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与推广模式研究

| 浏览次数:

【摘要】所谓的低碳农业,就是以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标,以减少碳的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实现高效率,低耗能,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中国发展低碳农业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了其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与紧迫性,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并且针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提供了相应的推广模式,为今后低碳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碳农业SWTO分析6R原则推广模式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农业生产。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与耗用能源、排放温室气体有关,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构建低碳农业是一场涉及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未来的事业,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中国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体现对全球农业发展作贡献和尽责任及义务的要求。

一、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条件(基于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与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各地应依据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发展不同产业,推动全国形成分工适度、布局合理、总量平衡的产业格局。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适合机械化耕作,应当重点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组织农民集中生产,使用农业大型机型,能耗自然就降下来了;江浙地区资金充沛,技术先进,应当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采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报架式、立架式、仿太空舱、温室大棚等:中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应当重点培育粮食、油料、畜禽、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打造品牌农业,使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西北地区、山区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独特,适宜发展水果、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推广立体农业模式,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发展低碳农业,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200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维护第三世界发展权和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方面走在世界的前沿。为了实现在2050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今后将近40年里低碳农业大有作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劣势(weakness)与威胁(threat)分析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由于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存在着一些劣势和一些威胁的:

第一,自然缺陷——规模不经济。以农户为基本生态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直接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成本。

第二,经济缺陷——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影响节能、节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

第三,制度缺陷——原有基础、体制、投入、人力资本等。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依然不高。特别是山区农业科技人员严重断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影响到农业低碳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第四,思维缺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民形成长期化肥、农药使用的依赖和惯性思维,导致土地块结、肥力下降,又促进新一轮种植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农村面源污染已形成重要的污染源。

第五,技术缺陷——如我国南方农村沼气的开发使用,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已经证明了它显著的优越性。但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农户小规模生产.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建设大中型沼气池的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目前沼气的应用由于它的热值低,只能作为农村的生活能源.品质达不到天然气的水平.这样在国家电网基本覆盖的农村,进一步推广就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循环经济6R原则在低碳农业上的运用

循环经济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制度、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面从循环经济的6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再修复、再整合”6个方面,来阐述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

(一)减量化原则的运用

减量化原则的运用一推行“九节一减”。在“九节一减”中,九节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一减就是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人数。抓好“九节一减”,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再利用原则的运用

再利用原则的运用一做强加工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有时其效益会超过主产品的效益,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三)再循环原则的运用

再循环原则的运用一微生物的利用;废弃物的循环;新能源的替代。微生物的利用,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沼气的残留物一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废弃物的循环,是将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循环利用、深度利用。新能源的替代,是充分利用太陽能等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这3条新出路.是在广大农村发展低碳农业的着力点.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四)再思考原则的运用

再思考原则的运用一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中,有机农产品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绿色农产品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化肥农药,少用化学合成物,多用有机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五)再修复原则的运用

再修复原则的运用一生态修复。简言之就是对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使其恢复健康。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生态问题日益加剧。采用绿化是当前最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大力发展现代林业、都市农业,实现生态融合,充分发挥绿地的净化、降污、减噪、改善小气候和缓解热岛效应等作用,实现低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六)再整合原则的运用

再整合原则的运用一新型农业产业链。”新型农业产业链”必然表现为低碳、绿色与生态的特点,整合的基础在于其存在着价值链联结点,通过这些价值链联结点,遵循价值发现与价值再创造的技术路径,持续地对整个价值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最终形成协调统一的动态价值链整合体系。即意味着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从农业的选择到农业的实现全程之中都贯彻着低碳概念。以都市农业低碳发展为例加以说明,其逻辑顺序如下: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依托农业产业基地发挥观光休闲、固碳增汇功能——倡导低碳城市生活空间和低碳消费意识——提供骑车、徒步、登山棋牌、采摘、垂钓等农耕农俗体验——拉动农业旅游购物,创新农产品销售渠道。各级农业部门、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城管部门规划布局、提供财政支持、制定法规、宣传教育,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提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支撑;农业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制定标准、研发技术、交流信息、培训人员,建设服务平台,提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旅游企业、旅行社调研市场、开发产品、营销服务、经营管理,进行具体实践,提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政府、行业、企业、农户、社区居民、旅游者,各尽其责、职能互补、相互协调、协调矛盾系统运作.发挥互补优势.实现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整体最优。最终形成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市场运作,多分参与的完整产业链整合。

