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产生因素的分析已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国际宏观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和错综复杂,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经常项目失衡形成的主要原因的看法存在差异,其相应的经济对策也不一致。本文通过对已有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然后就针对我国经常项目失衡的因素加以整理,最后就此提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经常项目;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一、引言
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早已有之,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一问题只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落后,发展水平低下,为了加快发展,发展中国家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由于本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所以经常项目长期赤字。但70年代后期,经常项目逆差问题开始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并且范围和规模都持续扩大。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由于建立在新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分析法已不能解释此现象,研究者开始寻求新的方法来说明其原因和影响。Lucas(1976)在对传统经济分析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若需求和供给函数是由居民和企业最优化问题推导而来,则在开放经济模型中的结论应更可靠。随后Sachs(1981)首先指出经常项目的跨期特性,如果经常项目赤字是由于新的投资引起的则不必担忧。后来的研究者在跨期分析法的基础上开始探求不同的经济因素对经常项目的影响,但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经常项目失衡形成的主要原因的看法存在差异,其相应的经济对策也不一致。由于美国是经常项目逆差最为严重的国家,故笔者对当前关于全球特别是美国经常项目失衡因素的主要观点进行整理,然后就中国经常项目的文献单独进行总结,最后对教育或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予以梳理。
二、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形成因素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投资储蓄假说
对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主要原因最传统的观点是投资-储蓄假说,对于投资-储蓄的假说主要从美国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研究。在美国国内方面,是由于储蓄的下降造成了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Summers,2004;Knight,2006;Rajan,2005等),而Rajan(2005)认为是因为储蓄相对投资需求的不足。还有人认为是由于美国国内的过度消费最终引起经常项目赤字,并且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担忧(Summers,2004)。从国外方面,Bernanke(2005)和Geithner(2006)认为当前美国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储蓄率造成的。但储蓄率的假说也并不让人信服,Andreas Steiner(2013)认为,基于储蓄差和低储蓄的理论,美国的经常项目失衡是一个短暂的现象,这并不是主要原因。Maurice Obstfeld and Kenneth Rogoff(2005)也说“我们不相信这样简单的答案”。相关学者进一步认为,储蓄率变化有其一定的内在因素。Fogli and Perri (2006) 认为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降低导致了较低的预防储蓄率,从而引起了经常项目赤字。Yi Sun(2011)认为当前东亚国家较高的储蓄率是由于经济结构决定的,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私人储蓄的增加,并且这一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所以经常项目失衡问题会继续长期存在。
(二)真实汇率扭曲假说
真实汇率的扭曲也被认为是美国经常项目失衡原因之一。由于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对美元采取汇率盯住制,人为降低了真实有效汇率,导致了美国进口商品在价格上相对便宜,引起了美国贸易收支赤字(Dooley. Folkerts-Landau. and Garber,2004)。对此Marcel Fratzscher 、LucianaJuvenal等(2010)研究了美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汇率冲击对美国过去20个季度的经常项目的影响,结果表明,资产价格的冲击可以解释经常项目变化的30%,而实际汇率冲击只解释了9%,而且大多还只是临时的影响。
(三)财政赤字假说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相继掀起了财政刺激计划,财政赤字猛增,关于财政赤字对于经常项目赤字的影响也逐渐得到重视。Matthieu Bussière , Marcel Fratzscher等(2010)对全球21个国家的预算赤字和经常项目进行研究,发现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同经常项目降低的比例是1:0.14。Sohrab Rafiq(2010)对美国1973-200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美国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赤字有正的影响,但影响较小。而Michael Kumhof and Douglas Laxton在2012年更对这一影响的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短期内,经常项目的恶化将是财政赤字恶化的50%,在长期内,对一个大国而言,这一数字会增加至75%,而一个开放的小国几乎达到100%。
(四)美元的特殊地位假说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的恶化,Andreas Steiner(2013)对美国1970-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显示,世界其他国家美元储备资产的增加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对储备累积国来讲,每一美元的储备货币将增加经常项目40-50美分;而对美国来说,储备资产每提供一美元,美国的经常项目的降低会大于一美元,平均而言,美元的储备资产的需求降低了其经常项目占GDP的比例1-2个百分点。Bayoumi and Saborowski (2012) 强调了资本项目的开放度和储备积累共同对经常项目产生作用,在金融开放的国家是没有影响,在资本账户封闭的国家,储备资产每提高亿美元,经常项目提高50美分。
