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心理护理干预在血液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血液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卫生状况评定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6例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测试,并随机抽取28例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化疗的同时予以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随后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健康人及其家属,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3.9±2.7)、个性情绪问题(7.1±4.2)、习惯问题(1.2±1.0)、学习问题(1.3±1.1)较健康人(1.5±1.5,1.6±1.7,0.5±0.5,0.5±0.4)显著增多(P<0.01);其家属的强迫(1.9±0.9)、抑郁(1.9±0.8)、焦虑(1.8±0.9)情绪显著增多(1.6±0.6,1.4±0.7,1.5±0.7,P<0.05)。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社会行为问题(2.4±1.9)、个性情绪问题(4.1±2.9)较非干预组明显减少(3.9±2.4,7.1±3.9,P<0.05);其家属的强迫(1.5±0.7)、抑郁(1.5±0.9)、焦虑(1.4±1.1)情绪亦较干预前显著减少(1.9±1.0,1.9±0.9,1.8±0.6,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及其家属的心身健康。

[关键词] 血液肿瘤;病例对照研究;心理护理;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62-02

随着医学的发展,血液系统肿瘤的缓解率大大提高,如何提高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引起广泛的关注[1,2]。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卫生状况对提高其生存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对2003年7月~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化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干预前后心理卫生状况的测试,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病例组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46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采用多中心协作方案治疗[3]。其中,急性白血病22例,恶性淋巴瘤24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3~42岁,平均(18.3±7.2)岁。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两组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状况相似。

1.2方法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卫生状况测试:患者心理卫生状况测试采用自编量表,该量表共55项,内容涉及社会行为问题17项,个性情绪问题26项,习惯问题7项,学习问题5项。采用等级计分,按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寡计分,“无”计0分,“偶有”计1分,“中等”计2分,“多”计3分。家属的心理卫生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要求患者家属根据近1周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的评定,评定前用统一的指导语,每一个项目均采用“没有”、“很轻”、“中等”、“偏重”和“严重”5级评分,于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各测试一次。测试者不参与研究分组,以防结果失真。②心理护理干预:病例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23例,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化疗方案。干预组在化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其中,健康教育:1次/周,1 h/次,对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血液肿瘤基础知识宣教,并提供科普小册子,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及可治愈性。组织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观看与疾病斗争的真实事例或故事,请已经治愈的患者及其家属来院现身说法等,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支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真诚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对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进行疏导、解释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配合治疗。行为指导:于骨髓穿刺、腰髓穿刺、静脉穿刺前教会患者放松心情,从而控制焦虑情绪,消除对治疗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家庭教育:指导患者家属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避免负疚感和过度保护,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尽可能创造患者与其他正常人交往、学习的机会。时间为3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

2结果

2.1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理卫生状况比较

病例组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对照组,表现为爱发脾气、好斗、不服从(抗拒)等社会行为问题,易悲伤、懦弱、退缩等个人情绪问题,睡眠困难、饮食困难等习惯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及工作失败、反应迟钝等学习问题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增多;其家属的强迫、抑郁、焦虑情绪显著增多,但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心理卫生状况比较

心理护理干预前,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状况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减少,表现为患者的社会行为问题、个人情绪问题明显减少;其家属的强迫、抑郁、焦虑情绪亦减少,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非干预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在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得分下降,其家属抑郁、焦虑项目得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问题前后两次测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及其家属,如患者个性情绪问题因子分平均高出对照组5.5分,患者家属比对照组家属在SCL-90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上平均高出0.4~0.5分(P<0.05)。而且,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紧张、抑郁、焦虑的家属,患者多表现出焦虑不安、紧张抑郁,对疾病感到恐惧,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对战胜疾病缺乏信心[4,5]。

本次研究还发现,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家属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偏执方面得分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家属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患者身上,亲友、周围人表现出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帮助,这些社会性支持,使其人际关系紧张度较低,敌对、偏执症状也较一般人群为低。与先前的结果一致[6,7]。

本次研究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同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个体化、详尽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患者的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减少,其家属的心理问题也较前明显改善,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得分较前明显减低,逐渐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心理护理干预的结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①患者及其家属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易于接受,积极配合,效果较明显;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及其家属,对心理护理干预认识不足,认为患病是命运注定,只有靠药物治疗,其他都无济于事。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特别耐心,才能使心理护理干预收到良效。②经济状况: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能够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常常为医疗费用四处奔波,难以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有的可能会中断药物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为患者着想,尽量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必要时可行捐助,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燃眉之急,使之安心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干预。③病情:病情较轻的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相对稳定,能够积极配合药物和心理护理干预,病情较重者,其负性情绪较多,自我封闭。医护人员要加以理解,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配合心理护理干预。④病程:病程短的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问题较多,而病程较长者则易出现个性情绪问题和学习问题。医护人员需针对不同病程的患者有所侧重地进行个别指导,同时指导其家属采取正确的态度,积极配合心理护理干预。

总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应予以重视。心理护理干预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是必要的、有效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卫生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燕惠,陈达光,张敏.白血病患儿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1997,2(3):50-51.

[2]孟馥,傅晓燕,李春波,等.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心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57-459.

[3]谢晓恬,刘振荣,石苇,等.多中心协作方案序贯治疗儿童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3):169-172.

[4]Samardakiewicz M,Kowelczyk J, Antonowicz M,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psychological support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cancer in Poland[J].Med Wieku Rozwoj,2000,4(suppl 2):131-138.

[5]肖灿华,王惠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91-693.

[6]陈宏,李秀英,李珍华,等.乳腺癌患者术前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57-560.

[7]周福春,徐震雷.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与情绪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402-405.

(收稿日期:2008-01-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干预 肿瘤 护理 血液 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