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易招,技师难求”,随着社会对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急需,发展壮大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市职业教育也曾有过“跨越式”的发展,民办中职学校曾领先区内其它地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发展前景形势严峻,应引起政府层面的重视。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2012年,我市具备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共27所(公办12所,民办15所), 实际招生的仅23所,全市中职在校生45000人;全市初中毕业生91809人,普通高中招生40472人,中职招生24000人(含市外中职),显然,仅2012年我市就有27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未继续学习就迈入社会。据统计,目前我市有技师1321名,高级技师256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0.7%;从全国来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5%,而在发达国家通常占35%左右,由此可见,我市职业教育普及率低下,职业教育水平亟需提高!
二、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舆论支持
随着普通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职业教育逐渐被淡化。甚至不少人把职业教育看作“二流教育”。
2、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档次不高
现有职业学校的专业大都是短线实用型技术,符合市场需要但达不到市场要求;学校无特色,教学档次不高,没有独树行业旗帜的品牌,学生无法大幅度提高技能。接受职业教育工作后工资提高不明显,家长、学生对职校
评价不高,导致招生难,限制了职业
教育发展。
3、职业教育投入缺乏科学规划
我市各县(市、区)都设立了职教中心,投入了不少经费,但缺乏科学规划,据调研,在职教攻坚期间,我市有5所学校获自治区汽修专业各300万元设备的投入,加上各校自购的汽修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因缺乏良好的师资、科学的规划,导致设备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比如我市某县职教中心有教职员工21名,但全日制学生仅22名,短训生为2481人次,职业教育学校濒临倒闭的边缘。
4、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保障不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目前现状是,学校积极主动,企业热情不高,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学校为企业解决用工问题上,难以达到校企深度合作共赢的目的。
三、做强做优我市职业教育的意见建议
我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现代制造业等七个集群的工业发展战略,规划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工业化率达到4的目标。这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做强做优我市职业教育势在必行,需要党委政府多出实招给予支持。
1、出台扶持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建议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优惠政策。探索以玉柴为试点,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在企业实践;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培训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商定,企业支付实习生的培训费;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优先录用学生、为学校
免费提供实训设备。此外,对本地优质的中职学校,在招生宣传、校园征地、教师编制、实训设备投入、企业用工等方面,应给予政策扶持。
2、整合
教育资源,为职业教育发展拓展空间
通过土地置换、债务化解等形式,对职业学校进行整合,扶持优质学校做强做大。引导职业教育进行集团化办学,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的。目前xx市高级技工学校(隶属市人社局)大部分指标均符合成立技师学院的要求,区人社厅也支持我市今年正式向人社部申办成立xx技师学院,所以要尽快筹备成立我市技师学院,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xx经济发展。
3、结合产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打造品牌
引导职业教育适应创建“六个示范”和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人财物,培植骨干专业,打造精品。如成立玉柴培训中心、北流陶瓷技工学校,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和陶瓷产业,打造王牌专业,使之成为全区乃至全国行业品牌。
4、正确舆论导向,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
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技能人才的典型,塑造职业教育的形象,使全社会尊重、关注和认可职业教育,认识到火箭的顺利升空,离不开郑哲敏、王小谟等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专家,也离不开“神技天焊”高凤林等技校毕业的高技能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教育
加快推进
局长
发言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