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党参-黄芪药对不同配比的中医应用数据分析

| 浏览次数:

总结和分析,为探究药对配伍的规律提供合理可靠的数据基础[4,5]。

党参-黄芪药对是临床常用药对。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素花党参C.Pilosula var.modesta 或川黨参 C.tangshen的干燥根,始名见于《本草从新》,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6],常用于脾肺气虚,气血不足,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之症,治疗缺铁性以及营养性贫血、化疗所致造血功能障碍,高脂血症、低血压病,防治冠心病和高山反应[7]。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eg.)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汗止表、排脓生肌、利血消肿的功效[7],常用于脾肺气虚,表虚自汗之症,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毒感染性心肌,抗心力衰竭、血小板凝集以及抗病毒,扩张肾血管、利尿,调节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及治疗慢性肝炎,抗癌和抗衰老[8,9]。

党参-黄芪配比具有多样性,且不同疾病及不同疾病科属使用比例不一。因此,本文拟对《中国中医数据库》中含党参-黄芪药对的方剂进行检索,探究党参-黄芪方剂-配比-疾病-科属的应用特点与规律,为中医临床指导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1 采集数据与建立数据库

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含党参-黄芪方剂选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方剂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检索出药物组成含有“党参”和“黄芪”的方剂共有530首,排除未记载二者用量或用量不明确的方剂,共计528首。

1.2 建立数据库 建立党参-黄芪方剂-配比-疾病-科属数据库,数据共528条,变量包括方药名、处方来源、党参和黄芪配伍比例、主治疾病以及疾病科属5项内容。其中党参与黄芪的配比以“党参-黄芪”比值形式呈现,疾病科属分类通过方剂中主治疾病确定,文中将有关的一切风证、心肝脾肺肾等内脏诸病、血液相关疾病、哮喘等归属于内科;一切红肿热痛、痹疽呃逆、颈椎关节诸病等归属于外科;妇人崩漏、月经不调、妊娠、盆腔炎、胎前产后诸病、不育症等归属于妇科;小儿类诸病等归属于儿科;皮肤瘙痒、皮肤美容养颜等归属于皮肤科;遗精、男性不育症、阳痿不举、性疲劳综合症等归属于男科;目赤肿痛、眩晕、以及鼻、口腔诸病归属于五官科;抗衰老归属于养生[10]

2 研究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计算变量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党参-黄芪各种配伍比例以及所治疾病科属分类,并绘制他们的分布图;分别统计党参-黄芪比例=1,>1和<1与所治疾病科属分布情况,并绘制两者关系的散点图。

3 结果

3.1 党参-黄芪方剂配比 通过SPSS 20.0软件对数据统计发现,党参和黄芪在方剂中的配比共有38种,排除只出现过一次的配伍比例,主要有19种,归纳为3种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党参量/黄芪量<1:据统计发现,党参与黄芪以此配比在方剂中出现的数目为212个,其中比例在1:2和2:3处最集中,分别为78个和40个,所占频率分别为36.8%和18.9%;党参量/黄芪量=1:党参和黄芪以此配比在方剂中出现的数目为255个,所占频率为50.1%;党参量/黄芪量>1:以此配比在方剂中出现的数目为42个,其中比例2:1和5:4较集中,分别为14个和8个,所占频率为33.3%和19.0%(见图1)。

图1 党参-黄芪药对不同配比分布图

3.2 所治疾病科属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含党参-黄芪药对的方剂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内科(376次)、妇科(71次)、五官科(25次)、外科(22次)、男科(13次)、儿科(12次)、皮肤科(6次)、养生科(3次)8种(见图2);出现频率依次为:71.2%、13.4%、4.7%、4.2%、2.5%、2.3%、1.1%、0.6%。由此可知,党参-黄芪在内科,妇科,五官科,外科应用较多。在内科主要治疗风证、心肝脾肺肾等内脏诸病、血液相关疾病、哮喘等疾病;在妇科主要治疗妇人崩漏、月经不调、妊娠、盆腔炎、胎前产后诸病、不育症等疾病;在五官科主要治疗目赤肿痛、眩晕、以及鼻、口腔诸病;在外科主要治疗痹疽呃逆、颈椎关节诸病。

