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异丙嗪在肺结核咯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6例肺结核咯血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丙嗪。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3.4%,对照组为39.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丙嗪在肺结核咯血治疗中效果满意,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结核;咯血;异丙嗪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18-01
肺结核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据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抽样调查结果估算,我国现有活动性结核病患者450万。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症状之一,约占1/3 [ 1 ],咯血可使结核病灶播散,严重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咯血窒息甚至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2 ]。为此,探索一套高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肺结核咯血的治愈率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结核病区自2010.11~2012.6收治的肺结核并咯血156例,其中男89例,女67例,年龄15~74岁,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异丙嗪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74例。入组标准:(1)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 3 ]肺结核诊断标准,(2)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胸部X线、胸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等确诊。(3)均伴有咯血症状;(4)排出肺炎、肺脓肿、肺部肿瘤等引起的咯血。根据咯血量分为小量咯血(﹤100ml/d),中等量咯血(100ml-500ml/d)、大量咯血>500ml/d或一次量>100ml)[ 4 ],其中菌阳肺结核27例,单耐药结核2例,多耐药1例,无耐多药及广泛耐药。均无肝、肾疾病及血液疾病。2组性别、年龄、咯血量、病程、病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均予正规抗结核治疗。方案按初治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复治者根据用药史选择抗结核药。两组均予一般止血药物(酚磺乙胺、氨甲苯酸、维生素K1、云南白药、安络血、垂体后叶素、酚妥拉明、激素)治疗,必要时行介入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异丙嗪25mg肌注每8小时一次(年老体弱者剂量减半),3-4天为一疗程,1周观察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3.0 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3天内出血停止,1周内无再出血,出血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显效:3天内出血基本控制,仍有痰中带血,1周内无再出血,出血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有效:3天内出血明显减少70%,1周后仍有出血,出血伴随的主要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3天,出血无明显好转,咯血量减少不足50%或增多,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观察咯血量、出血停止时间及不良反应,1周后统计结果。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肺结核咯血大多是由于结核病灶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空洞壁内动脉瘤的破裂,病变侵蚀血管,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等原因所致。咯血是肺结核并发症之一,占肺结核致死病例30%,为肺结核患者死因的第二位[ 5 ]。止血药物的应用可以采取多种药物联合,如内科治疗不满意,则可另选介入或手术治疗。安络血、垂体后叶素等可有效地控制大咯血,临床多首选用之。但这些药物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多,如头昏、头痛、心悸、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痛、便意、腹泻、血压增高、过敏等。且多数患者咯血时,极度焦急、恐慌、情绪急骤变化、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可使心率加快,肺循环血量增加,因而诱发咯血,心理压力大、忧郁、自卑导致心理平衡失调,使植物神经紊乱,胃纳、睡眠欠佳,影响疗效。
异丙嗪为常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临床多用于治疗变态反应疾病及晕动病、止吐[ 6 ]。但它同时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同时也可扩张外周血管,减少肺血循环总量、降低肺动、静脉压而达到止血目的。另外,异丙嗪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可帮助患者入眠,保证充分休息,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从而有利于止血,减轻和消除咯血的诱因以及患者对介入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同时异丙嗪肌注,还可减轻垂体后叶素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增高、过敏等。但需注意年老体弱、咳嗽无力者应慎用。
近几年的临床观察表明这种治疗方式用于肺结核咯血,明显优于单纯止血、抗结核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异丙嗪在肺结核咯血治疗中,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副作用小等作用,确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抽样技术指导组.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 (2) : 94.
[2] 马一 ,朱莉贞,潘毓萱.结核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 372.
[3]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9
[4]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 M] . 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9.
[5] 唐神结,高文.临床结核病学[ M ].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6]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
作者简介:
陈羽(1975-12),毕业于遵义医学院,本科,主管护师,主要研究临床护理。
相关热词搜索: 咯血 肺结核 研究 异丙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