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以百万计的小型家庭店铺的长期强烈反对下,印度广阔的零售领域至今未能对外国大型零售企业开放。然而,这一现状似乎即将改变。
据11月24日的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由印度总理辛格主持的内阁会议决定,进一步放开零售业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印度内阁即将决定是否向家乐福、沃尔玛、宜家等零售巨头开放其庞大的国内零售市场。
印度有12亿消费人群,其零售市场每年价值约5000亿美元,但如此庞大的市场一直拒绝外资进入。法新社认为,如若开放零售业市场,此举将是印度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之一。
外资政策逐步开放
实际上,有关是否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零售业的争论在印度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印度规定所有外资企业进入印度国内市场必须采取合资的形式,对于外资所占股份的多少政府都有详细的规定。
印度从199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放宽限制和引进外资政策,这是印度直接投资大飞跃的开端。此后,印度一直实施旨在推行市场自由化、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放宽限制和引进外资。其中,外资电信集团已在该国投资了几十亿美元。
印度财政部近日决定将外国机构投资者对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投资限额分别提高50亿美元,以促进更多资金流入。按照目前的规定,外国机构投资者还可以最多持有250亿美元长期基础设施债券。调整后,外国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债券的总投资限额将达到450亿美元。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下属产业政策和促进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至2012财年上半年(4月至10月)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为191.3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74%。今年4月至6月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金额较大,其中6月单月外资流入金额达56.56亿美元,而7月外资流入金额则大幅下降至11亿美元。
按资金来源国统计,毛里求斯以64.63亿美元依然维持印度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地位,并接近上一财年全年的数量。来自新加坡、英国、日本和德国的投资额分别为32.11亿美元、25.36亿美元、18.23亿美元和13.06亿美元,均超过上个财年全年水平。
然而,在零售业方面,印度1997年初允许外资在印度设立全资现购自运制商场,经营批发业务,并在2006年允许外资在单一零售品牌最多持有51%的股权。目前印度政府只允许外资以合资的形式在印度国内开设自己的品牌直销店,店内只允许销售厂商自己品牌的商品,例如诺基亚手机只能卖本品牌手机,CK只能卖CK服装。若根据新规定,单一零售品牌公司的持股上限可以提高到100%。
但是,类似沃尔玛、家乐福等售卖多种品牌的大型零售企业,目前在印度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沃尔玛等国际巨头在印度只是开设了很少的批发性质的商店,不面对大众用户。
法新社援引经济分析师的话说,最新发布的这份讨论文件就是印度政府有意放开零售领域的信号。
独特的印度零售业
据《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报道,现代零售商店在印度相对比较新鲜。作为印度当地最大零售商Future Group的负责人,当比亚尼在他的一家店铺中尝试采用“意大利风格”的简约货架时,效果却是令顾客避而远之。他马上意识到,上述装饰风格让印度中产阶级消费者感到压抑和疏远,因为他们更习惯于拥挤的集市和商店。
尽管印度现代化的脚步已经越来越快,但在许多方面仍然显得较为保守。现代化的超市屈指可数,普通居民的日常所需很大一部分都是去市场上的小店里购买的。城市里挤满了各种小店铺,这些业主很多都是世代经营一个小店,小店周边的居民都是店铺忠实的顾客。无论是油米酱醋茶,还是锅碗瓢盆,乃至空调电器、生鲜时蔬,都是从小店铺里获得的。
印度班加罗尔零售咨询公司Restore Solutions首席执行官Anirudha Mukhedkar表示,零售商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只因为你开业了,人们就会光顾”。
印度德里零售咨询公司Technopak董事总经理Harminder Sahni表示,印度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喜好千差万别,印度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大米种类及购买方式就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北部,大米可能被放在敞开的袋子里出售,消费者可以看到货物;而在南部一些地区,大米是用密封包装袋进行出售。
印度一些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为全球最高,但劳动力成本却是全球最低。印度人更喜欢满架的货品,它让消费者有一种物质丰富和选择多样的感觉。
零售界“大腕”跃跃欲试
尽管印度尚未公布对外资经营地点和投资规模是否附加额外条件等细节,沃尔玛、特易购(Tesco)、家乐福、宜家等几家大型零售商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提出如若政策改变,他们必将投资印度零售业。
根据《纽约时报》11月25日的报道,巴蒂·沃尔玛集团(hartiWalmart)的首席执行官拉杰·贾殷(Raj Jain)在印度电视台的采访中表示:“我认为此举将对整个印度零售业产生极其深刻和长久的影响。这将改变印度消费者的购物方式,更重要的是将改变印度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巴蒂·沃尔玛是美国沃尔玛(Walmart)与印度巴蒂集团(Bharti)的合资公司,目前主要开展现付自提批发、供应链管理等业务。
沃尔玛、家乐福以及其他一些零售企业都曾游说过印度当局,希望放宽针对外资实行的51%投资上限限制。根据Technopak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过去4年里,印度消费者在现代化零售商店的支出每年增长了20%。预计今后增长速度将会更快。
一些大型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在印度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网络。Technopak公司的董事会主席Arvind Singhal认为,建立一个更有效率的供应链体系还需要3-5年时间。因为他们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仓库,购买车辆,建立农民和其他供应商的联系。
在过去两年间,沃尔玛在印度一直向其他企业经营批发业务,目前已拥有九家营业部。此外,他们也和印度一些地区的农民建立了供货关系。
如果政策得以通过,也将为印度本地的零售商,如Future Group、FlipKarcom等争取到更多的外国投资。
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总规模5000亿美元的印度零售业市场中,只有5%来自于大型现代化商店,其余95%都来自于街边小店和其他小型企业。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任何“自我封闭”的行为,无论是否能够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最终都会带来长远利益的损失。有分析指出,由于落后的仓储物流体系,印度农产品在进入零售业之后每年的损失额度高达35%。因此,类似洋葱、马铃薯等农产品的价格经常由于供应链系统的微小破坏而飞快增长。近日,印度食品的通胀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
通过开放零售业市场,印度可以学习到现代化零售企业的运作理念、后端支持系统,以及如何提高供应链效率。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的零售企业是否也可分一杯羹?
相关热词搜索: 印度 零售业 有望 开放下一篇:零售业的体验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