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生物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购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以米蛾卵为寄主,实验室自行孵化培养。试验用赤眼蜂来自同一时间同一批次的寄生卵,为开始羽化后48 h内羽化的成蜂。
1.2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名称、防治对象以及各自的田间推荐使用浓度见表1,所有供试药剂均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供。
1.3 主要仪器设备
智能人工气候箱、涡旋振荡器、超声波清洗器、电子天平、分析天平、烤肠机、电子温湿度计、移液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等实验室常规仪器。
1.4 试验方法
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6],首先以较大的间距设置4个浓度组,得出供试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最高全存活剂量和最低全致死剂量,然后在此浓度范围内,以一定的比例间距(几何倍差控制在2.2倍以内)设置7个浓度组,并设定一个空白对照组,每个浓度组进行3次重复,每次重复90~110头蜂。在指形管中定量加入供试药液,重复滚吸制成药膜管,然后将供试赤眼蜂放入药膜管中爬行1 h后转入无药指形管中,并饲喂10%蜂蜜水,24 h后检查并记录管中死亡和存活蜂数。
1.5 数据处理
根据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到的数据,计算不同浓度组松毛虫赤眼蜂的死亡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Probit分析,得到供试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回归方程、半致死用量LR50以及各自95%置信限,然后根据半致死用量和田间推荐使用浓度,求出各自的安全系数。
1.6 毒性等级划分 试验结果的毒性等级均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进行划分,划分标准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田
4种水稻田杀菌剂和4种除草剂分别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试验毒力回归方程、线性关系R2、半致死用量LR50、95%置信限、安全系数以及风险等级见表3。由表3可知,
8种水稻田农药,16%井冈霉素·三唑酮·三环唑悬浮剂和25%己唑醇·稻瘟酰胺悬浮剂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用量均达到限度试验级别,属于低风险性;其余6种农药对赤眼蜂的风险等级均是中等风险。
2.2 小麦田
2种小麦田杀菌剂和3种除草剂分别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试验毒力回归方程、线性关系R2、半致死用量LR50、95%置信限、安全系数以及风险等级见表4。由表4可知,5种小麦田农药,50%氟环唑悬浮剂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安全系数为0.106,属于高风险性;其余4种农药对赤眼蜂风险等级均是中等风险性。
3 结论与讨论
一般而言,农药的毒性评价是在供试生物最敏感时期,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期是其对农药最敏感的时期[7-8]。该研究8种水稻田农药,16%井冈霉素·三唑酮·三环唑悬浮剂和25%己唑醇·稻瘟酰胺悬浮剂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用量均达到限度试验级别,属于低风险性;其余6种农药对赤眼蜂的风险等级均是中等风险。5种小麦田农药,50%氟环唑悬浮剂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安全系数为0106,属于高风险性;其余4种农药对赤眼蜂风险等级均是中等风险性。纵向来看,6种杀菌剂对赤眼蜂风险性跨度较大,涵盖高中低3个等级;7种除草剂对赤眼蜂风险性比较集中,安全系数分布在0.5 ~ 2.2,属于中等风险性靠近高风险性区间。整体而言,除50%氟环唑悬浮剂对赤眼蜂毒性较高外,其余农药对赤眼蜂均属于中低风险性。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防病控虫除草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大量不合理用药引发了天敌锐减、病草害抗药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业生产中将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控结合,逐步摆脱农作物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对减少农药污染、保障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9-10]。李姝等[11]、王连霞等[12]、罗宝君[13]研究发现,利用赤眼蜂对水稻、玉米、大豆进行生物防虫效果明显,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化学农药。
目前我国大田农业大多采用小麦-玉米、水稻-小麥、大豆-小麦-玉米等轮作耕种,因此在作物生长期短期内可能会持续用药。该研究中,小麦田50%氟环唑悬浮剂在使用中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和用药次数,避免对赤眼蜂造成区域性毁灭;供试的其余5种杀菌剂和7种除草剂对赤眼蜂表现为中低风险性,使用中应注意多次用药的因素,避免交叉用药和持续用药对赤眼蜂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悦,曾凡海,张晓龙,等.5种化学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测定[J].湖南农业科学,2013(23):81-83.
[2] 潘悦,常寿荣,毛春堂,等.五种生物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2):5476-5478.
[3] 李钊,张杰,武玉国,等.23种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环境昆虫学报,2018,40(1):224-230.
[4] 杨长成,王传士,郑雅楠,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持续效果分析[J].玉米科学,2011,19(1):139-142.
[5] 吴毅,陈远军,王敏.氯虫苯甲酰胺的应用及推广前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31(11):53-55.
[6] 林荣华,陈红英,王红,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7部分: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7] 徐华强,薛明,赵海朋.林业常用16种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J].林业科技,2004(2):10-13.
[8] 李元喜.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2):81-86.
[9] 刘慧平,韩巨才,徐琴,等.杀虫剂对苹果黄蚜与七星瓢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126-129.
[10] 王彦华,俞瑞鲜,赵学平,等.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四种赤眼蜂成蜂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J].昆虫学报,2012,55(1):36-45.
[11] 李姝,郑和斌,陈立玲,等.三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田间控害效果比较[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34(3):336-341.
[12] 王连霞,何康来,罗宝君,等.不同种类赤眼蜂对田间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9):69-72.
[13] 罗宝君.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2):141-143.
相关热词搜索: 松毛虫 赤眼蜂 大田 农药 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