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防治

| 浏览次数:
一、流行特点
1.病因
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2.流行病学
猪副嗜血杆菌可能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死亡的病例,以5-8周龄为甚。
①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②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③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3.特点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它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期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
猪副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猪副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
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常见于5~8周龄的猪群,断奶后10天左右易发病,感染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该菌寄生在猪鼻腔等上呼吸道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传播感染,该病的流行与呼吸道综合症发生流行有关。主要流行特点:
①发生蓝耳病等全身性疾病时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猪副嗜血杆菌趁虚而入。
②该病属条件性致病菌,饲养环境不良时及应激因素存在常易诱发。
③首次感染该病时的临床症状较明显,损失也很大。
④猪呼吸道疾病存在时{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流感,伪狂犬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等混合感染},将互相加剧病情和临床表现。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中,常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体温升至40.5~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稍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四肢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遇天气骤变,死亡将增多。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不振,咳嗽,消瘦,背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
剖检见胸膜,心包膜和腹膜,还有肝,肺,脾,肠的外表有浆液性或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胸腔积液,腹水增多;肺炎,肺部病变多见于左右两侧肺的前叶,中叶和后叶,病灶部位呈暗红色,质硬,有时肺脏与胸膜发生粘连,肿胀,出血与淤血,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四肢关节肿大,发炎,有热感,偶尔可见脑膜炎和心肌炎;该病多表现为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候群,而且常以不同组合出现,较少单独存在。
三、诊断
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初步诊断。如果进一步确诊,则需要实验室的血清学检测或细菌学分离鉴定。
鉴别诊断 该病易于传染性胸膜肺炎相混淆,该病引起的病变多数为脑膜炎,关节炎和四肢跛行等,而传染性胸膜性肺炎较少见。还要注意于气喘病,链球菌病,猪肺疫鉴别诊断。
四、综合防治措施
1.隔离病猪。对无饲养价值的僵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猪舍清洗干净,严格消毒,加强通风,减低猪群密度,对刚断奶的小猪做好保温。
2.全群投药治疗。本病对磺胺药敏感,泰乐菌素 磺胺二甲氧嘧啶连用7天,泰秒菌素、利高霉素、甲砜霉素任选一种,连用7天。
3.对不吃料或食欲差的猪,用阿莫西林饮水,并用氟苯尼考注射。
4.防治措施。改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消除诱因,尤其要做好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免疫工作;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该病的发生,一般可在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的母猪料,乳猪料,保育猪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如环丙沙星,泰妙菌素等。
5.免疫。使用疫苗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初产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以后每次产前30天免疫一次。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猪副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
产房后期仔猪、断奶保育猪死亡解剖发现肺脏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药物治疗无效。猪副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利高霉素、泰乐菌素是预防保健的首选药物。
                      太原市小店区西温庄乡兽医站    曹俊德 相关热词搜索: 杆菌 嗜血 防治 诊断 论猪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