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通知范文 >

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3篇)

| 浏览次数:

篇一: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国内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述评

  张俊英

  【摘

  要】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和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文章对国内外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国外更多关注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对企业的影响、旅游产业融合和政府管制的关系等方面;而国内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型、路径、模式、效应和对策等方面.本文对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国外和国内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就今后旅游产业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见解和展望.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

  【年(卷),期】2015(000)00【总页数】5页(P38-42)

  【关键词】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述评

  【作

  者】张俊英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产业融合是使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促使不同产业向同一方向汇合或运动,逐歩形成新产品或新产业的过程与结果。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推动下产生的新的经济模式,“产业融合”的现象开始在全球迅速推广,并逐渐扩展到金融、物流、农业等领域,尤其适用于旅游业领域。在旅游领域中,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动、资本市场的介入、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些对旅游产业内部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变革,还是外部因素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而言,都表明了旅游产业融合时代的到来。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出台将产业融合确定为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10年,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旅游产业的融合促使新的旅游产品出现,许多旅游企业在融合过程中,不断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创新经营方式和模式,创造了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主的新兴业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成熟,还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旅游产业在产业融合中发展中自身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旅游业态创新能力明显滞后。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更好融合,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成为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旅游产业融合的大背景出发,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入手,对当前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借鉴国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解决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尝试并对后期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在国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内容上,很多学者牵联到了对文物遗产旅游的研究。Chang,etal认为城市文物遗产旅游的发展,通常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全球的因素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另外一个是当地的因素也对城市文物遗产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Brian,etal研究和探讨了影响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认为旅游收入、文物管理机构等相关因素是造成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Apostolakis分别阐述和分析文物遗产旅游的供给、需求、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作为现代营销工具的角色对遗产旅游形象的定位与宣传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3]Ballesteros,etal以西班牙南部的4个采矿区遗产旅游为例,强调了社会身份对文物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社区中有特色

  的文物旅游的影响更具有深远意义。[4]MiguelVidalGonzalez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5]亦有学者关注旅游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Dimitrios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是信息技术提升了企业战略和业务的管理,进一步提出旅游业要想在市场中赢得竞争和胜利,就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战略管理来发展,以此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实力,旅游业才能获的更好的发展。[6]DimitriosBuhalis认为,信息技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管理和竞争力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Kaluza等人认为当今社会中,数字融合对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8]Broring和Stefanie以营养保健食品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为例,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不同产业背景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9]DimitriosBuhalis、RobLaw认为互联网技术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10]ArjaLemmetyinen、FrankM.Go采用个案研究法和深入访谈法,研究了旅游商务网络的价值链体系,认为协调合作活动是旅游企业网络的一个先决条件。[11]CesarCamison、VicenteM.Monfort-Mir认为旅游企业的技术和创新组织及创新能力对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还有一些学者关注旅游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的关系。对于产业融合而言,正是由于政府管制的放松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所以研究政府管制对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在新时代下,对政府行为的要求更是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许多学者对政府管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EgonSmeral认为在全球化发展下,旅游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获得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实施有效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技术去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提高旅游企业的收入,从而减轻旅游企业在全球竞争下的压力。[13]Blackma认为,电信和

  其他产业间的融合产生了很多积极的效应,如融合之后使得人们可供选择的网络增多,享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等,所有这些效应的发挥都是基于在一个适应信息市场的新的规制框架下所产生的。[14]Mitchell指出产业融合时代实施管制的两条重要原则:一个就是要求在融合背景下,收缩对先行领域的管制;另一个就是保持高度灵活的管制政策。[15]Heesvelde指出,管制者的任务就是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企业变革、创造公平的消费环境、提供消费者购买和选择的权利等,认为现代化的管制框架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关键要素。[16]GregRichards、JulieWilson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要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断更新和开发旅游新产品,积极应对挑战,使原本埋没的文化旅游市场能够重新展现,成为人们关注的市场。[17]AdamWeaver认为旅游产业与军工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市场的力量推动了两者的融合,认为军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对双方都有利可图,都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18]JoanneConnell认为影视旅游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行业,是许多旅游目的地想要发展的产业,文章突破传统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影视和旅游的融合,有助于影视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19]GunjanSaxena、BrianIlbery以英国威尔斯边区的落后农村为例,探讨农村旅游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农村局部地区可以发展乡村旅游。[20]为了了解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发展的情况,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旅游产业融合”为篇名或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经过遴选梳理,可看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逐步增加。但总的来说,学者们对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成果较少,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本身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的阶段。纵览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可以发现其研究成果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上。

