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魏收笔下的西域历史人文

| 浏览次数:

[摘要]魏收笔下的《魏书》“西域撰述”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西域历史与人文景观画卷。其中对前代正史“西域撰述”有继承,也有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正史中“西域撰述”的内容。因此,《魏书》“西域撰述”中西域历史人文的充分展现是它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承上启下又是通过前者内容在其他正史“西域撰述”的前后继承中来具体反映的。

[关键词]《魏书》;“西域撰述”;历史人文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05-04

北齐魏收的《魏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者的封建皇朝的皇朝史。①《魏书》在诸多方面都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正史,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有关西域撰述的记载上,尤其是《西域传》里。从编纂体例、内容、思想等各方面看,对照历代正史“西域撰述”,《魏书》“西域撰述”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魏书》“西域撰述”中具有历史和时代特色的几方面内容,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当时西域历史与人文景观的画卷,对前代正史“西域撰述”有继承,也有发展,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唐修正史“西域撰述”之内容。

一、有关西域的政治地理新情况

(一)新的西域“政治地图”与西域四道之展现

魏收在《魏书•西域传》中写道:

西域自汉武时五十余国,后稍相并。至太延中,为十六国,分其地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内诸小渠长盖以百数。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后更为四:出自玉门,渡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为一道;自玉门渡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从莎车西行一百里至葱岭,葱岭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为一道;自莎车西南五百里葱岭,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为一道焉。

此段文字对于了解这一时期西域历史政治地理形势、中西交通情况及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魏书》这段文字被《北史•西域传》全部采用。《魏书》这方面内容在前三史《西域传》中都可看到类似文字。如《汉书•西域传》总序曰: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

(二)大国兼并现象与诸国政治隶属关系的体现

这可以说是对上述文学的一个具体解释。有关这一历史现象的记载非常多,举其数例,如所记:

且末国,都且末城,在鄯善西,去代八千三百二十里。真君三年,鄯善王比龙避沮渠安周之难,率国人之半奔且末,后役属鄯善。

蒲山国,故皮山国也。居皮城,在于阗南,去代一万二千里……后役属于阗。

姑默国,居南城,在龟兹西,去代一万五百里。役属龟兹。

温宿国,居温宿城,在姑默西北,去代一万五百五十里。役属龟兹。

尉头国,居尉头城,在温宿北,去代一万六百五十里。役属龟兹。

朱居国,在于阗西……役属(口厌)哒。

渴槃陀国,在葱岭东,朱驹波西……附于(口厌)哒。

钵和国,在渴槃西……有二道,一道西行向(口厌)哒,一道西南趣乌苌。亦为(口厌)哒所统。

赊弥国,在波知之南。山居……亦附(口厌)哒。

《魏书•西域传》有关这方面的记述,是西域历史上犹如春秋战国时代真实的写照。前史《后汉书•西域传》总序里有着相似的记载,如: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哀、平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五国。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之。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诛灭诸国。贤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庐、且末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为于阗所统,悉有其地。郁立、单桓、孤胡、乌贪訾离为车师所灭。后其国并复立。

除此之外,《魏书》里的这些叙述,在后之唐修诸多正史“西域撰述”中也能看到相似或完全一致的文字,③可见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是,受当时西域政治地理形势变化影响,西域高昌比之其他地区有着较特殊的发展轨迹,反映到史学上,就是《魏书》对高昌的特别“报道”。这就涉及有关《魏书•高昌传》④的另立问题。高昌虽为西域一个组成部分,但《魏书》却将《高昌传》放入了其他合传中,没有入《西域传》,这可能主要源于高昌地区的特殊性。高昌处于几个地区之间的枢纽地段,一直以来就是很多势力的争夺目标。北魏世宗曾认为:“蠕蠕、(口厌)哒、高车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掎角相接。”⑤相比西域其他地区,自汉代以来,高昌与中原一直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高昌有很多居民是内地人士后裔,其风俗多与中原相似,且较长一段历史时期,高昌都被设为内地郡县而由中原政权直接统治,或为中土人士之后裔所统治。由于它离内地近,是入西域的一个重要门户,因而也就成为内地与西域间的一个地理、政治、民族、经济、文化的过渡地区。所以无论从地理位置(或者说战略位置)还是从人文环境来讲,比之西域其他地方,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它都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魏书•高昌传》 分量超过《魏书•西域传》里任何一个单国传,它基本上是一篇 “高昌通志”,主要包含高昌地方志与高昌人物志。传之始文,从追溯角度出发就反映了它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风土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与重要性。