图2 党参-黄芪药对方剂所治疾病科属的分布情况

3.3 党参-黄芪各种配比与所治疾病的科属关系 党参:黄芪<1:当党参量小于黄芪量时,主要治疗内科疾病,共有方剂158个,所占比例为71.2%;妇科次之,共有方剂34个,其所占比例为15.3%;未涉及养生科疾病(见图3)。

图3 党参:黄芪<1药对方剂所治疾病科属的分布情况

党参:黄芪=1:当党参量与黄芪量相等时,主要以治疗内科为主,共有方剂185个,所占比例为72.5%;妇科次之,共有方剂31个,所占比例为12.2%(见图4)。

图4 党参:黄芪=1药对方剂所治疗疾病科属的分布情况

党参:黄芪>1:当党参量大于黄芪量时,主要以治疗内科为主,共有方剂33个,所占比例为64.7%;妇科、五官科次之,分别含有方剂6个,所占比例为11.8%;未涉及皮肤科疾病(见图5)。内科和妇科较“党参:黄芪<1”、“党参:黄芪=1”明显减少;儿科、男科和外科较“党参:黄芪=1”有所减少,分别从6、7和12个减少到2、1和1个。

图5 党参:黄芪>1药对方剂所治疗疾病科属的分布情况

3.4 党参-黄芪配比与疾病科属关系的统计学检验 从图3、图4及图5中可以看出,党参-黄芪配比与所治疾病科属有一定关系,为了探究不同党参-黄芪配伍比例在治疗不同疾病所属科属应用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χ2检验,两两科属间应用差异的P值。

表1 不同党参-黄芪配比在两两不同疾病科属的应用中χ2检验P值

╗HT5SS]

由表1可知,不同配比的党参-黄芪在内科-外科(P<0.05),内科-养生科(P<0.01),妇科-养生科(P<0.05),外科-养生科(P<0.05)中的应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5 考察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方剂中党参-黄芪配伍比例的分布情况 由图2可知:党参-黄芪所涉及疾病科属以内科、妇科为主,为考察党参-黄芪在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中配伍比例分布情况,将方剂中所涉及一切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出血过多、血亏目晕、心脏血管以及血液相关疾病归属为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并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共有113个方剂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1.4%。

在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方剂中党参-黄芪药对共有20种,排除只出现一次的配比,主要有8种配比,其中以1∶1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7个,占总数的48.3%,其次为1∶2,2∶3,3∶4,分别为18.6%,7.1%,4.4%(见图6)。其中除2∶1,4∶3,5∶4比例共7个方剂外,配比均为党参≤黄芪,可以看出在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方剂中,黄芪为君药,起到主要作用,党参为臣药,起到辅助作用。

图6 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方剂中党参-黄芪药对配比的分布情况

4 讨论

在中医方剂中,党参-黄芪为常用药对。施今墨先生认为党参甘温补中,和脾胃,促健运,益气生血;黄芪甘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党参补中气,长于止泻,黄芪固卫气,擅长敛汗。党参偏于阴而补中,黄芪偏于阳而实表。二药相合,一里一表,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益气之力更宏,共奏扶正补气之功。大量研究表明,党参属药用植物,其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苯丙素类、生物碱、聚炔类、蓓半萜内脂、萜及三萜皂苷类、甾醇、香豆素等,其中聚炔类具有保护胃黏膜作用,蓓半萜内脂在抗炎中有一定疗效,皂苷可以抗炎以及保护肝损伤[11]。中药党参的水煎剂,依赖内皮细胞,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心肌的顺应性,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阻力,起到保护心肌作用,其机制被认为是内皮细胞释放NO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党参能够改善心肌代谢,解除心肌疲劳、提高小肠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环、提高缺血再灌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改善心肌功能,抬高心电图的T波,防治心肌缺血[12],是党参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黄芪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皂苷、黄酮[13],在慢性腹泻、子宫出血、降低血糖、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疗效[14]。黄芪在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主要通过抑制Na+-K+-ATP酶活性以及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心肌β受体数目起到强心的作用;增加心肌的顺应性、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拮抗机体缩血管作用、降低缺血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用以保护心肌;通过降低心肌细胞内Ca2+蓄积以及CK-MB的漏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GSH-Px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稳定缺血心肌细胞膜,保护细胞内的线粒体和溶酶体,达到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降低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诱导心肌产生干扰素与促诱生干扰素,治疗感染病毒心肌;黄芪能够抑制钙调蛋白,进而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导致血小板内cAMP水解水平降低,血小板含量升高[15]。