  1、概念研究

  颜林柯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新产业的过程。[21]王慧敏认为旅游产业集成发展的模式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22]徐虹将旅游产业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新产业的过程称为旅游产业融合。[23]陆晓清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由于技术融合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使其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从而使产业边界模糊化,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现象或过程。[24]2、类型研究

  周旭霞认为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分为旅游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和旅游产业的延伸融合。[25]杨颖认为旅游与一、二产业的融合、旅游与服务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两种类型。[26]王颖认为产业融合

  的类型主要有产品方面的融合、组织方面的融合、空间方面的融合和智力方面的融合。[27]杨振之认为旅游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旅游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旅游与服务业的融合、旅游与农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五种类型。[28]3、路径研究

  麻学锋从技术、功能、资源、市场四个方面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29]张海燕、王忠云提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是技术、企业、市场、产品等方面的融合。[30]石培华认为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31]何建民提出了3种实现旅游产业与别的相关产业融合的路径。[32]王朝辉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是资源融合、技术融合、旅游与服务业融合以及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融合。[33]李太光、张文建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有3种路径:即“泛休闲化”、“广服务化”和“准模块化”。[34]

  4、模式研究

  汪清蓉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基本模式,即从制度文化、市场、资源等三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立体整合。[35]杨娇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三种发展模式:渗透型融合模式、重组型融合模式和延伸型融合模式。[36]李洋洋结合了798艺术区进行说明分析,提出延伸性模式、重组性模式、渗透性模式是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37]卫奇琦认为动漫业和旅游产业市场融合的表现形式包括ACG节会、赛事、动漫购物街(区)、动漫主题公园、动漫景点、动漫主题休闲场所等。[38]刘俊清总结出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为技术渗透、市场共拓、资源共用和功能附属四种融合模式,并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39]5、效应研究

  王明星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着非常紧密的结合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40]刘训华、王兆峰从产权的视角,分析了保护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持续发展的作用。[41]余洁指出将旅游产业整合为旅游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42]杨坚影视业与旅游业的影响是相互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43]庄清娥认为,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有利于加剧会展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强企业横向边界的拓展和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消费的提升等。[44]6、对策研究

  张建认为通过开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措施,可以促进都市旅游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45]邹利江从分析江西省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入手,提出了江西省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对策有提炼理念、整合资源、提升形象、拓展市场和造势促销等。[46]庄猛提出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47]张广宇认为促进济南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

  展的政策主要是推动城市转型,提升济南魅力;塑造统一的城市形象,全力打造“天下泉城”的城市品牌;统一城市营销,形成多维一体的媒体与信息平台;构建元素健全、功能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突出重点,抓好亮点,做好经典文化旅游产品。[48]通过对外文期刊和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文化与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搜索、分类和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外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通讯、金融、传媒、电信、娱乐、商业等领域中,在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涉及的产业融合问题不多,主要是从文物遗产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企业的促销和管理、企业的融合型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国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国外相比较,国内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大部分学者大都从理论上去研究旅游产业融合的问题,探讨产业融合的相关基础性问题。

  第二,国外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较少,主要是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中多以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说明,一般通过实证研究去构建相关指标,然后通过对指标的评估和判断去获取数据。国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缺乏系统的体系,研究成果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和影响,对于理论的系统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内也有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但只是采用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研究方法上,国外和国内的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国内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说,无论是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缺乏系统、整体、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应从着眼和立足产业

  融合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旅游产业融合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应避免以往零散式的研究,对旅游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对旅游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以研究,尤其对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内在机理、动力机制、模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等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旅游产业的研究应该跟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只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深入了解和发现旅游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为旅游业发展服务。在研究方法上,引入和介入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和角度去研究和探索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增强旅游产业融合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在分析中注重对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加强模型构建和定量分析。

