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探寻传统节日,感悟千年文明

| 浏览次数: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人民情感、知识、智慧、伦理、道德规范的凝聚。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五彩缤纷,每个都蕴含着崇尚和谐的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这些散发着浓郁芬芳的传统节日,感受和体验节日活动自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从而在感受和体验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节日溯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这些充分说明了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1. 春节

春节又叫做过年。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恨声震地。这样一来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被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将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炮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2.元宵节

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3.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4.端午节

端午节的渊源有好多传说,但主要的是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就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 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种形式。

二、节日文化

活动一:对联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都有对对联的活动。节日期间,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那充满祥和喜庆的对联。对对联,春节最为壮观。有一个故事就是讲春节写对联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脱了龙袍,换上便服,走出皇宫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样过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见家家户户挂彩灯,贴对联,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着走着,只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对联。轻轻敲开门,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手里拿着一只正在纳底的鞋子。乾隆没客气就进去了。原来这是一个小鞋铺,炕上放着几双鞋,桌上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楦,墙上挂着粗粗细细的麻绳。乾隆在炕边坐下后,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头说:“我是一个老头子,挣得那几个钱混住嘴巴就行了。”乾隆又问:“过年了,怎么不在门口贴上一副春联呢?”老头儿说:“红纸是买回来了,但箩筐大的字认不得一担,自己怎么写?”乾隆一听,忙说:“你要不嫌弃,我就给你写一副吧!”“那感情好!”老头儿说完,忙到隔壁借来笔墨纸砚,又拿出买回的大红纸,裁了裁,乾隆提笔蘸墨,一挥而就:

大楦头,小楦头,乒乓乒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横批写什么呢?乾隆帝一时没有想出来,老头看着对联十分高兴,说:“如今乾隆当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乐业,横批就写‘天下万年’吧。”乾隆听了龙颜大悦,挥笔又写下了这个横批。老头儿当晚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乐得一夜没睡好。

而很多对联也能体现出作者的聪明才智,让人拍手称妙。

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迁居浙江绍兴。春节将至,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贴于门口。不料刚贴出去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了。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王羲之的妻子很着急。王羲之略一沉思,嘻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和“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街邻看了,无不称好。

活动二:猜谜语

猜谜是中国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娱乐活动。大家在猜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智力,同时也享受猜中谜语后的快乐。特别是在节日里猜谜语,会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随行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活动三:诵读古诗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1. 写春节的古诗首推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在新年之日的感怀之作。当时他身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国推行新法,此诗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新法实行后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他那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元日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义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

2. 能够表现出元宵节热闹非凡的诗当属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 杜牧的《清明》诗可称为清明节祭祀扫墓的经典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再现了清明时节扫墓时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写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的情怀。诗画合一,清新自然。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记述了清明无人扫墓的情形: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这首小曲也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凄凉情景和氛围。

4. 唐诗中吟咏端午节盛况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诗,不仅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挂上了钩,还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其诗曰: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读后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5.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不胜枚举,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诗词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作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精心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展示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三、中考链接

1.(2013湖北十堰卷)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端午日吃粽子、赛龙舟相传是纪念屈原,清明节扫墓为了祭奠祖先,元旦各家以新桃换旧符寄寓了对新一年的期盼。

B. 古代用地名称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

C.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D.“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记录了他对家人、朋友、师长的真挚情感,这里有迷信却善良的长妈妈、质朴而率真的双喜阿发、严谨且正直的藤野先生……

2.(2014模拟试题)你赞成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吗?为什么?

3.(2014模拟试题)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文化之根,也是我们展现中华文明的平台。

(1)除春节外,我国还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写3个即可)

(2)我们过好传统节日有什么重要意义?

(3)泰国传统的新年,也叫“泼水节”,是公历每年的4月13日至16日;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应如何对待外国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

·拓展积累·

传统节日一览

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庆祝节日。农历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俗称青龙节,人们敬龙祈雨,祈求老天保佑丰收。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人们在这一天用荠菜花、桐花驱虫,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高禖。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源自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每年的七月初七,女子们会向织女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幸福美满的姻缘。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老人节、踏秋,人们在这一天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还会观赏菊花、佩戴茱萸。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是古代欢庆丰收、拜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这一天人们都要喝腊八粥。

相关热词搜索: 传统节日 探寻 感悟 千年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