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民间视角下的人性探寻

| 浏览次数:

摘 要:对战争的思索是河南军旅作家周大新军旅小说创作的核心命题。从早期创作中对战争主流话语的温情阐释到在多维视野下对战争的反思再到立足民间视角对战争进行人性透视,周大新一直在探寻思考战争的个性化视角,而其军旅小说创作也逐渐走向深入和成熟。

关键词:周大新;战争之思;温情阐释;多维视野;人性透视

周大新是新时期以来逐渐崭露头角的重要军旅作家之一,对战争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索始终是他军旅小说创作的核心命题。从早期军旅创作中对战争神圣性、正义性的歌颂,到不断开拓视野逐渐回归到人的层面对战争进行多层次反思,再到坚定地立足于民间视角以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对战争进行深层人性透视,周大新在自我调整中逐渐找到了思考战争的个性化视角,其军旅小说创作也因此日益走向深入和成熟。

一 主流话语的温情阐释

新中国历经了战火的磨难最终得以建立,因此,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叙写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类艰苦卓绝的战争历程,构建党和新中国的历史是创作的主流。其中,《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等为代表的战争小说不仅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镇,而且以其创作实绩代表了当时创作的最高水平。同时,正是这一批红色经典建构了我们心中对战争最初的“经典”认识:“解放军之所以由弱到强取得胜利,靠的是牢固地树立了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憧憬以及广大人民无私无畏的全力支持。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是不义之战,丧失民心。”① 就本质而言,它是对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毛泽东的正义战争观和人民战争观的形象体现,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战争小说创作的指导性观念,即“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性质,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民的力量”②。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这一经典认识在军旅文学创作中依然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从而构成了我们认识战争的主流话语。

周大新早期在军旅小说中对战争的表现本质上就是对这一主流话语的温情阐释,他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录在《汉家女》、《走廊》和《明天进入夏季》三个小说集中。发表于1979年的《前线来信》是周大新的处女作,明显体现了这一战争理念。作为小说背景的这场发生于中越边境的战争,是一场中国人民为了解救受压迫受愚弄的越南底层人民而进行的正义之战,小说以家书的形式讲述了我军连长江波的一次战场遭遇。在一次战斗中江波受伤被俘,后来发现打伤自己的竟是以前结拜的越南弟弟阮松,这让江波十分伤心。而阮松,当他看到江波指挥部队抢救越南俘虏、救济越南边民,看到中国军队将一块被炮弹掀倒的界碑原地竖起,坚决不向越南挪动一步,尤其是当他听到母亲,也是江波结识的越南妈妈诉说自己国家的统治者的种种强盗行径时,他才认识到自己被骗了,江波是正义的。《走廊》同样以中越边境战争为背景,但重点强调了战争对于军人的神圣性,它是军人价值的理想所在,是军人成长的摇篮,这在师长景凌耀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作为军校毕业的优等生,景凌耀年轻气盛、草率轻敌,以致高地失守,并造成许多战士无谓的牺牲,后来他调整心态,认真反省并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最后成功收回失地,而战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军人证实自己价值和能力的平台。

周大新对战争的认识虽然没有新意,但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选取的温情阐释视角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说来,这一温情视角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首先是侧重女性层面,通过对女军人的刻画来歌颂军人献身战争时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思想。比如周大新对《汉家女》中的汉家女的塑造就已经超出了女军人的范围,他更是在刻画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形象。她本是一个生活于底层的农家姑娘,生活的艰难使得朴实、善良的她又多了一份精明与刚强。正是这样一位女军人,在面对偷看自己洗澡的七班长时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他,反而主动地拥抱和亲吻了他,因为他即将奔赴生死未卜的前线却不甘心没见过女人身子。这同样是对战争和军人的歌颂,因为“她是在为一位已经做好准备为祖国捐躯的战士做出牺牲,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③。其次是通过刻画与军人有关的平民女性表达对战争和军人的歌颂。《屠户》的主人公是一个屠户家的普通姑娘珠儿,她与上士董一宝偷偷相恋并私定终身,正当董一宝决定复员与珠儿结婚时,却不料南线战争爆发,于是出于军人的职责他放弃了复员而奔赴前线却不幸牺牲,痛苦万分的珠儿虽然没有与他正式结婚,但还是决定生下他们的孩子,延续董家的香火,这一结尾也暗示着军人的牺牲精神将会后继有人。《屠户》真切感人地传达出作者对战争的正面歌颂,它是周大新早期军旅小说创作中的相对成熟之作。