  【相关文献】

  [1]ChangTC,MilneS,FallonD,etal.Urbanheritagetourism:Theglobal-localnexu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284-305.[2]BrianG,AlanF.Managingheritage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27:682-708.[3]ApostolakisA.Theconvergenceprocessinheritage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795-812.[4]BallesterosER,RamirezMH.Identityandcommunity-ReflectionsonthedevelopmentofminingheritagetourisminSouthern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7,28:677-687.[5]MiguelVidalGonzalez.Intangibleheritagetourismandidentity[J].TourismManagement,2008,29:807-810.[6]DimitriosB.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1997,19:409-421.[7]DimitriosB.The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4:103-110.[8]KaluzaB,BleckerT,BischofC.Implicationsofdigitalconvergenceonstrategicmamagement[A].In:Thecurrentstateofeconomicscience[C].Rohtak:SpellboundPublications,1999:2223-2249.[9]Broring,Stefanic.Innovationstrategiesinconvergingindustries:aresource-basedperspective[R].ResearchPaper,UniversityofMuenster,Instituteof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3.[10]DimitriosBuhalis,RobLaw.Progressi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management:20yearsonand10yearsaftertheInternet-ThestateofTourismresearch[J].TourismManagement,2008,29:609-623.[11]ArjaLemmetyinen,FrankM.Go.Thekeycapabilitiesrequiredformanagingtourismbusinessnetworks[J].TourismManagement,2009,30:31-40.[12]CesarCamison,VicenteM.Monfort-Mir.MeasuringinnovationintourismfromtheSchumpeterianandthedynamic-capabilitiesperspectives[J].TourismManagement,2012,33:776-789.[13]EgonSmeral.Theimpactofglobalizationon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newchallengesfortourismpoliciesinEuropeancountries[J].TourismManagement,1998,19:371-380.[14]BlackmanCR.Convergencebetweentelecommunicationsandothermedia:Howshouldregulationadapt?[J].TelcommunicationsPolicy,1998,22:163-170.[15]Mitchell.Developmentofdecisionsupportsystemsforbioenergyapplications[J].BiomassandBioenergy,2000,18:265-278.[16]Heesvelde.ICTplatformsandregulatoryconcernsinEurope[J].TelecommunicationsPolicy,2000,35:702-714.[17]GregRichardsJulieWilson.Developingcreativityintouristexperiences:Asolutiontotheserialreproductionofcul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6,27:1209-1223.[18]AdamWeaver.Tourismandthemilitary:PleasureandtheWarEconom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1,38:672-689.[19]JoanneConnell.Filmtourism-Evolution,progressandprospects[J].TourismManagement,2012,33:1007-1029.[20]GunjanSaxena,BrianIlbery.Developingintegratedruraltourism:ActorpracticesintheEnglish/Welshborder[J].JournalofRuralstudies,2010,26:210-217.[21]颜林柯.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问题[J].旅游科学,2005,12(6):17-23.[22]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20.[23]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4):1-5.[24]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42-45.[25]周旭霞.杭州动漫产业融合的基础与动力[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69-72.[26]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27]王颖.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5):39-43.[28]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26(10):10-11.[29]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678-681.[30]张海燕,王忠云.基于技术进步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6):85-

  89.[31]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1,26(5):9-10.[32]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26(4):8-9.[33]王朝辉.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J].旅游学刊,2011,26(6):6-7.[34]李太光,张文建.新时期上海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若干

  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44-49.[35]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模式研究—以佛山市文化与旅游产业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68-72.[36]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37]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38]卫奇琦.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形式与实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7):57-60.[39]刘俊清.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与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2,(11):113-115.[40]王明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2):44-46.[41]刘训华,王兆峰.产权保护与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求索,2008,(9):78-80.[42]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广西社会科学,2007,22(10):9-10.[43]杨坚.影视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促进效应分析[J].思想战线,2008,34(1):164-166.[44]庄清娥.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会展旅游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2):55-58.[45]张建.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2(1):76-81.[46]邹利江.江西省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9,(3):139-142.[44]庄猛.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营管理,2010,(11):64-66.[48]张广宇.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济南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4):5-8.

篇二: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产业分析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比研究易?慧(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4000)?摘?要:文化、旅游产业是永恒的无烟产业,二者天然的高度融合衍生出许多创新型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其次从两个产业的融合进行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的对比研究,国内的文献基本基于动力、模式、机制以及路径等,而国外的更多是“文化+旅游”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创意旅游模式。通过对比,得出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性的建议。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0?引言低碳经济时代,学术界对文旅融合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文旅的融合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概念研究1.1?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目前国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1987年,魏小安提出文化旅游,但并没有下定义。国外研究学者维奈尔.L.史密斯认为文化旅游是文化产品、服务的旅游层面。约翰·厄里(JohnUrry)和纳尔逊H.格拉伯恩(NelsonH.Graburn)

