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胃镜操作时患者ECG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本院180例胃镜检查者随机分为两组,60岁以上组80例,60岁以下组100例,均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ECG记录。结果:在胃镜操作时,心率增快者60岁以上组75%,60岁以下组8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律失常及ST-T改变者60岁以上组为38.8%,60岁以下组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ECG均很快恢复到术前状态。结论:胃镜操作虽然可以诱发多种ECG改变,但仍然是一种相对安全、不可替代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手段。
[关键词] 胃镜;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43-01
胃镜目前作为常用上消化道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胃镜术前、术中、术后的ECG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胃镜操作对患者心率、心律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对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10月180例胃镜操作时的心电图改变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80例胃镜随机分为两组:60岁以上组80例,60岁以下组100例;男性112例,女性68例,年龄16~80岁,平均56岁。胃镜检查前ECG正常者144例;异常者36例,包括60岁以上者22例(窦速5例,窦缓4例,ST段改变9例,室性早搏2例,室上性早搏2例),60岁以下者14例(窦速7例,窦缓3例,ST段改变者2例,室上性早搏2例)。两组异常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胃镜术前不用阿托品类药物,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记录ECG情况;胃镜采用日本OLYMPUS-XQ20型电子胃镜,胃镜前端抵达咽部时开始描记术中ECG,拔出胃镜后10 min重做一次EC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术中ECG改变
两组术中均有不同程度的ECG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为普遍现象,60岁以上组发生率为75%(60/80),60岁以下组发生率为82%(82/1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或ST-T改变的发生率为60岁以上组38.8%(31/80),60岁以下组9.0%(9/1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胃镜术后ECG改变
术后ECG情况与术前对比,60岁以上组中有1例术前偶发室早,术中转为频发室早二联律而紧急拔镜,还有1例术前偶发室上性早搏,术中转为室上速出现心慌而不能耐受也紧急拔镜,2例拔镜后ECG均很快恢复到术前状态,其它术中改变者,均在术后恢复到术前状态。
3 讨论
胃镜检查普遍引发心率增快,尤以胃镜抵达咽、食管时为著。其他ECG改变也均发生在此处,其发生机制可能是插镜时刺激会厌、食管,致使患者精神紧张,交感神经亢进,儿茶酚胺过度释放,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该过程一般是短暂的。180例胃镜术中ECG改变均于术后恢复到术前状态,因而在插镜过程中一旦出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应迅速将镜插过贲门或者退镜,可望恢复。
胃镜检查可诱发多种ECG改变,多属ST-T改变和异位心律。60岁以上组术中ECG异常的发生率与60岁以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且转为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较大。胃镜检查时心脏并发症与心脏本身的病理状态及消化道所受刺激的强度有关,多数患者会因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占优势而出现心动过速,合并冠脉硬化及心衰时可因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因此,对于60岁以上,尤其是原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应在术中做心电监护、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处理。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①对于老年患者,术前需了解其ECG及心功能状况,权衡利弊,必要时使用心电监护,这应当引起内镜医生的重视;②术关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病史,对可疑患者行ECG仍有必要;③老年患者应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检查,操作宜轻柔,不宜强行插镜或过多注气,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刺激;④虽然难以预测受检者是否会发生心血管意外,但对于术前ECG明显异常者需要全面分析,慎重选择;⑤对于精神过度紧张,术前有ECG改变者建议在麻醉医师的监护下进行无痛胃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孙涛,李欣.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现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2):156-158.
(收稿日期:2007-05-1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胃镜 心电图 操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