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吡蚜酮和啶虫脒混配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

| 浏览次数:

摘要:采用25%吡蚜酮WP和20%啶虫脒SP两种杀虫剂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 吡蚜酮WP 112.5 (a.i.) g/hm2、25% 吡蚜酮WP+20%啶虫脒SP (m∶m,4∶1)60(a.i.) g/hm2药后7 d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3.08%、93.41%;20%啶虫脒SP 22.5 (a.i.)g/ hm2药后7 d的防效为81.65%。

关键词: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吡蚜酮;啶虫脒;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3;S482.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752-0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主要害虫,虽然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迁入湖北省稻区[1],但每年9月中下旬褐飞虱才会暴发成灾(大暴发年份除外),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通过化学手段防治褐飞虱[2]。由于农民对产量的渴望和对害虫的零容忍度,导致化学农药持续、大量或过量、不合理地使用,致使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9]。

目前防治褐飞虱的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新烟碱类、吡啶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等,但是褐飞虱对这几类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明确吡蚜酮和啶虫脒两种杀虫剂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的防效,开展了田间试验,以期为褐飞虱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吡蚜酮WP由安徽麦兰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20%啶虫脒SP由山东恒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25% 吡蚜酮WP 112.5 (a.i.) g/hm2;20%啶虫脒SP 22.5 (a.i.) g/hm2;25% 吡蚜酮WP+20%啶虫脒SP(m∶m,4∶1,下同)60 (a.i.) g/hm2;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1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50 m2,随机排列。

1.2.2 试验地点及施药方法 试验地点在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李四村进行,试验田为中稻田,水稻品种为广两优籼66,水稻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低洼地、肥料、播栽期、密度、生育期、水层管理)均匀一致。在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水稻处于分蘖末期。采用WFB-18G型背负式喷雾器,将药液按要求稀释后进行喷雾,用水量为900 kg/hm2,施药1次。在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

1.2.3 施药前后的天气状况 在施药当天为晴天,微风,最高温度30 ℃,最低温度22 ℃,日平均气温26 ℃,但在傍晚时有阵雨。试验期间最高温度30 ℃,最低温度21 ℃,日平均气温27 ℃。

1.2.4 药效调查方法 试验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施药后3、7 d分别进行虫口调查。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法调查5点,每点调查2丛,摇动或拍打稻丛,统计白瓷盆里的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分别于施药后3、7 d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看是否有药害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药后3 d防治效果

药后3 d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34%、59.51%和68.24%,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混用药后3 d的防治效果高于25%吡蚜酮WP和20%啶虫脒SP单剂的防治效果。

2.2 施药后7 d防治效果

药后7 d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25% 吡蚜酮WP、20%啶虫脒SP、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08%、81.65%、93.41%,防治效果明显高于药后3 d的防治效果。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混用减少了用药量,且防治效果明显高于20%啶虫脒SP单剂的效果。

2.3 安全性调查

药后3、7 d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良好,无药害现象发生。

3 小结与讨论

吡蚜酮是瑞士嘉基公司开发的第一个新型吡啶类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粉虱、飞虱具有较好防效;吡蚜酮对捕食类鞘翅目害虫、半翅目、脉翅目等害虫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害虫产生直接毒性,害虫接触到吡蚜酮就会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即停止取食,饥饿而死;吡蚜酮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无交互抗药性;目前已有报道表明褐飞虱对吡蚜酮产生了抗性[10,11],但本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与速效性药剂混用防治田间抗药性褐飞虱种群。

啶虫脒是由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具有内吸、胃毒、触杀作用,对半翅目和鳞翅目有杀卵杀幼虫的作用,可有效防治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缨翅目害虫,1996年开始在我国开发。李文红[12]通过室内筛选发现啶虫脒对褐飞虱的毒力低,在田间啶虫脒对褐飞虱的防效也是比较差的,因此防治褐飞虱不单独施用啶虫脒。

吡蚜酮与啶虫脒混配药剂在田间显示出增效作用,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由于这两种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可能延缓了褐飞虱抗药性的产生[13],因此建议在田间施用。

参考文献:

[1] 陈其志.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1995(5):11.

[2] NAGATA T,MASUDA T,MORIYA S.Development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control of the rice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覽l)(Homoptera: Delphacidae)[J]. Appl Ent Zoll,1979,14(3):264-269.

[3] 高辉华,王荫长,谭福杰,等.稻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4(增刊):65-71.

[4] 刘泽文,董 钊,王荫长,等.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488-489.

[5] 龙丽萍.水稻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变化动态规律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1):15-20.

[6] 刘凤沂,李惠陵,邱建友,等.惠州地区褐飞虱对几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J].昆虫知识,2010,47(5):991-993.

[7] 刘叙杆,赵兴华,王彦华,等.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1):73-80.

[8] 凌 炎,黄凤宽,龙丽萍,等.中国和越南褐飞虱抗药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5):1374-1380.

[9] 邱良妙,林仁魁,吴 玮,等.6种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毒力及控制作用[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3):424-431.

[10] SECHSER B,REBER B,BOURGEOIS F. Pymetrozine:selectivity spectrum to beneficial arthropods and fitnes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est Science,2002,75(3):72-77.

[11] 王胜得,曾文平,段湘生,等.高效杀虫剂吡呀酮的合成研究与应用[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6):23-24.

[12] 李文红.褐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对吡虫啉抗性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3] 张文吉.农药混剂中单剂搭配和最佳配比选择值得注意的问题[J].农药,1994,33(4):26-27.

相关热词搜索: 田间 配对 吡蚜酮 啶虫脒混 褐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