在党参-黄芪配伍方剂中以1∶1配比出现的频率最高,占总数的48.1%,在治疗内科疾病中,党参∶黄芪=1所占比例为35%。党参与黄芪起相辅相成作用,能够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利尿、托毒生肌,常用于各种胆肠炎、胃炎、肾炎、心肌炎、低血压、心律失常以及血液疾病等。1∶2,2∶3,3∶4及4∶5这4种配比出现频率较高,占总数的31.8%,其与内科疾病常见配伍比相一致。4种配比根据统计可知,党参:黄芪<1的方剂共有222个,党参:黄芪>1共有51个,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各疾病科属中,党参∶黄芪<1的配比明显多于党参∶黄芪>1的配比,因此可以推测,党参-黄芪药对在方剂中应用时,黄芪为君药,党参为臣药,主要配比为党参量少于或等于黄芪量。不同配比的党参-黄芪药对在内科和妇科中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内科与外科、内科与养生、妇科与养生、外科与养生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在各疾病所属科属中,以1∶1配比出现的方剂为主,因此可以认为党参和黄芪在应用中大多数互为君药,起到相互协同作用,增加药物疗效。据文献和相应专利记载,党参-黄芪药对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存在一定的疗效,可以治疗漏崩、解痉止痛、益气补血、养血调经、安胎养气、育儿生产等。虽然党参-黄芪药对在养生方面记载较少,但党参-黄芪药对在抗衰老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献表明,党参-黄芪药对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调节、抗衰老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党参-黄芪的水提取液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起镇静作用,能够改善学习记忆障碍,有利于促进记忆;党参-黄芪醇提取物能够改善东崀宕碱导致的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被认为是大脑M-乙酰胆碱受体增加,同时能够治疗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定向辨别障碍[16]。在免疫调节方面,党参-黄芪药对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IL-2的水平,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疗效[17]。抗衰老和抗氧化机制可以认为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抑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提高机体内IL-2水平,一定程度上抵抗机体的衰老;及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上调NO的表达,延缓衰老[18]。同时,党参在抗胃溃疡、保护胃黏膜损伤、促胃动力具有显著疗效[19]。

综上所述,党参-黄芪药对方剂具有多种不同配比,以1:1配比出现的频率最高,主要应用于内科、妇科、外科和五官科,在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最多,其主要通过相须相使配对达到相互协同作用。根据此药对的特点和应用规律用于临床,可指导临床用药,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树泳,李静,罗来成.中药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4):1003-1005.

[2]龙玲,罗成宇,尹周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泄泻古医案药对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3,(5):16-19.

[3]张志芳,郭静,刘晋权,等.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7,(1):70-72.

[4]李崑,宋姚屏,陈云惠,等.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6,(7):773-774.

[5]尚尔鑫,李文林,叶亮,等.药对研究(Ⅱ)——药对的数据挖掘[J].中国中药杂志,2013,(24):4191-4195.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7]元艺兰.党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9):113-114.

[8]陈国辉,黄文凤.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482-1485.

[9]吴发宝,陈希元.黄芪藥理作用研究综述[J].中药材,2004,(3):232-234.

[10]张淼,秦昆明,郑礼娟,等.白术-白芍药对不同配比的中医应用数据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18):216-219.

[11]冯佩佩,李忠祥,原忠.党参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2,(4):307-311.

[12]陈克克.中药党参的研究概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2):33-39.

[13]张蔷,高文远,满淑丽.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21):3203-3207.

[14]Zhou S,Bi T,Xu Y,et al.Extraction optimization of carbohydrate compound from Huangqi using orthogonal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3,(58):13-17.

[15]韩玲,陈可冀.黄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3):234-237.

[16]张晓丹,刘琳,佟欣.党参、黄芪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03,(9):57-58.

[17]贾泰元,BenjaminH.S.Lau.党参对鼠J774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增强效应[J].时珍国医国药,2000,(9):769-770.

[18]付成国,文连奎,董然.轮叶党参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7,(4):497-499.

[19]张建军,胡春玲.中药党参研究的现代进展[J].甘肃高师学报,2017,(3):39-43.

(收稿日期:2018-04-24)

相关热词搜索: 党参 配比 黄芪 中医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