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胃癌的CT诊断及临床分析

| 浏览次数:

[摘 要] 目的 分析胃癌在CT中的不同表现以提高CT对胃癌诊断价值的认识。方法 55例患者经手术和(或)内镜病理证实为胃癌。按常规行胃部CT扫描检查,检查前空腹状态下服水约800~1500ml,检查前10min肌注654—2 20mg,作增强前后扫描。结果 胃壁增厚1~2cm,范围< 5cm者4例,胃壁增厚>2cm伴有局限肿块18例,胃壁增厚>2cm伴有广泛(环形)肿块20例,邻近器官侵犯36例,淋巴结转移28例。CT对病变的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95.1%。结论 CT对进行性胃癌的诊断有其独到之处,对外科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胃肿瘤 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3-0105-02

CT对胃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正确而可靠[1]。尤其是近年来CT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对胃癌的病变形态、腔内外浸润、腹部器官转移的判断更加精确,因此,术前CT检查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的治疗十分重要[2.3]。本文就我院2003~2006年经CT、钡餐、内镜检查、手术和(或)内镜病理证实的病例通过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经CT检查诊断为胃癌并经手术和内镜病理证实的病例55例,男性39例,女性16例,年龄36~83岁,平均62.1岁,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纳差、消瘦、出血(呕血与便血)、贫血。有胃病史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45例,经内镜病理证实7例。予手术切除47例(其中有5例术中见已有广泛转移而行姑息性手术),不能手术切除经介入或中医治疗6例,放弃手术治疗2例。

1.2 检查技术

使用设备为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Prospeed高分辨CT机,扫描条件是120kV,90mA。患者于检查前禁食12h,扫描前30min服水800~1000ml,检查前10min肌注654-2 20mg,扫描前再服水500~800ml。常规做增强前后扫描,增强采用静脉团注法,造影剂为300mglml欧乃派克或优维显,用量80~100ml,注射速率为2.5ml/s,注射30s后开始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开始至整个胃全扫完,扫描层厚及层距为10mm,一般采用仰卧位,有明确病变部位的适当采用侧卧位。

2 结果

在本组55例胃癌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经内镜病理证实12例。胃癌CT的主要表现如下。(见图1~6)

2.1 病变的分布

病变在胃底贲门部的有17例;胃体部19例;胃角部1例;胃窦部17例,全胃侵犯1例。

2.2 增强表现

55例胃癌均有强化,强化率为100%,表现为均匀强化39例,不均匀强化16例,呈“夹心面包”状或“团片”状。

2.3 邻近组织侵犯

侵及邻近组织有36例,主要侵及食道下段(4例)、胰腺体尾部(9例)、胰头部(7例)、横结肠系膜(5例)、脾脏(4例)、肝左叶(3例)、小网膜囊(3例)、肝门区(1例),同时累及两个器官的有3例

2.4 淋巴结肿大

CT判断有淋巴结肿大的为27例,无肿大16例,阳性率为62.8%;手术检出有淋巴结肿大33例,无肿大10例,阳性率为76.7%;病理确诊淋巴结肿大者25例,无肿大18例,阳性率58.1%。

2.5 远处转移

CT发现远处转移有6例,其中4例肝脏转移,1例两侧肾上腺转移,1例盆腔转移。

图1 胃窦癌:右侧卧位,胃窦部充盈好,胃窦后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图2 对比剂充盈不良时,胃壁弥漫性假性增厚。图3 胃癌,胃底大弯侧局限性胃壁增厚呈肿块样。图4 胃窦癌动脉期:胃底面强化明显,胃周和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图5 胃窦癌门脉期:癌肿胃腔面强化强度下降,其余部分强化程度增加。图6 胃窦不规则增厚,凹凸不平,与胰体间脂肪界面部分消失。

3 讨论

3.1 胃部CT的检查方法

胃是一个空腔性脏器,动态性比较强,为更好地显示胃壁,胃腔的充盈十分重要,目前多用水作为对比剂。近来有文献报道,先服含造影剂的对比剂,再服水可使胃和小肠显示得更好[4]。扫描前注射654-2有利于胃的充分扩张和病变的显示。

本文资料表明,CT检查要点为:①服水量要足。当服水量不足时,胃壁粘膜纠集,类胃壁增厚,不易与正常胃壁或病变胃壁区分。②适当地改变体位。某些病人CT检查前已明确病变部位,可给予相应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使病变显示得更清楚。对于移行型胃,胃角位置比较低,要尽可能地往下扫,以免漏诊。③对于局限性病变,胃壁增厚<1cm的,需结合GI和内镜诊断,以区别是良性溃疡还是早期胃癌。

3.2 胃癌的CT诊断

3.2.1 胃壁增厚 胃癌在CT中的主要表现为胃壁有不同程度及不规则的增厚,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但能在CT中显示的主要是胃壁增厚>1cm以上的中晚期胃癌,而对于<1cm的早期胃癌,一般CT检查尚未见明确报道。病变可局限在一个或几个部位。单纯胃壁增厚在1~2cm之间,范围比较局限,有时可侵犯到浆膜层,但较少侵犯到邻近组织。当胃壁增厚>2cm,范围>5cm(形成局限性肿块或环形肿块),往往可侵及邻近组织。当侵犯到邻近组织可表现为周围脂肪层模糊或消失。

3.2.2 软组织肿块 增厚的胃壁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出现肿块,有时与邻近增大的淋巴结融合在一起形成软组织肿块。当胃壁增厚在1~2cm之间,形态尚规则,表面略不光整,与正常胃壁有明显的界限,肿块常表现不明显,胃壁增厚>2cm以上均可见到软组织肿块,其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整,有时在软组织内见到气体影、水或高密度造影剂影,表面有溃疡存在。若病变发生在胃底,胃壁增厚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中间可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增强后常呈不均匀性强化。

3.2.3 侵犯邻近组织 胃癌向腔外浸润生长可直接侵犯相应的邻近组织,表现为病变和相邻脏器间缺乏正常的脂肪低密度带。胃癌所侵犯的邻近脏器常常与病变发生的部位有关。

3.2.4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在评价胃癌中,检测淋巴结肿大非常重要。淋巴结的播散常沿着胃周淋巴结播散到肝胃韧带周围。淋巴结侵犯的显著指征是增大,如直径大于5mm,一般认为此处有淋巴结侵犯。但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可以包含有肿瘤部分,反之,有些增大的淋巴结不一定有肿瘤的侵犯。有报道在121枚肿大的淋巴结中病理报告为转移淋巴结者的只有59枚[5]。

3.3 CT对胃癌分期和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

CT对胃癌术前分期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有重要意义,尤其有利于判断能否根治切除。目前广泛采用的是TNM分类法,由于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同,CT分期的准确性差异较大。CT对T分期准确性较高,本文对55例胃部病变的T分期定性符合率为96.3%,对M期评估的符合率本文为100%。而对N期的分期评估准确率较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CT对胃癌的诊断有其独到之处,对外科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晓.CT对进展型胃癌诊断及手术切除性估价(附50例分析)[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8(2):147.

[2] 余俊,沈天真,陈星荣.胃癌的CT诊断[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4;(1):59.

[3] 刘伟,陈巨坤.胃部肿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5(27):117.

[4] 陈栋,黄斌,陈民强.胃癌的CT检查与诊断[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5(2):84.

[5] 王亮.应用水充盈低张胃CT动态扫描对胃癌进行术前疾病分期的价值(附75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16(3):14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胃癌 临床 诊断 分析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