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 浏览次数: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真正迈入近代化轨道是在民国时期,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同时,制度在实施中也引发了诸如与本土实际发生冲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一些问题。鉴于此,对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重视制度的本土化问题是改革的基础,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核心,职业教育办学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关键词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2-0060-06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有的国家把教育制度看作按国家性质确立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1]。而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行业性等异于教育的一般特征,因此,职业教育制度可以理解为制定一套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调整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清末的职业教育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真正迈入近代化轨道的是民国时期(1912-1949年),这个时期是逐步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阶段。梳理该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和成效,分析制度在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可以为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

一、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国从封建专制统治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国家,这一巨大变化为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召唤,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2]。这一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同时,大力振兴资产阶级新教育,培养建国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以适应资产阶级政体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教育制度是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制度的性质只能由政治制度的性质来决定”[3]。因此,国家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必然推动教育行政组织与体制的变革,如1912年首次设立教育部、1917年设省级教育厅、1923年设县级教育局等,都是在教育行政组织与体制改革方面所作的尝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体制的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905年到辛亥革命胜利,国家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895年至1911年一共设立了345个商办工矿,其中1905年至1911年设立的就有237个”[4]。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生产力和民族工业的快速兴起,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农、工、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从而推动了以实业学校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宣传与提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愈来愈大的需求,从1916年起到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职业教育开始在整个学制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发展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的发展。

(三)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

19世纪20年代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实用主义思潮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杜威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为所有对科学具有专门能力倾向的人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特殊职业”[5]。我国以黄炎培为代表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在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思想、深入观察美国职业教育实际和全面调查我国教育状况下,在全国各地倡导职业教育以试图改变实业教育与生计脱节的状态。黄炎培作为职业教育思潮的领袖人物,视职业教育制度为教育上最新最好的制度,中国要解决普通教育不实用、毕业生无出路的问题,要解决人民生计国家经济问题,就要实施职业教育。而实施职业教育,首先要确立职业教育制度[6]。正是在西方职业教育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兴办了大量职业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社会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用以提倡、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教育制度以促进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

从职业教育发展角度出发,职业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

1.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

早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就开始了实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初建立实业教育制度起至辛亥革命胜利,是我国新教育整体发展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实业教育的孕育和奠基阶段。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蔡元培、黄炎培等为首的教育家深刻认识到国家实业教育与生计严重脱节,实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无法解决国家社会的生计问题,提出将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在黄炎培等人的大力推广与倡导下,“职业教育”盛行于社会,同时,实业教育得到了有效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制度。关于职业教育制度,黄炎培谈到,“将欲实施职业教育乎?第一,须确立职业教育之制度……凡欲解决制度问题,不宜沾沾于各国制度利害得失之比较,必一以吾国历史与现状为根据而研究之”[7]。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教育 启示 考察 民国时期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