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 浏览次数: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共收治320例结核并咯血患者,男240例,女80例,年龄15~83岁,平均45岁,结核病史1~38 年,诊断符合2003年全国结核病防治标准。表现为咯血痰102例,中量咯血73例,大咯血45例,经积极治疗,10例自动出院,8例窒息死亡,其余302例好转出院。

临床观察

咯血先兆:表现为喉痒,喉部作响,肺部有水泡音,肺部发热,胸部弊闷,欲吐不适,发热、心慌等。多数病人于清晨4:00~6:00,夜间8:00~11:00发生咯血。因此夜班护士必须提高认识,本组4例死亡病人发生在夜间,3例发生在清晨,1例发生在中午。

窒息先兆:咯血时胸闷,气促,喉头有痰鸣音,且出现缺氧,喷射性大咯血突然中止,呼吸浅促,血从口鼻中喷出来等,病人表现恐怖,缺氧、抽搐或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等,为咯血窒息的表现。少数病人体质虚弱,咳嗽反射差或精神高度紧张,或肺功能很差的病人,虽咯血量不多,也可发生窒息,应立即抢救,并通知医生。本组5例死亡病人为咯血窒息死亡。

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的改变,记录咯血的量、性质、次数。

神志、瞳孔、行为的观察:病史较长的患者体质弱,常并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咯血使病情加重,出现肺心脑病、肺心病等。临床表现为瞳孔大小不等,尤其是年老体弱或并症较多造成咳嗽无力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浅促、面色发白者,多考虑窒息发生,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正确记录出血量:如1次咯血达1500ml以上者,有立即发生休克的危险。短时间内持续失血2000ml以上者可引起休克。

观察咯血时伴随的症状:如咯血伴有大量的脓痰或痰量多,咳痰或咳嗽随体位等有关,多提示肺脓肿可能。咯血常伴有其他出血倾向表现如皮肤紫绀,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用药效果观察:在医生指示下应用脑垂体后叶素,常用剂量5~10U,加入50%葡萄糖20~40ml缓慢静注,也可加入5%葡萄糖500%或0.9%盐水500%缓慢静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对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孕妇等患者禁用,注意观察滴速,一般以8~10滴/分为宜。

护理

出血时护理:①大咯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肺活动度,应采取平卧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咯血时发生窒息。取侧卧位时,防止对侧扩散及有利于健侧的通气功能。如出血一时难以确定时,则可以取平卧位,但绝对不能取坐位、半坐位或头高位,防止体位不当而导致咯血窒息发生。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及时消除口腔及鼻腔内的血迹,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③安慰病人,使病人消除精神恐惧。④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

咯血时饮食护理:大咯血期间暂禁食,给予补液、能量合剂支持治疗。咯血减少后给予流质或中流质易消化的温热饮食,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忌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粗糙、过热食物。

大咯血窒息时:立即取头低脚高位,躯干与床成45°~90°,拍击背部排出肺内的积血。对一侧肺已切除发生窒息者,将病人卧于切除肺的一侧,置头低脚高位,立即消除血块,用开口器撬开口腔清除口腔、咽喉部积存的血块或用大号注射器含上吸痰另抽出鼻、口、咽喉内的血块,准备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准备高流量吸氧。

镇静和止咳:适当镇静是促使咯血停止的一个方法,对精神紧张或烦躁不安的病人给予安定或氯丙嗪肌注,需严密观察镇静效果和药物反应,鼓励病人将血咯出,但应避免咳嗽。剧咳时可造成局部剧烈震动,咯血不宜停止,因此适当的应用止咳药品是必要的。并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

大咯血高热:可用冰袋冰敷患侧胸部,对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在肺功能良好的情况下,可适量起用镇静剂。

咯血量较多: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留1条大的静脉通道,以备抢救药物的及时输入,有呼吸功能不全、咳嗽、排血困难者,可给予低流量吸氧,对反复大量咯血的病人,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液,除补充失血外,尚有促进止血的作用。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因排便用力可引起大咯血,因此要格外警惕,可通过饮食调节、服用缓泻剂等加以解决,上述无效可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咯血病人的紧急护理原则,必要时超声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以利痰液排出。

心理护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控制刺激因素,减轻焦虑与恐惧的心理。良好的心理往往能够避免和解除窒息发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在咯血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协助医生作床边X线摄片、细菌培养或药物敏感试验等,配合医生积极进行病因治疗,达到治疗咯血的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 咯血 肺结核 临床 护理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