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影响两代中共领导人的内乡县衙故事

| 浏览次数:

zoޛ)j馟iv]nzO_}5y۝ӏi}8ׯ^m뽿申请“六年内不收赋税”,他的为民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他在任期间,内乡县开垦荒地四千余顷,人丁兴旺,百姓乐业。

虽然在内乡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高以永仍是忧心忡忡,民生问题责任重大,自己的为民思想怎样才能一以贯之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高以永决定写下为官之道,以时刻警醒自己和后人。于是他夜半秉烛研墨写下了这副千古名联,悬挂于县衙“三省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想告诉后人,作为一方官员,职位的得失不是什么大事,但不能说地方官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一个地方治理得好坏,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全靠一方官员;而作为一方官员,吃的穿的都是百姓给的,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别忘了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语言朴实,感人肺腑,“民为贵”的思想难能可贵,它时刻提醒后人要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百姓。

高以永以身作则,以民为贵,勤政廉政,深受内乡百姓的爱戴。当他调离内乡县时,清苦为官的他行李箱中仅仅几件衣物和一些书籍而已。当地的百姓听说他要离任,万分不舍,自发去县衙恭送他们敬重的父母官,一送就是百余里。清康熙《内乡县志》为高以永立传,称他“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清同治《内乡通考》载:“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一副对联成就了内乡县衙,也成就了“民为贵”的为官之道。其实有关内乡县衙的故事很多,正如县衙中被保存完好的35副对联,它们时刻在告诉人们为民之道、为官之道。

内乡县衙中分为大堂、二堂和三堂,其中二堂也叫琴治堂,是知县对一般案件的审理和调处民事案件的地方。关于“琴治堂”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吕氏春秋.察贤》。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个学生宓子贱,时任山东单父县县令时,身不下堂,鸣琴理案,而把单父县治理得有条不紊,民心安定,生活殷实。然而,接任他的县令巫马期勤于政务,为体恤民情,整日奔波于民间,凡事都要过问,虽然也治理得不错,但身心疲惫。于是他就请教宓子贱。宓子贱对他说,要知人善任,各施其职,你完全靠自己去解决问题,肯定奔波劳累。后人遂用“鸣琴而治”称颂县官知人善任,政简刑轻,也把二堂叫做“琴治堂”了。

走出内乡县衙,在大门外宣化坊对面,看见一面画着传说中叫犭贪的巨大照壁。照壁上,凶恶的犭贪四只粗壮的脚踩着堆砌的金银财宝却毫不满足,仍旧贪婪对着天上的太阳,张着血盆大口想要一口吞下。如此贪婪之心,后果不难想象。知县坐堂理事,抬头就可以透过宣化坊看到犭贪的形象,想到犭贪的后果,泛起的贪婪之心肯定要收敛一下了。

这里的故事很多,它们无一不是告诫人们要以民为贵,勤政廉洁。如今,斯人已逝,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名联,在千百年来的吟诵中,不断启迪和警醒着后来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中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倡导反腐倡廉、紧刹吃喝风的今天,内乡县衙的对联和故事犹如一面可正衣冠的铜镜,散发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具有宝贵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关链接:

内乡县衙对联

东襟白水西带丹江商圣故里,北接嵩邙南通襄楚郦邑菊源。(仪门)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大堂)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二堂)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三堂)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刑钱夫子院)

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县丞衙大门)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主簿衙大门)

内乡县衙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县衙大门)

法规有度天心顺;官吏无私民意安。(典吏衙大厅)

报国当存清政志;为民可效廉明臣。(典吏衙正厅)

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刑房)

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吏房)

编户方田勤并慎;征赋敛财公亦平。(户房)

倡礼兴学崇孔孟;制章定典尚萧曹。(礼房)

厉兵秣马备不懈;枕戈待旦防未然。(兵房)

鸠工庀材精营选;通路开渠细耕耘。(工房)

守伏牛门户年年丰稔;护菊潭百姓岁岁平安。职司土府神明远;位列中宫德泽长。(土地祠)

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触泳;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西花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东花厅)

廉不言贺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扪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东帐房)

相关热词搜索: 内乡 县衙 领导人 两代 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