三、我国低碳农业推广模式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发展低碳农业可选择的模式主要包括五种模式:“四品”生产型、资源节约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特色生产加工利用型和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型。

(一)“四品”生产模式

“四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无公害食品。

优点:这些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因其有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农业中运用的现代化工业技术产物并不适合运用在他们身上,反而更适宜采取传统农业工艺,这就大大减少了碳排放,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选择模式。

(二)资源节约型模式

资源节约型模式包括土地资源节约型、水资源节约型和能源节约型三种模式。

土地资源节约型模式。常见的有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稻田养鸭的农牧结合,养殖羊、鸭、鹅的林牧结合,水网地区的渔牧结合等。

优点: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

水资源节约型模式。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约1千克,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

优点: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成功地减少和避免了水的渗漏与蒸发。

能源节约型模式。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节能的耕作制度;大力推进免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種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冬季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

优点:推广节能技术,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调节畜禽舍温度,降低能耗。

(三)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包括绿色革命和新型能源两种模式。

绿色革命模式。优点: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我们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型农业.比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使其对环境的影响下降到最低程度。

新型能源模式。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新型能源.目前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优点:“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农民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四)特色生产加工利用模式

特色生产加工利用模式包括种养废弃物再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区域产业循环三种模式。

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如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桑树修剪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将花生壳粉碎加工成细粉再利用等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如稻米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优质稻米为原材生产精制米、米粉、米淀粉,产生的稻壳可作燃料,米浆水中可提取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送养猪场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企业的稻米生产基地。

区域产业循环模式。在一个区域内,产业与市场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特色旅游观光休闲模式

我国农业在低碳发展实践中涌现出休闲观光型农业、技术攻关型农业、科普教育型农业、电子商务型农业和概念享受型农业五种模式。

(1)休闲观光型农业发展模式。目前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

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大力开发山、水、园、林、庄等农业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农家乐。

(2)技术攻关型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在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增汇固碳等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低碳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实现都市农业旅游的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3)科普教育型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以城市园林农业为基础规划建设都市农业科技园、都市农业主题公园和都市农业博览会等,发挥都市农业旅游的科普教育和示范推广功能,通过主题生态观光、情景模拟体现、多媒体立体展示等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对城市发展和人类社会长远福利的积极意义,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和低碳消费意识。

(4)电子商务型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居民在都市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娱乐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名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大力开发都市农业旅游购物需求,创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直接渠道模式.以及“网购+送货上门”的电子商务销售方式,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营销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并降低经营成本.推动低碳农业物流发展。

(5)概念享受型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以农耕文化、乡村风情、主题庆典作为都市农业旅游的吸引物,将生态农业与民俗体验相结合,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公园、民俗节庆等农业旅游形式,开发徒步、骑自行车、棋牌、农耕等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生活和生态空间理念,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将上文介绍的各种发展模式与我国的地理环境相融合匹配.产生了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冶理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態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促进了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民增收。同时,通过区域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有效促进农村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四、结论

实践决定认识,进步依靠科技。发展低碳农业,就是要从不同的层次来介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的模式。不同问题要具体探讨,不同区域要详尽研究,不同层次要分别建模,不同优势要顺势发挥。对于种植业,要推广立体农业模式,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对于养殖业,要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对于加工业,要推广绿色农业模式,提高整合集成效率等。当然还要优化农业系统结构与合理调整生产方式,使之有利于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目标。此外,还有立体农业深化,循环农业拓展,生态农业提升,这无疑都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低碳化。可以相信,与低碳经济同步发展的低碳农业,其潜力是巨大的,其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发展 模式 推广 我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