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历来被社会所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课时最多、授课教师最多,还因为社会生活与交流都离不开语文,更因为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毋庸讳言,当下语文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是语文教育界还是全社会都不满意。缘于此,三年前,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时,语文出版社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在福建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发布了《聚龙宣言》,拉开了真语文大讨论的序幕。
一、求真、学真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的一贯要求
关于“真”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权威工具书有以下表述:“真实”(跟“假、伪”相对),“跟客观事物相符合”,“本来的,固有的”,“本性;本原”,等等。所谓“跟客观事物相符合”,“本来的,固有的”,就是指按照客观规律运转的事物及行为。据此,我们将“真”的含义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客体;二是客观、客体运转的规律。也就是说,“真”就是要按照规律做事;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真”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追求,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求真的要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这里强调“善”是每个人的心灵的追求,“真实”是“善”的前提。我国先贤也有很多求真的箴言,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无一例外,他们都强调了对人要真诚,做人要讲信用。可见,做人、做事必须求真,这在中外文化当中已成共识。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教育应求真、学真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要求。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实事求是的含义做了科学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1942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字,并把它当作全党的座右铭。之后,几代领导人都将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针。就教育而言,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在这里,毛泽东虽然没有把“真”直接提出来,但是提出了德育的要求,而德育的基石就是“真”。1977年7月,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讲话中强调:“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特别是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3]这里就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尤其是,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特别引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勉励师生:“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4]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对真教育、对真做人的要求和期待。
必须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的许多文件都将求真、学真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提出来。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5]200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2015年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从我们择要摘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述以及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文件中可以看出,求真、学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我们要一以贯之。
然而,当前教育中却存在很多违反教育规律,即违背教育“本来的,固有的”面貌的现象。笔者最近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征集活动:说说您从小学到中学都听到了哪些假话?其中的回答有:“幼儿园老师跟孩子说,回家不许和爸爸妈妈说老师在幼儿园罚了谁、说了什么,只能说在幼儿园里唱歌、跳舞很开心。”“学生要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前几天老师会委婉地告诉我们,希望给老师全评优。有一次我们给老师评得不高,老师就在班里指桑骂槐。”“记得上小学时,老师上公开课前会给我们演练一下要上的内容,包括要提的问题和答案,还有就是告诉我们,回答问题时如果是会回答的问题举右手,不会回答的问题举左手。”从小处来说,上述现象是说假话、办假事、上假课;大而言之,则是从事教育工作时违反教育“本来的,固有的”规律,在教育中不求真、不学真的具体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党和政府已经多次在一系列文件中指出并要求改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7],具体点明了教育领域存在的失真问题。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与丑界限混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8]“社会的一些领域”存在“是非”混淆、“不讲信用”等现象,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则明确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9]从以上文件中可以看出,教育中存在的“不求真、不学真”的问题比较普遍且十分严峻,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10]其中对大学生的教育明确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明礼诚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11]。
相关热词搜索: 健康发展 语文教育 求真务实精神上一篇: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