(五) 全球资本市场的逐渐自由化
按照新古典理论,资本应当从富裕的国家流向贫穷的国家,但现实却相反。Elvira Prades,Katrin Rabitsch(2012)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净国外资产持续下降,现在已成为世界主要经债务国,而这段时间,也是国际资本快速自由化进程的时期,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使美国预防性储蓄的动机降低,而美国的外部失衡正是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资本自由化的结果。但有学者却认为当前的全球失衡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结果。Kenza Benhima(2013)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为了确保其长期投资的资金需求,往往会过度投资短期项目,对长期工程则投资不足。资本的国际化,是发展中国家把资金投向国外债券作为对长期投资的缓冲,最终导致了发展中国家资本配置不合理,和资本的外流,从而导致美元的升值,使经常项目持续逆差。
(六)其他研究视角
除以上研究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来研究经常项目失衡的影响因素。如,Tatiana Didier . Alexandre Lowenkron(2012)认为,经常项目可被认为是国内外投资者决策的结果,投资者根据预期收益变化而对投资组合做出调整,从而资产收益期望的变化改变了投资者最优资产组合的方向,引起资本的流动,进而引起经常项目失衡。Marcel Fratzscher. LucianaJuvenal 等(2010)指出,美国的股票市场冲击和房地产冲击才是导致美国经常项目失衡主要因素,两者的冲击可以解释失衡的30%。Joshua Aizenman. Yi Sun(2009)对145个国家的15年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同经常项目占GDP的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天顶和李洁(2007)分析了全球106 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经济数据,结果显示固定资本形成、贸易条件变化和官方储备等经济变量对经常项目失衡调整具有显著的影响。
三、中国经常项目失衡的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经常项目盈余最大的国家,中国的经常项目失衡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关于中国经常项目失衡原因除以上已有的角度外,还有如下几种看法。
(一)市场制度不够完善,要素价格扭曲
Huang Yiping等(2010)认为非对称的市场自由化和成本扭曲是中国外部失衡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在商品市场上实现了市场自由化,可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政府依然具有很强的干预,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土地、能源、环境市场要素价格被人为的压低。生产成本的降低等于变相变相补贴投资者,使投资者倾向于过度投资;另外,由于生产要素价格降低,家庭收入减少,自然就减少了消费。最终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失衡(Mathias Hoffmann,2013)。
(二)中国的发展模式及特殊的消费-储蓄结构
余永定(2010)、郑玉良(2012)认为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才是引起我国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要调整外部失衡,政策的转变是必要的。有些学者从消费偏好的角度分析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周亚军(2012)将消费习惯变量引入了跨期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消费习惯在经常项目的波动中作用显著,因为相对于消费水平,居民更关注消费的变化,其跨期消费决策的结果必然是储蓄大于投资,进而引起经常项目的变动。甘小芳(2010)则把经常项目分解为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倾斜性经常项目,通过分析中国经常项目的特点,显示中国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要大于经常项目逆差,延迟消费的行为占主导,形成实际的经常项目顺差。杨继军(2011)则对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及流动进行分析,首先,人口抚育负担的下行引起了高储蓄,其次,虽然劳动力的流动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但流动背景下风险的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落后,使预防性储蓄提升。由此产生的消费—储蓄的失衡引起了外部的结构性顺差翟晓英(2012)利用了我国1982-2009年的经济数据,选取了4个变量分析了对经常项目余额的影响,其中储蓄率、投资率才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因素。
(三)金融市场不够完善
李雅丽(2007)认为在导致我国经常项目失衡的传统理论(如:汇率论、储蓄论、中美贸易失衡和政策导向的因)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国内不发达的金融体系。正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才产生金融抑制,进而固定汇率且低估币值以促进出口,产生贸易顺差。刘伟,陈静(2011)对中国1982-2008年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深化和财政支出对我国的和经常项目具有显著的影响,国内金融发展的不完善及社会性公共支出的低水平共同导致了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四)人口结构因素
也有众多学者认为我国经常项目失衡是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所引起的(钟水映,李魁,2009;徐清军等,201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提高,降低了抚养负担,进而降低了消费率,引起储蓄率趋高和经常项目顺差额的不断扩大,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到来,经常项目失衡问题也会有所调整。
四、总结
