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多排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浏览次数:

zoޛ)j馐뀓	=|	=	=y	?L$Oi	0C8t׍zܞHמx^M@nkiNn7+N-zmbq)	8ڶ+v&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2016年64例直肠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术前全部进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术后经病理证实64例患者均为直肠癌。其中男36例, 女28例, 年龄45~79岁。

1. 2 方法 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 层厚2~10 mm, 层距15~20 mm, 进行增强全腹部扫描, 范围膈顶至肛缘, 患者检查前4 d少量饮食[6]。检查前1 d少量饮水, 检查前肌内注射山莨菪碱(654-2)低张药物, 并进行清洁灌肠[7], 扫描前灌入约1000 ml温生理盐水。

2 结果

2. 1 多排螺旋CT检查直肠癌分期情况 ①本组18例患者多排螺旋CT诊断为Ⅰ期直肠癌, 表现为肠腔内实质性肿块, 无肠壁增厚, 增强后肿块强化明显。其外形不规则, 边缘欠光整, <5 cm的肿块其内部密度相对均匀一致, 而>5 cm者内部可以因肿块体积过大, 供血不佳而发生坏死、液化, 图像示密度不均, 坏死液化表现为低密度改变。②本组23例患者多排螺旋CT诊断为Ⅱ期直肠癌, 表现为肠壁呈局限性增厚或者环形增厚, 无周围软组织侵犯。增厚肠壁>10 mm(正常腸壁厚度平均3 mm), 增强扫描时看见增厚肠壁明显强化改变, 肠腔环形或者不对称狭窄, 可以导致肠腔闭塞。其中有3例出现明显梗阻现象, 肠管明显积液积气扩张。③本组15例患者多排螺旋CT诊断为Ⅲ期直肠癌, 表现为癌肿向直肠管壁周围侵犯, 当癌细胞透过肠管肌层到达浆膜层和周围脂肪层时, CT图像上则表现为浆膜面模糊不清, 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升高, 能够看见纤维条索状软组织, 或者可以看见肠管外壁结节状突起。④本组8例患者多排螺旋CT诊断为Ⅳ期直肠癌, 表现为邻近组织和器官受侵, 直肠周围肌肉组织如提肛肌、梨状肌等受侵表现为粗细不均、模糊。前列腺、阴道等组织器官受侵的早期表现为肿瘤与其之间正常脂肪层和筋膜间隙消失, 或内部出现异常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患者输尿管、膀胱受侵致输尿管及肾盂积水, 3例患者局部盆腔或远处淋巴结肿大, 肝脏可以发现转移癌。

2. 2 多排螺旋CT与病理直肠癌分期诊断结果 多排螺旋CT检查的直肠癌分期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较为相符。见表1。

3 讨论

多排螺旋CT检查有直肠指检、结肠镜和钡剂双对比灌肠造影不可替代的价值, CT扫描图像上不但直观了解直肠黏膜下, 浆膜以及腔外癌肿情况, 并且观察到肿瘤由内向外发展, 依次侵犯直肠黏膜下层、浆膜及腔外的过程, 直接显示腔外癌肿病变的大小, 侵犯范围及远处转移, 这些都是常规指检和内窥镜难以得到的信息, 是多排螺旋CT检查的优势[8-11]。另外, 直肠癌术后复查, 通常首选CT, 直肠癌术后复发率较高, 一般30%以上[12, 13], 肿瘤的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术后盆腔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癌肿已经穿透肠壁、癌肿手术残留、肠系膜种植等。CT扫描对直肠癌局部复发诊断的局限性主要是对于癌肿复发和炎性病变及纤维瘢痕组织鉴别有一定的困难, 良性病变一般<10 mm, 且增强不明显, 但复发明显增强。而密切动态CT检查是对于鉴别定性诊断是有效的。因而常规术后3个月进行CT扫描检查为基准, 以后每隔3个月复查, 进行对比, 密切观察病灶变化, 且对于部分术后不能直肠指检, 内窥镜和钡剂灌肠的患者, 进行CT复查, 意义更大。

直肠癌诊断的依据主要是在CT平扫时直肠癌表现为肠腔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的肿块, 肠壁出现明显增厚, 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 以及病变累及浆膜层, 导致局部脂肪密度增高, 模糊[14, 15]。因此患者在做CT扫描前, 肠道准备很关键, 必须进行清洁灌肠, 最大限度去除肠腔内粪块, 以免与肿块混淆, 给诊断带来困难, 同时扫描前必须注射肠管低张药物, 及灌入生理盐水使肠管处于正常的扩张充盈状态, 能更好的显示增厚的肠管改变。而对于早期直肠癌, 病变局限于肠壁内, CT不能精确分辨直肠黏膜各层, 无法有效辨别, 容易造成遗漏。螺旋CT检查的不足之处表现为对局部已经转移的淋巴结检出率不高, 与病理符合率低[16, 17], 综合分析:受侵犯而肿大的肠旁淋巴结与受侵犯的表现为结节或索条状软组织密度的脂肪组织混杂一起, 以及位于癌肿表面生长的部分肿大淋巴结, CT难以分辨, 较小的转移癌性结节与肿大淋巴结CT无法鉴别, 部分体积没有肿大的小淋巴结已经存在转移的, CT扫描可以发生遗漏。本研究结果显示, 多排螺旋CT检查的直肠癌分期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较为相符。

综上所述, 直肠癌的诊断中, 多排螺旋CT检查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是直肠癌患者术前非常必要的检查手段, 可依据扫描所得图像信息联合其他检查, 进一步明确诊断, 并为判断预后提供准确依据, 以及为治疗方案提供详尽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平平, 韦烨. 直肠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4(2):37-39.

[2]杨雨菁. 结、直肠癌护理常规. 母婴世界, 2015(17):117.

[3]朱荣涛, 毛盛勋, 杨刚, 等. 直肠癌术前螺旋CT分期的应用价值研究.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9):1544-1548.

[4]赵海舟. ING4、HIF-1α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郑州大学, 2014.

[5]曹益晟, 葛海燕. 早期结直肠癌局部切除与根治性术后生存比较.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5):801-807.

[6]林成业, 刘璋, 王博, 等. 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6):4170-4172.

[7]郭建平, 张海波. 64排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吉林医学, 2014(33):7438-7439.

[8]张柱平, 宋云彩, 王军清, 等. 10%泛影葡胺灌肠多层螺旋CT扫描在结直肠肿瘤及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山西医药杂志, 2015(2):155-157.

[9]徐海东, 郑淑凤, 陈红梅, 等. 结肠造影、CT扫描、结肠镜检查在结肠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74):215-216.

[10]崔春艳. 多层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中山大学, 2008.

[11]王昊, 陈平. 经直肠超声、磁共振和多层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5(5):380-384.

[12]李世拥, 于波. 直肠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1):33-34.

[13]汪建华, 左长京, 傅传刚. CT, MRI和PET-CT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价值及评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4):346-349.

[14]刘汉忠. 双排螺旋CT水造影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附31例报告). 医学信息, 2014(30):55.

[15]罗德品, 曹存友, 牟高建. 螺旋CT水造影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4):309-310.

[16]常钧, 李静. 多层螺旋CT对结直肠癌诊断的价值. 中外健康文摘, 2012(32):194-195.

[17]顾乐锋, 余捷, 翁晓海, 等. 螺旋CT在直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5(1):99-101, 110.

相关热词搜索: 直肠癌 螺旋 术前 诊断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