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东西二千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或云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亦云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东去长安四千九百里,汉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并居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皆置太守以统之。去敦煌十三日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地多石碛。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多蒲萄酒。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国中羊马,牧在隐僻处以避寇,非贵人不知其处。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

而且后叙中还讲到高昌王曾向北魏“遣使奉表,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变以为博士,肃宗许之”。可见其内化意识与文化认同意识之强。这也许是魏收华夷之辨思想意识下,为它另外立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几部正史继承《魏书•高昌传》之遗志,对高昌都进行过重要的撰述,⑥另一方面,《魏书•高昌传》中许多内容可与《宋书》⑦、《晋书》、《梁书》、《周书》等有关十六国时期一些内地割据政权与西域各地,尤其与高昌关系史记载相照应,有些内容也形成一种互补。这对于相关历史事实的了解以及有关内地民族西迁、中原文化西传等问题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二、多重民族关系发展史

这一时期,多民族在西域角逐,特别是北魏对西域的经营,夹杂着多重复杂的民族关系情况。魏收在记述这一段历史时却能以北魏与蠕蠕争夺西域为主线,以北魏与西域的关系为中心内容,将复杂的多民族关系发展史清晰地展现出来。在人们的视野里,他的记述是一幅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西域舞台上多民族大汇聚、大融合的历史画卷。《魏书•西域传》还多次提到了一个与当时西域一些地区有较广泛联系的民族——突厥。这是继柔然之后又一个逐渐发展强大起来的、与各种势力包括中原政权再次强烈争夺西域的漠北草原游牧民族与政权,它也是一个在西域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民族,如同匈奴、鲜卑、柔然等一样。《魏书•西域传》记载一些西域民族时,常将其与突厥相比较。北齐、北周时的突厥比北魏时期已有相当大的发展,而且已有了与中原政权抗衡的力量,且在北魏之后唐初之前很长一段时期都控制着西域。相对中原政权,西域无论愿意与否又再次扮演了突厥之右臂的角色。魏收作为北齐人,《魏书•西域传》里有关西域突厥的记载不仅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发展特点,而且也是一种具有预见性的记述。这与后世《西域传》⑧里的有关记载内容,形成了前后相继的关系。换句话说,《魏书•西域传》既讲到了与中原北魏政权争夺西域的柔然势力,又点到了后世另一个与中原政权争夺西域、类似柔然的民族或者说政权——突厥。从这一点上来看,《魏书•西域传》在有些相关历史撰述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记述上的一个可贵之处,显示了作者对历史走向的准确把握和高瞻远瞩的历史视野。

三、佛教在西域诸国的兴盛局面

有关佛教记载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已有所见,而《魏书》中这方面内容随处可见,既有中西佛教交流的内容,也有佛教在中原传播及影响的描述。对于西域,具有历史时代特色的一项内容就是有关佛教在西域诸国兴盛之势。如下所举:

焉耆国……去代一万二百里……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

疏勒国……去代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里。高宗末,其王遣使送释迦牟尼佛袈裟一,长二丈余。高宗以审是佛衣,应有灵异,遂烧之以验虚实,置于猛火之上,经日不然,观者莫不悚骇,心形俱肃。

于阗国……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尚,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卢旃为其王造复盆浮图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处,双迹犹存。于阗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小月氏国……去代一万六千六百里……其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自佛塔初建,计至武定八年,八百四十二年,所谓“百丈佛图”也。