从以上整理分析可以看出,有学者认为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原因,如:投资储蓄假说、真实汇率扭曲假说等。有学者认为是因为经济制度的原因,如:财政赤字假说,美元的特殊地位假说。也有学者认为经常项目失衡是全球经济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如:全球资本市场自由化假说等。虽然各因素之间好像并无关系,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因素的研究从宏观因素的研究逐渐转向微观因素的研究,从国家层面上的研究逐渐转向经济参与者—投资者行为上的研究。作为全球经济中重要的角色,我国经常项目的失衡问题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我国的汇率制度和高储蓄经常被指责是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因素。此外针对我国的特殊性,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结构是引起经常项目失衡的重要原因。我国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因素如:金融市场、汇率市场等逐渐转向微观因素: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人口结构等我国特殊的原因。
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原因的分析是解决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关键因素,但是关于经常项目的调整在理论界却存在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是不可持续的。Obstfeld和Rogoff(2005)曾指出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继续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美国的对外净负债将超过现代社会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净负债水平,其最终会处于对外负债总额与GDP相等的境况。他们把经常项目失衡比喻成悬在全球经济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剑,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Michael Mussa(2012)也认为,照目前的形势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扩张,其净外债会达到GDP的100%,这是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达到过的,而当前国外的私人资本和官方资本向美国的流入已逐渐减少,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是不可持续的。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影响,使这种观点更为流行。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的经常项目失衡是具有可持续性,Cooper(2005)对此就持有乐观态度,他认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为题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在给定对投资回报和美元储备的情况下,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是完全合理的,没有必要对经常项目人为的进行调整。所以这部分人认为经常项目失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则不必过于人为的调整,否则不但解决不了失衡问题,还会损害到已经取得的成果,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因此,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全面分析,而非仅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需要进行单个经济变量的分析,这无异于断章取义,以管窥豹。
参考文献:
[1]Andrea Fracasso ,Stefano Schiavo. Global imbalances, exchange rates adjustment and the crisis: Implications from network analysis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9 (31): 601–619.
[2]Andreas Steiner.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and Dollar Standard: Exploring the Linkag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3(10).
[3]Cedric Tille , Eric van Wincoop.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new rule”of the current accou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 (80): 89–99.
[4]Elisabetta Croci Angelinia, Francesco Farinab.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systemic risk within a monetary un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2 (83):647– 656.
[5]Huang Yiping and Tao Kunyu. Causes and Remedies of China’s External Imbalances[R]. Trans‐Pacific Rebalancing, 2010.
[6]Indradeep Ghosh. Imperfect Asset Substitutability and Current Account Dynamics[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1 (1): 66–77.
[7]Maurice Obstfeld, Kenneth Rogoff. 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J].2005(5).
[8]李晓峰,朱九锦.我国经常项目失衡与收入变动的关系——基于跨期消费平滑模型和我国的数据[J]. 国际贸易问题,2010(6):16-23.
[9]刘伟,陈静.金融深化、财政支出与经常项目顺差[J].国际经贸探索,2011(7):55-61.
[10]徐健. 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2):37-41.
[11]许少强,甘小芳.消费行为与经济冲击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影响——基于跨期最优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10):36-53.
[12]杨继军马野青.中国的高储蓄率与外贸失衡:基于人口因素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148-157.
[13]郑良玉. 人民币升值能否明显改善我国外部失衡格局的分析[J]. 国际商贸,2012(11):185-187.
[14]周亚军,陈建华. 消费习惯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J].经济数学, 2012(4):99-104.
相关热词搜索: 失衡 综述 文献 国内外 因素上一篇:四川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下一篇:全人教育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