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学校研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浏览次数:

2005年6月~12月,在山西省教科院的统筹安排下,“山西省初中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8个县(市、区)12所县城初中和乡镇初中学校及分管教研和培训(简称研训)工作的约40名管理者、近200名教师进行了题为“山西省初中学校研训现状调查”的调研。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除通过县教育局职能部门及有关人员获取信息外,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共选取12所初中学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对被调查的教师采用分层抽样的办法,即分别按比例从初中一、二、三年级中抽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管理者的问卷主要针对学校主管教研活动的校领导和中层领导发放。共收回有效教师问卷154份,领导问卷27 份,回收率分别为77%和68%。访谈对象主要为县、校负责研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教师。

一、初中学校研训活动

的基本情况

1.研训制度基本健全

调研结果显示,样本学校的研训制度基本健全,68.6%的学校设有专门的研训组织机构——教研室;85.2%的学校制定了学习制度,81.5%的学校制定了考核制度,51.9%的学校制定了关于研训的奖惩制度和常规管理制度。

2.多数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研训活动

调查显示,各学校总体上积极支持县(市)组织的研训活动,一般学校都有鼓励教师参加研训活动的措施,如给予数量不等的经费支持等。教师培训经费全部由学校负担的占21.8%,由个人和学校共同负担的占55.0%。

3.基本上能按照规定开展教研活动

各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能按照国家及省里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进行,常规性的教学研讨,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基本都有。其中教研内容涉及教学研讨的占78.0%,涉及学情分析和班级管理研讨的分别为54.0%和46.7%,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的学校达51.3%。

调查发现,多数学校的研训活动局限于集体备课、评课之类的学科教研活动。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周或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学科组长承担着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分年级的学科组活动是一种被教师普遍认同的教研组织方式。尤其是刚入职的教师,对本学科组的年长教师对他们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4.教师培训主要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

调查表明,近两年来,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培训主要是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的。76.3%的教师参加过学校外派的研训活动。这类活动主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组织。培训类型主要有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等;研训内容有通识课程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培训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式(62.0%)、专题讲座式(62.7%)和教师自学自培式(54.7%)等;培训程序一般是:由县教育局职能部门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里组织的教研活动,然后由这些教师对全县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参加过县级培训的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5.县教育局在组织研训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相对于地、市教育局来说,县教育局在组织教师培训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多数教师从县里组织的培训中获益。他们认为,由县里组织教研活动针对性更强一些,可以保证更多的教师参加。但参加过高一级培训的骨干教师还是认可更高层次的培训。

二、初中学校研训活动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本研训效果欠佳,研训制度呆板

调查显示,许多研训活动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上。近九成的教师认为,现有的研训活动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多于实际操作、教师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收获等问题。许多教师反映,校内教研活动大多只停留在对所教课程内容如何处理或对考试试卷的分析和讨论上,“专家引领下的校本研训”是一种奢望。在校内研训的质量、深度、频次、方式、效果等方面,存在校际差异。在一些初中薄弱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或办学力量较差的民办学校,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大多数学校规定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被调研的一所民办学校规定每周两次,有的学校在晚自习后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疲于应付。一位示范学校的教师认为,过死的教研制度只会流于形式,易造成重数量轻质量、重频次轻内容的结果。不少教师希望合理安排教研时间,最好不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

2.多数教师渴望参加培训,但对现有的一些培训不认可

虽然不少教师渴望参加培训,但有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研训活动并不能切实地给予教师指导和帮助。有的教师认为,现有的培训活动走过场,具体表现在时间紧张、内容不具体、活动方式单调等。对于“参与式培训”等话语,多数教师没有听说过。对于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受访者普遍反映,少数教师确实优秀,但也有一些教师水平不高、难承重任。

3.教师工作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搞教研

由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考核教师教学成绩的硬指标,所以约一半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大、时间紧,没有精力搞教研。这一点在民办学校中表现尤为明显。民办学校教师反映,学校实行严格的坐班制,每个教师教学任务都很重,基本上没有时间学习和研究。

4.教师素质越低,培训效果越差

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初中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很大提高,但教师的整体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在一些偏远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初中教师大多是后续的学历,或由民办教师转正(如山西阳泉的一个县,有1/3的教师原为民办教师)。县、校负责研训工作的领导普遍反映,教师素质越低,培训难度越大。许多教师也承认,自身知识欠缺或老化,教育观念落后,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很难通过一两次培训转变过来,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压力大,力不从心。

此外,我们还发现,部分中老年教师对于参加各种研训活动热情不高。他们认为,由专家进行的培训不切合实际需要,而一线教师的经验毕竟是个体的,其他教师很难拿来就用,教师需要自己摸索,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法。

5.信息资料缺乏,资源利用率低

除一些县城中学外,大多数学校的图书资料陈旧。47.0%的教师认为,开展研训活动最主要的困难是教研信息闭塞,资料缺乏。近一半的教师承认所在学校从来没有与师范院校或其他教师培训机构有过交流合作。在一些学校,还存在教育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6.研训评价方式不合理

目前的教师研训评价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经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学校的常规检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把检查结果作为考评教师的依据,多数学校的检查记录中只有几个简单的数据,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改进措施,使教研活动大打折扣。

三、改进初中学校研训

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研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合理分工。

1.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⑴加强对研训工作的领导。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对研训工作的领导纳入职责范围,统一协调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其他教育部门的关系,提高研训工作的质量。省级教育督导机构应将对研训工作的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⑵组织力量,加大对培训者的培训。

⑶加大对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的培训力度。调研中发现,部分外行出身的教育行政干部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导致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应加大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领导的培训力度,定期进行业务知识考核;在条件许可时,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也要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力度。

2.对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⑴科学设计、分类指导。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本县(市)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内部差异情况,做到科学设计、分类培训、整体提高。坚决杜绝借培训谋取小团体利益的做法。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或形式主义等劳民伤财事情的发生。

⑵精简机构,整合资源。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研室、继续教育中心、督导室、基教股和电教馆等相关部门的统整和协调工作(如在人员、设备和管理职责等方面),整合资源,明确分工,理清权责,提高培训效益。

⑶建立校本研训示范基地。调研中发现,多数学校有通过研训促进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但因缺乏有效的研训指导而不得要领、徘徊不前或被动应付。因此,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校本研训示范基地,在示范学校组织较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其他学校研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对学校领导的建议

⑴建立学校研训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研训尽量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课例为载体,以研究、讨论和反思为手段,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注重教师工作过程与研究过程的整合。不求大求全,不摆花架子;不提倡脱离实际情况,一味要求教师搞课题、写论文等教条主义的做法。

⑵积极创设良好的“研训文化”。学校领导要积极创设有利于教师之间对话、交流和沟通的研训氛围,形成良好的“研训文化”。

(编辑许丽艳)

相关热词搜索: 现状 初中 思考 调查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