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 浏览次数:

zoޛ)j馞4NtMmmo駍?ߝ))))iӍ]xM}ۍ5׽7C8t׍<ܞH|^6_vM)))))9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药剂: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甘肃华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500 g/L氟啶胺悬浮剂,浙江石原金牛农药有限公司。

试验作物为马铃薯,品种为中薯8号。

防治对象为马铃薯晚疫病。

1.2  方法

1.2.1  试验条件  试验设在山西省闻喜县东官庄苹果园试验基地,半丘陵地势,褐色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为1.42%,pH为7.9。马铃薯长势基本一致,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2017年,各施药和调查当日均无降雨。试验期间平均温度为27.48 ℃,平均降雨量为2.76 mm。

1.2.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处理1,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240 g/hm2;处理2,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270 g/hm2;处理3,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300 g/hm2;處理4,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00 g/hm2;处理5,对照药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187.5 g/hm2;处理6,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4次,每处理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

1.2.3  施药方法  2017年7月7日,田间始见病斑时,第一次喷药,以后每隔7 d喷1次,共喷药2次。采用新加坡PJ-16型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全株均匀喷雾2次,药液量750 L/hm2。

1.2.4  调查记载  2017年7月26日进行防效调查,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2株,调查其全部叶片,记录各点病级数。叶片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依据各级病叶数和调查总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100

防效=

1-■×100%

1.3  数据分析

采用DPS v9.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相比,除低剂量处理(240 g/hm2)药后防治效果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外,高剂量270 g/hm2和300 g/hm2两个处理药后防治效果分别相当于或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表明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2  对作物及其他有益生物的影响

试验期间观察发现,在本试验使用剂量条件下,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各处理对马铃薯早疫病有较好的兼治作用,且对供试作物和试验区内其他有益生物无药害现象。

3  小结与讨论

2017年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田间始见病斑时,喷施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270~300 g/hm2,药后防治效果达81.64%~87.09%,相当或优于生产上推广使用的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

氟啶胺是由日本石原株式会社研发的新型取代苯胺类广谱杀菌剂[15],烯酰吗啉是由壳牌公司(现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杀菌剂,将氟啶胺与烯酰吗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既加强了药剂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同时也扩大了杀菌谱,延缓了药剂的抗药性[16]。试验结果表明,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显著,并对作物、田间有益生物和环境均安全,对马铃薯早疫病有一定的兼治作用,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理想药剂。生产上,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推荐剂量为270~300 g/hm2,在田间始见病斑时,均匀喷雾使用。

参考文献:

[1] ZHANG Z M,WANG R G. Progress and suggestion on potato late blight research in China[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2001,24(2):4-10.

[2] 杨雅伦,郭燕枝,孙君茂.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1):29-36.

[3] 胡同乐,张玉新,王树桐,等.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China-blight”的组建及运行[J].植物保护,2010,36(4):106-111.

[4] 朱杰华,张志铭,杨志辉.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94-98.

[5] 张志铭.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6):38-39.

[6] 赵中华,朱杰华,朱晓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4):16-17.

[7] 丁海滨,卢  扬,邓禄军.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76-81.

[8] 孙忠科,牛  畅,杨淑慎.马铃薯晚疫病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2):71-75.

[9] 李成军.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J].中国农学通报,2000,16(6):71-72.

[10] 李洪浩,吴应山,杨春林,等.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5):2331-2333.

[11] 孟润杰,王文桥,路  粉,等.氟醚菌酰胺与烯酰吗啉混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增效作用及田间药效[J].农药,2017,56(2):141-144.

[12] 王丽珍,叶进刚,孙  倩,等.50%氟啶胺悬浮剂的研制及加工[J].农药,2013,52(8):573-576.

[13] 梁  爽,敦亚楠,侯志广,等.烯酰吗啉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风险评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11):161-165,171.

[14] 郭桂文,郭成均,徐恒涛.烯酰吗啉与氟啶胺混剂防治辣椒疫病[J].农药,2016,55(8):600-601.

[15] 骆爱兰,余向阳.氟啶胺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及呼吸作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902-906.

[16] 李  新,赵  平,严秋旭,等.杀菌剂烯酰吗啉的应用及市场概况[J].农药,2011,50(12):862-863,887.

相关热词搜索: 晚疫病 药效 马铃薯 田间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