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7例疗效观察

| 浏览次数:

zoޛ)j馝}^6>˛.l.oo칺G=˛?M9?M9B8<=}^6߶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27~82岁,平均(56.08±6.33)岁。对照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30~80岁,平均(55.94±7.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取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等抗炎平喘药物治疗。同时,对照组应用常规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治疗组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NIPPV):无创正压通气的模式设定为自主呼吸/时间控制模式(S/T),后备通气频率12次/min,设定初始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分别在6~8 cm H2O、4 cmH2O左右,经过5~20min,逐渐将其分别调整至10~20cm H2O、4~5 cmH2O;鼻罩旁孔给氧,参照脉搏情况调节氧流量,维持脉搏氧饱和度在92%上下,>2 h/次,3次/d。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 h后的PaO2、PaCO2、pH值等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时间、生命征恢复平稳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管插管率。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比较其间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 h后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和治疗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的PaO2、pH值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因小气道受到阻塞,增大了气道阻力,致使呼吸肌疲劳而使痰液引流不畅,导致肺泡通气减少和呼吸衰竭,最终引发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从而加重病情该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诱发因素、呼吸支持、并发症的处理等。之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有创机械通气,然而其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易导致多种并发症,不为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故逐渐为临床治疗所淘汰。NIPPV因具有痛苦少、创伤小、无严重不良反应、预后好等优势而逐渐广泛应用于COPD的治疗中。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NI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NIPPV通过设定吸气压力来辅助通气,减少气道阻力,改善肺泡通气量,纠正肺内气体分布不均情况,利于肺泡中的氧弥散到血液中,降低无效死腔量,同时可降低自主呼吸氧耗,修复疲乏的呼吸肌;通过预设的呼气压力来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外调胸内气道等压点,疏通小气道,改善功能残气量,抑制肺泡萎陷,增加肺泡通气,促进氧弥散,还可提高吸气频率,保证充分呼气,利于CO2从呼吸道中排出。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PaO2、pH值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管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NIPPV可有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明显增加血氧饱和度和PaO2、降低PaCO2,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降低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 正压 通气 疗效 加重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