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行为目标取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想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学生特征、职业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同时,就如何实现这些设想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行为目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根据课程发展的基本特征将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类,即普适性目标(Global purposes)、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和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①。不同的教育类型在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上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相对而言还比较滞后,难以做到与经济协调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主要定位于为行为目标服务。
一、职业教育课程行为目标取向的规定性
(一)职业教育课程行为目标取向的由来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首先由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确立,经由查特斯、泰勒、布卢姆等著名的课程论专家不断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完善,从而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取向,在当今课程与教学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阐明学生应该做什么,需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具体、明确,既有利于安排教学过程,也有利于准确评价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用泰勒的话来说,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并指导教学②。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控制为核心,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率。为了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对目标进行分解,使之尽可能具体、精确,从而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操作性。从历史的角度看,行为目标是古老的师徒制的一部分。在作坊中,师傅常常要求徒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确定的、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实际上就具有行为目标的性质③。按照行为目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取向 职业教育 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