周大新早期军旅小说中对正义战争观和人民战争观这一主流话语的温情阐释,客观地说是没有多少新意的,甚至可称为是肤浅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多数军旅小说写作都是在这一主流话语的支配下进行的,以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西线轶事》(徐怀中)和《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为例,无论是前者体现出的强烈“英雄”意识,还是后者对作者“‘人民上帝’、‘战士万岁’”心声的传达都没有越出主流话语的范围,尽管如此,他们却以独特的阐释方式获得了成功。徐怀中在《西线轶事》中“重点塑造了受到‘文化大革命’创伤的士兵刘毛妹的乖张性格,表明作者正视悲剧的意识和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态度,从而转变了以颂歌为主旋律的基调”。李存葆则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将前方与后方、高层与基层、人民与军队、历史(‘文化大革命’)与现实有机地勾连起来,不仅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梁三喜、靳开来、梁大娘、韩玉秀等闪光形象,而且以‘调动风波’、‘臭弹事件’为靶子,大刀阔斧地揭示了军队的现实矛盾和历史伤痛,令人振聋发聩”。④与这两部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相比,周大新的温情阐释自然就显得有些轻飘,没有分量。当然,起点低并不是问题,关键还是要看作家如何在已有的创作基础上打开视野,寻求新的突破。

二 多维视野下的战争反思

随着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展开,关于战争的主流话语开始受到质疑。一方面,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为战争是以政治为目的的,其中任何一方的政治集团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对战争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定性,而且,我国早有“成王败寇”的古训,战争的性质总是由战胜方决定的,这自然无法保证其绝对真理性;另一方面,战争的结果与战争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阶级的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产条件、文化发展程度、指战员的军事素养、精神风貌以及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甚至武装人员的多寡等综合因素,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战争的正义与否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⑤。例如我们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反侵略的战争虽然都是正义的,但除了抗日战争外,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而世界战争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思路,军旅作家们开始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重新审视战争和军人的关系,《皖南事变》、《我是太阳》、《生命通道》、《黑太阳》、《军歌》、《红高粱》、《长城万里图》等一批既有分量又有新意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一大背景下,周大新也一反自己对于战争的单向性歌颂,开始在多维视野的选取中反思战争的负面形象。

周大新最初的反思是以自己擅长的温情视角作为突破口的,这在《硝烟中的祝愿》中有集中的体现,小说着力塑造的虽然是在战场上勇于献身的英雄军人形象,但军人惯有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内心的凄楚与孤苦。排长老杜的老婆因他没本事赚钱而瞧不起他,并与人私通;秦大牙的未婚妻则因他这次上前线生死未卜而与其断绝了关系;小任的心中则装着对卧病在床的母亲以及无力支撑家庭重担的小妹的牵挂。他们要么对温情充满渴望,要么被温情遗弃,这都预示着周大新对战争的思考开始转向。他进一步的反思是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的:

