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浅谈素质教育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

|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经济贸易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出现。国际贸易的运作与管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越来越复杂。为培养适合于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4-0118-02

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已经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 正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实用型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通过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贸易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其实现需要紧紧依托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就素质教育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含实践)的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总体教学上,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却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进行进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在国际贸易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比重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尤其是多讲纯理论性的知识,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问题地脱节。三是课程结果考核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应的引起学生重心的偏移。

(二)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迅速发展、变化,有关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也在迅速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已与现实不符或根本没有涉及,以“课本为本”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入式仍占主导,没有将启发式教学实施到位

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仍在课堂中占据主要位置,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转变其学习态度。导致学生感觉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少,学起来枯燥乏味。

(四)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现在多数院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课件的制作平铺直叙,并未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也未将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特色通过计算机展示出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职业道德

从事每一个行业的工作,首先应该奉行行业的职业道德,它对从业人员起着思想准绳的作用。无论是专业外贸公司或其他企业中的外贸从业人员,都应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贸易操作规范与国际贸易职业道德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学生的教育,应当将国际贸易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国际贸易操作规范的教育放在同等地位。

(二)学习精神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本身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可能由于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因而,不断学习,随时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成为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成功与生存的必要素质。这些新知识是引导我们去开拓视野,拓展工作思路,解决新问题的基石。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适应国际贸易多元性服务的强烈需求。

(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思维品质。具体包括:大胆而合理的怀疑;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二是发散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素质的拥有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对复杂的外贸活动和谈判,从不同的途径去实现预期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从事经贸活动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创造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各项能力的核心。

(四)实践能力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考入大学的,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对国际贸易工作更是缺乏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差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地问题,而现实的工作中要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一)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学内容即对教材的内容在遵循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作适当的增减,分清理论层次和轻重缓急。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整合教材,对于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内涵哪些是外延;哪些是重点、难点、热点要心中有数。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一是结合国际经贸发展调整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本教案用到底”,要每轮课都要更新内容,而且每次课都要给学生带来最新的经济信息。为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焦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同时对于经济理论的学习,可以采取引导案例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情景案例中理解理论要点,做到融会贯通,将来在工作中学以致用。二是结合课程设置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各个学校课程设置不同,授课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和做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并留给学生广泛的学习、思考空间, 真正起到入门导向作用,不应过于强调本门课的完整性。三是结合学校生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来源和将来从业的方向,从而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地区的素材,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值得学、有兴趣学。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有互动式、讨论式、演示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案例教学方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是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学习,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讲,学生听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乏味。这时,如果教师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些问题, 先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自然地就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如果学生的观点明显对立,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以此为题的辩论赛,这利于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考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印象,扩展思路,从中进一步了解理论的应用性。同时在讨论过程中的表述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少了,但是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教师要通过教材的分析研究,将要讲的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来,营造出谈话式的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握全局,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后要作出总结性的结论。但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反映,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已在各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国际贸易课程也是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程之一,其中有很多涉及到贸易合同,贸易程序和步骤的内容,这些内容繁杂枯燥,又无规律可循,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法,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学”,在分析问题中“记”。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需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现实性、典型性。例如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有关合同构成要件的学习、应选择合同磋商程序等方面的案例来解释合同磋商与签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选择具体针对品质、价格、运输、保险、商检、索赔等环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贸易实务知识又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案例教学应该“瞻前顾后”,即学生应提前了解案例,案例讨论后应有很好的总结,巩固案例教学成果。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熟悉了业务程序,形成了合约意识,并且从一名知识的被灌输者上升为主动运用知识者,学会了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再学习。

(三)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在教学中已越来越多地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尤其是集幻灯、投影、放映、录音、电视、电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很有益处,它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如商品流通程序、贸易术语责任划分、信用证的应用流程、各种贸易方式的交易过程等,通过文字讲解,花费时间长,学生理解难、记忆难,应用多媒体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将要讲的东西形象化了,再加上鲜明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与教师的口头讲授构成一个有机体,学生仿佛置身于交易的情景中。又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践教学改革,加深社会认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工作需要。提高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通常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也可以称为模拟实践,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 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包括到外贸企业、工商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到企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亲自了解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局、港务局等,学生到这些部门实习,可以了解到外贸政策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

(五)重视人文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后,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交往的范围扩大和活动增加,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规范的人群汇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导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因此,我们应加强人文教育,通过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应遵守人类共同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和“游戏规则”,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是国际人才又是爱国者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易露霞.面向WTO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9).

[2]陈莉. 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3]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 5).

【作者简介】于飞(197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分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改革 浅谈 素质教育 国际贸易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