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在胰胆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和MR胆胰管水成像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诊治疗的胰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和MR胆胰管水成像检查,并对患者进行肝内外胆管、胆囊以及胰腺部位进行多平面重建,病灶部位则进行曲面重建,结合患者的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对应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成功完成CT和MR检查,结合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显示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96.0%(48/50),2例胆囊颈管小病变患者漏诊,MR胆胰管水成像(MRCP)的诊断准确率为90.0%(45/50),5例十二指肠段病变患者误诊为胆总管胰头段病变,其诊断准确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定位诊断中其符合率分别为86.0%、80.0%,其诊断定位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胰胆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和MR胆胰管水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而采用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性,是MRCP检查的一种有效补充。所以,2种方法结合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定性准确度。
关键词:胆管造影术;胰胆管梗阻;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MR胆胰管水成像
胰胆管梗阻疾病是消化科常见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表征,多是由于该部位的结石或者肿瘤病症所致[1]。患者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改变相应的病症情况,因此需要结合影像学技术对患者的胆管系统有明确显示,了解其解剖结构的同时对官腔内外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同时对术式以及手术后转归情况有很重要的影响[2]。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诊治的胰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和MR胆胰管水成像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诊治疗的胰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40~80岁,平均年龄为60.6岁,其中28例患者为肿瘤类疾病,其中15例患者为胰腺癌、13例患者为胆管癌,22例患者为非肿瘤类病变,其中18例患者为胆管结石,另外4例患者为胆管胖淋巴结压迫所致梗阻。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和MR胆胰管水成像检查,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采用GE公司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平扫期三期扫 描[3],患者在检查前需要空腹6 h,在扫描前半小时口服对比剂后对十二指肠和邻近空肠进行扫描,对怀疑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不服用对比剂,在扫描过程中要采用仰卧体位,同时进行均匀屏气。采用35%碘海醇100 ml作为血管对比剂,控制速率3.0~3.8 ml/s进行肘前静脉推注。完成扫描后重建门脉期数据,层厚0.625 mm,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在现、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数据重建,然后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进行诊断[4]。MR胆胰管水成像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OPTIMA MR360型1.5T超导型MR成像设备。患者在检查前空腹6~8 h,结合8通道相控阵线圈进行扫描,应用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常规行轴位和冠状位T2WI(TR/TE:7826/91,层厚8 mm,矩阵320×224,FOV=38x38),MRCP采用FR-FSE序列扫描(TR/TE:6667/889,层厚7.5 mm,矩阵256×192,FOV=36×36),沿胆管长轴取斜冠位,每次屏气,然后对患者进行膈顶至肝下缘部位的轴位扫描得到相应的扫描图像[5]。同时对患者进行肝内外胆管、胆囊以及胰腺部位进行多平面重建,病灶部位则进行曲面重建。对得到的扫描图像进行观察和数据采集分析,由两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图像分析,并且对病变部位和性质进行确定。梗阻根据其部位分为四段,分别为肝门段、胰头上段、胰头段、十二指肠段,结合患者的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对应的诊断准确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成功完成CT和MR检查,结合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显示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96.0%(48/50),2例胆囊颈管病变患者漏诊,MR胆胰管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90.0%(45/50),5例十二指肠段病变患者误诊为胆总管胰头段病变,其诊断准确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定位诊断中其符合率分别为86.0%(43/50)、80.0%(40/50),其诊断定位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在胰胆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高质量的内镜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6],但是由于检查方式有创,目前临床常规检查采用CT或者核磁共振,但是在胆管系统管状结构的轴位显示不是很清晰全面[7]。核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技术,无需造影剂,无插管痛苦,无X线辐射可直接成像,能够立体展现梗阻病变的敏感性,其临床接受度较高;但是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呼吸运动影响图像质量,三维重建图像可掩盖小的病变,大量腹水的患者效果不佳等。近年来,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图像层次越来越清晰,同时分辨度有所提高,重建所得图像的清晰度也有很大的提升。MR胆胰管水成像对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显影检查,部分患者容易出现误诊,尤其较为容易误诊为外压性狭窄,MR胆胰管水成像的影像信息较为丰富,其在管壁轮廓以及腔内结构方面有较好的显示,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病灶部位的信息采集。而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的影像信息层次更为丰富,解剖结构清晰,其密度分辨力较高,对管内外病变有较好的区分,其图像更为容易读懂,因此两种影像技术联合应用互补有无,联合诊断能更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96.0%(48/50),2例胆囊颈管小病变患者漏诊,MR胆胰管水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90.0%(45/50),5例十二指肠段病变患者误诊为胆总管胰头段病变,其诊断准确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定位诊断中其符合率分别为86.0%、80.0%,其诊断定位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在胰胆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和MR胆胰管水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而采用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性,是MRCP检查的一种有效补充。所以,2种方法结合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定性准确度,而且能提供临床更充分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郭万亮.胆总管胚胎发育、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扩张影像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符惠宏,李旻,黄勇.MRCP与CT技术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04):631-632.
[3]华凤伟.64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及VR融合技术在肝门部胆系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2.
[4]王灵杰,张瑞平,姜增誉,等.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09(03):73-76.
[5]王克扬,董馨,贺文.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与MR胆胰管成像对胰胆管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对照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03):521-524.
[6]于春海.改良64排SCT阴性法胰胆管成像对胆总管壶腹及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3.
[7]孙娜娜.MR平扫及冠状面LAVA技术在恶性低位胆管梗阻术前诊断中的价值[D].南京医科大学,2012.
相关热词搜索: 胆管 梗阻 成像 螺旋 性疾病上一篇:不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