首先,从军人的角度看战争的血腥和残酷。《铜戟》对台儿庄血战后惨相的描写触目惊心:月光下只看见一片趴着、跪着、仰着、躺着、竖着的死人,就像大片麦田里收割后捆起来的麦个子,数不清楚,看不到边;地上全是血,土都被血泡软。其次,体现在《白门坎》和《瞬间过后》里对战后军人心理伤残问题的关注上。前者的主人公因战友牺牲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他再也无法融入温馨的家庭生活,后者的主人公在战后对一切与战争和数字“10”有关的事物异常敏感,以致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第三,从历史的角度看战争的荒诞与冷酷。《世事》和《猜测历史》都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前者的主人公莜儿本是南阳城治文刻字店的大小姐,美好的未来正等着她,但是战争的混乱让她最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后者的主人公则为了阻止心爱的妻子泄漏自己的秘密,不得不忍痛将其击毙。正是由于战争的出现,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平民百姓要么被无情地摆弄,要么含冤而死,战争除了血腥与残酷,更多了一份荒诞与冷酷。第四,反思战争的文化侵略性。以《左朱雀右白虎》为例,故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侵华日军攻克南阳城后,一个随军的历史研究人员想趁机抢占南阳汉画像石的第一手资料,主人公古楠的妻子为了保护那些珍贵的汉画像石而被日军打死,这时战争不仅具有鲜明的军事侵略性质,而且具有文化侵略的色彩。第五,对战争反人类本质的初步思考。在《旧世纪的疯癫》中,中国留学生邹振翼与日本女子惠子历经艰辛而结成夫妇,但抗日战争的发生最终导致丈夫被杀、妻子成为精神病人,一段美好的跨国婚姻因此被毁灭。同样是描写抗日战争,作品不仅将视点选在了日本,而且战争摧残的不再是人物飘忽的命运,不再是文化遗产,而是一段顶着各种压力,冲破层层束缚的真爱,战争也因此呈现出可憎的反人类面孔。进一步的反思体现在《关于战争消失那天庆贺仪式的设计》中,战争作为一种反人类的存在,成为被消灭的对象,周大新怀着激动的心情,为战争消失那天设计了一个庆贺仪式,同时作品还指出当世界上物质极大丰富、政治充分民主后,引起人类争执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情绪,即人性。这似乎也预示着作家对战争的思索将会深入到人性中去找原因。

在以上五个维度的审视中,周大新不仅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战争反面形象的揭示上,而且后三个维度都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展开的,这表明周大新在不断地寻找中把思考的视角逐渐定位在了民间立场上。其实这一反思本身也没有多少新意,对战争多侧面的反思是20世纪80、90年代的整体创作趋势,而且无论是《皖南事变》、《黑太阳》、《长城万里图》等对战争历史的深度揭示,还是《生命通道》、《军歌》等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矛盾与阴暗的挖掘,还是《红高粱》等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战争思考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层次,相比而言,周大新以中短篇为主的军旅小说还是不够厚重。而且,他的思维方式还是单向线性的,虽然较之前期的创作,这种对战争负面形象的多层展示充分表明了作家思想认识上的深入,但仍显单薄;此外,他对战争与人关系思考的重心仍在前者而不是后者,尽管民间视角和人性问题都有所提及,但还没有深入地展开,并且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看做是周大新的反思蜕变期,对战争真正具有个性特征的思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三 民间视角下的人性透视

2003年,长篇历史战争小说《战争传说》的发表标志着周大新对战争的思考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他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立足于民间视角对战争进行人性透视。在毛泽东正义战争观和人民战争观这一主流话语的影响下,同样具有主流性的战争历史观在建国以来的小说创作中逐渐成型:“历史是在革命战争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农民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⑥但新时期以来,对历史发展本质的重新思考使历史战争小说有了至少三个方向的新变:一是以张廷竹的《黑太阳》、《落日困惑》为代表对历史本来面目的重新接近;一是以《灵旗》、《皖南事变》为代表对自身历史的接近与重构,尤其是对历史表象背后的偶然性与或然性进行多向思索;一是以《灵旗》、《红高粱》、《战争往事》为代表通过对客观历史事件进行想象性、创造性的抒写重新挖掘那段被唤醒的岁月或潜存的记忆。⑦周大新的思考正是在这股创作潮流的推动下逐渐成熟起来的。

《战争传说》是由一系列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构成的,它们都或明或暗地与发生于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有关。在这部作品中,周大新既无意于对战争进行正面描写以还原历史真相,也无意于重构历史,更无意于对这段明朝历史重新挖掘和唤醒,而是想“写写普通人对战争的感受和态度”,因为“文学写战争的任务不是要写出战争的过程,而是要真切地写出人在战争中的感受和体验”⑧。这种站在普通人立场上对历史战争进行想象性重构的叙述方式与既有的三种创作倾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也表明周大新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具体说来,《战争传说》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糅合史实与理想,依托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以普通人的人性自觉最终完成了对战争荒诞与嗜血本质的审视。