乾陀国……所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也。

这些有关佛教的直接或间接记载,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西域的历史文化景观与气息。这一点又从侧面烘托出当时中西佛教交流以及内地佛教迅速传播的历史大背景,也显示了佛教作为媒介在加强内地与西域各民族间交流与联系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它在两地的传播、渗透增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认同意识。这在《魏书•释老志》叙述中有很多反映。唐修正史“西域撰述”许多有关佛教的记述与《魏书》“西域撰述”里佛教内容形成互见,有些则是直接承袭《魏书》。《晋书•西戎传》称西域龟兹国“有佛塔庙千所”,⑨《梁书》言西域于阗国“尤敬佛法”,⑩《周书》说西域焉耆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隋书》云“(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康国“俗奉佛”,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中也包含着许多东西佛教交流的情况。《梁书》曰:“(于阗国)大同七年,又献外国刻玉佛。”《隋书•西域传》载:“炀帝时,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蕃诸国。至罽宾,得玛瑙杯,王舍城,得佛经。”这些有关佛教的记载说明从魏晋到隋唐时期内地佛教之兴盛这个历史大背景,进一步来说,就是无论在撰述中还是在史家的意识观念里,都深深地打下了反映这个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烙印。

四、西域各地自然人文景观

对西域内部情况的记载,除了上面已提到的以外,《魏书•西域传》有关西域各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描述,是反映西域地方与区域性特色的一项重要记载内容。众所周知,西域既有绿洲、草原,也有山地、荒漠、高寒地带,面对着这样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传记对此也有着丰富的描绘与记述。

且末国……西北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唯老驼豫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焉耆国……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

龟兹国……土多孔雀,群飞山谷间,人取养而食之,孳乳如鸡鹜,其王家恒有千余只云。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

阿钩羌国……国西有县度山,其间四百里中,往往有栈道,下临不测之渊,人行以绳索相持而度,因以名之。

(口厌)哒国……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

钵和国……其土尤寒,人畜同居,穴地而处。又有大雪山,望若银峰。其人唯食饼(麦少),饮麦酒,服毡裘。

以上许多内容的描述手法都有《史记•大宛列传》之遗风,而比以疆域地理志为笔法的《汉书》与《后汉书•西域传》又显得具体而丰富。不仅如此,《魏书》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唐修正史“西域撰述”中找到类似的描述。

除此之外,《魏书•西域传》与《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一样重视大国之述,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来充分反映这些大国的民族发展水平。这同样反映着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历史发展情况。传中涉猎的大国很多,有鄯善、于阗、焉耆、龟兹、波斯、大秦、(口厌)哒、康国等,有些记载也与前史《西域传》内容相衔接。如魏收笔下的康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世夫毕,为人宽厚,甚得众心。其妻突厥达度可汗女也。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髻,幪以皂巾。丈夫剪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有胡律,置于袄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贼盗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助祭。奉佛为胡书。气候温,宜五谷,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马、驼、驴、犎牛、黄金、硵沙、阿薛那香、瑟瑟、獐皮、氍毹、锦、叠。多蒲萄酒,富家或致十石,连年不败。

这些有关西域诸国风土人情之记,既有作者猎奇的一面,也有与中原风土人情对比的思想意识,同样背后也隐含着一种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这是究天人关系中探寻人地关系的一种潜在表现。但不管出于何种意识,具有历史时代特色的《魏书•西域传》却成为西域诸多地方风情的一个展示平台。

综上,《魏书》“西域撰述”对西域历史人文的充分展现是它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承上启下又是通过前者内容在其他正史“西域撰述”的前后继承中来具体反映的。

[注释]

①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②指有关西域的撰述记载。

③参看《梁书》卷54《西北诸戎传》、《周书》卷50《异域传下》、《隋书》卷83《西域传》、《北史》卷97《西域传》等相关内容。

④已佚失,现存《魏书•高昌传》,是经后人从后史中辑录出的,经学者研究基本恢复了原貌。可参见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⑤见《魏书》卷103《高车传》。

⑥参看《梁书》卷54《西北诸戎传》、《周书》卷50《异域传下》、《隋书》卷83《西域传》、《北史》97卷《西域传》、《南史》卷79《西域诸国传》等相关内容。

⑦参见《宋书》卷98《沮渠无讳传》。

⑧参看《周书》卷50《异域传下》、《隋书》卷83《西域传》、《北史》卷97《西域传》、《南史》卷79《西域诸国传》、《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新唐书》卷221《西域传》篇相关内容。

⑨《晋书》卷97《西戎传》。

⑩《梁书》卷54《西北诸戎传》。

《周书》卷50《异域传下》。

《隋书》卷83《西域传》。

翟忠义:《中国地理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相关热词搜索: 西域 笔下 人文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