考试中会考到”, 而不说 “某一知识点很重要, 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②教师往往忽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教学难以体现 “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的精神实质。部分学生可能在某次单元测试中能够按照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一旦涉及到实际应用等问题时, 他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

3.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落实方面的问题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会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预习, 但课堂上却按照自己原有的步调开始 “满堂灌”, 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未对学生自习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评价。 致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未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 同时, 学生极可能在经历了一两次类似的教学过程后, 揣测出教师的教学风格, 产生不认真完成课前预习的现象。课堂上,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 依旧未能及时从 “教教材” 转向 “用教材”。整个教学内容被限定在相对封闭的知识范围内, 并未体现出高中地理教学应有的开放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发挥的范围。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2.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

亨德里克森等人的迁移概括化理论表明, “在了解原理原则与其实际应用情境的关系时,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效果更好”。 为此,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例关系, 避免将所有教学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上。 其做法可以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适时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 自主探究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 例如, 学习地质地貌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亲临自然, 观察不同地质地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学习工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参观就近的工厂, 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等。

3.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从 “教教材” 误区中走出来

虽然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蓝本, 而应当依据教材内容不断拓展与之相关联的地理知识。 如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合理地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替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 即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持有创新价值取向, 以便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创造出更多的空间。

四、结束语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2]马维军.构建地理教学新模式,搭建学生学习地理新平台[J].中小学电教:下,2011

[3]赵雪江. 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要去模式化[N]. 中国教育报,2011-5-6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典型 高中地理 探微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