首先,战争的发生根源于人性中的权力欲望和争斗本性。土木堡之战的爆发主要取决于两个人瓦剌首领也先和明朝权臣太监王振。也先并不满足于当瓦剌人的首领,他要征服天下,让所有人都听他的。王振是一个具有变态征服欲的太监,他不仅左右皇帝的一切,而且还千方百计地恢复其男根,也想当皇帝,打败瓦剌正是他树立自己威信、巩固自己权力和地位的好机会。此时,战争完全成了欲望满足和权力争斗的工具。其次,立足于普通人所代表的民间立场无情地揭示战争的嗜血本性和荒诞性。娜仁高娃是一位心地善良而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渴望的普通瓦剌女子,当她亲临土木堡战场时,扑面而来的是死亡的惨象和窒息人的血腥味,她丝毫没有战胜者的快意,有的只是对无数支离破碎家庭的想象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心痛苦,此时她眼中的战争就是一个毁灭生命的恶魔,其残酷、狰狞和嗜血使她产生了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和恐惧。更加荒诞的是战死沙场的几十万人从根本上说仅仅是两个野心家权力欲望的牺牲品而已,故军人越英勇便越悲哀,越具荒诞性。

与此前的创作相比,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表现,《战争传说》都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土木堡之战属于国家内部民族之争,因此避免了在战争正义、非正义或者侵略、反侵略上的纠缠;其次,作品以具有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平民女性的讲述来展开故事,这一民间视角不仅有别于《第二十幕》那样的宏大历史构架,而且也巧妙地绕开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影响,为其创作开拓了足够的空间;再次,作品紧扣普通人的人性觉醒来反思战争的根源,不仅亲切自然,而且扎实厚重,颇具说服力。

结 语

周大新的军旅小说创作,可以说到《战争传说》止,才真正确立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但苛刻地说,其创作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从人性的角度挖掘战争的根源虽然能够达到相当的审美高度,但是导致战争的因素绝不止这一点。如美国《科利尔百科全书》中提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四动力说”、《人、国家与战争》中提到的人性、国家内部体制、国际事务裁决机构“三层次说”以及李巨廉在《战争与和平:时代主旋律的变动》中提到的“生存发展说”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认识,⑨ 这些都为军旅小说家们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仅仅盯着人性来认识战争显然是有些狭隘的。

如何进一步开拓新的创作空间是摆在周大新面前的一大问题。凡是伟大的作家都具备一种引导人们向着理想人生和美好人性不断自我超越的优秀品质,周大新已经用军旅文学创作证明自己是在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以出版于2009年9月的最新长篇小说《预警》为例,周大新以现代战争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情报争夺战为思考的中心,首先把关注点放在对潜在战争威胁的预警上。当今世界表面和平的背后有着重重危机,虽然世界大战没有爆发的可能,但小规模的恐怖活动却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危。对这些现象的关注正是周大新勇于直面危机的现实主义精神的鲜明体现。其次,善良、真诚、责任心等美好的人性作为周大新一直珍视和守护的核心创作内涵,在这部新作中成为反思的对象。为了从某核作战部队作战局局长孔德武身上窃取情报,恐怖分子想尽了各种办法,如美女诱惑、金钱贿赂等,但都没有起作用,最后一个假装得了抑郁症的女特务却利用他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成功将其蒙骗,差点铸成大错。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善良、真诚等美好的人性品质成了被利用的弱点,间接成了导致祸患的根源,这正是周大新敢于从思想深处自我反思的深刻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大新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走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路上。

“军人创造的是战争的艺术,作家创造的是艺术的战争。”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周大新对战争和人性思索的不断深入,他定会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关于战争的艺术作品来。

注释:

①②⑤⑥⑦⑨陈思广:《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巴蜀书社2005年6月版,第8页,第7页,第9页,第12页,第12-14页,第10页。

③陈继会主编:《文学的星群:南阳作家群论》,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96-197页。

④朱向前主编:《中国军旅文学50年:1949-1999》,学习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30页,第57页。

⑧周大新:《我们会遇到什么》,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75页。

⑩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37页。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私立诸暨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陈林

相关热词搜索: 探寻 视角 人性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