  认为文化旅游是顺时消费。哈立德·阿尔-希杰拉首次提到文化旅游产业,使学者的目光纷纷转移到产业上。国内学者万圭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以独特自然景观和厚重历史文化为核心,引发一系列商业活动发展如餐饮、交通、娱乐、旅游产品等的文化产业社群。张春香和刘志学(2007)指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物质和精神遗产,留下历史文化的旅游市场。徐仁立(2012)认为要积极发展文旅,以文旅带动消费。高雅楠(2020)提出文旅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入科技元素。2?国内产业融合互动关系研究2.1?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国内关于融合模式研究,比较典型的有。李文秀、李美云和黄斌(2012)认为融合模式将会是文化产业旅游化。邱瑛、祁颖(2015)指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包括延伸型、整合型以及渗透型。吴丽云(2016)认为产业融合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专业化全产业链融合,另一种是协作式全产业链融合模式。陶丽萍、徐自立(2019)认为文化产业旅游化主要依靠资源、技术、市场、还有产品实现融合。2.2?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研究文旅产业关于动力研究的文献内容大同小异。科技进步、市场供需、政府扶持是动力因素。姜永常(2013)提出文旅产业融合的源生动力、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驱动力分别是多元产业综合集成、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技术创新。李世兰(2013)提出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造补助以及支持养蚕专业大户培育等。信贷优惠方面如江西九江金融扶持政策对蚕桑产业精准扶持,开展惠农信贷通业务实行利率优惠和蚕桑扶贫贴息贷款。重庆在蚕桑产业融资难方面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简化流程并开辟“绿色通道”。上述政策及具体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及资金问题。3.3.2??将蚕桑纳入农业特色保险如重庆首创桑蚕保险并列入“民心工程”,桑蚕保险有效地规避了蚕桑生产风险,增强了蚕农防灾抗灾能力,创新了支农方式,充分发挥了保险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促成了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为重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重庆的特色保险为我国蚕桑发展提供了抵御风险的新路径。4?结语我国蚕桑产业经营发展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各地区因地制宜谋发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辟了蚕桑产业发展新的路径。展望“十四五”,蚕桑产业经营应抓好重点项目,落实保障措施,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必将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多元化及创新发展上取得丰硕成果。参考文献:[1]周竹.“十三五”以来中国蚕桑生产形势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9(03):37-41.[2]韦佩芳.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分析[J].南方农业,2020,21(06):154,155.[3]王军文.下联动精准施策做实江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J].蚕桑茶叶通讯,2018(06):6-9.[4]沈卫星,高春凤,兰丽盼.实施多元化经营?推动蚕业振兴[J].四川蚕业,2020(01):15-16,19.[5]冉贤江.浅谈黔江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措施[J].中国蚕业,2019(01):38-42.2020年第12期14产业分析力,管制放松是外部动力。赵蕾、余汝艺(2015)从文旅融合的拉力、支持力、推力和阻力四个角度构建二维动力模型。胡晨寒、常莉(2020)年认为市场需求是基础必要力、企业行为是过程衍生力以及外部支持是环境保障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三位动力模型。2.3?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机制关于融合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研究层次较为浅显。徐婕萍(2013)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互动机制,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有引致和扩散作用,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有渗透和提升作用。由少平(2019)认为促进文旅机制融合的关键是制度建设与社会参与。2.4?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文旅产业融合模式具有多样性,但基本上还是从资源、产品、市场等角度分析。胡粉宁(2015)认为融合路径具体从三个方面实现,一是增强关联度,二是打造旅游品牌形象,三是加大人才引进。付瑞红(2012)认为融合路径在于发挥政府角色、建立文旅创意产业园和培养人才。张心怡、洪力学(2017)认为应该以旅游为主、文化为辐、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员工培训的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缪莹莹(2019)认为文旅融合路径在于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文化营销以及复合型人才。3?国外产业融合研究国外学者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综合来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种是通过“文化子产业+旅游”的融合研究,第二种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第三种是关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3.1?“文化子产业+旅游”的融合研究通过“文化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包括,TangYan,LiLeiming.(2020)认为动漫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动漫与文化旅游的优势,着重于“文化动画+旅游”的典型例子——“圣地之旅”,专注于动画推动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动画+旅游产业”。YijunLiu,XiaomingXiang(2020)认为+旅游”扶贫模式,解决山区扶贫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以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Touloupa(2018)认为欧盟通过文化遗产感知和价值与公众进行交流,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VikasDangi(2017)认为“印度旅游开发+遗产旅游”实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它一种旅游分支。遗产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游客、国立博物馆和国内游客的一种潜在的替代旅游形式。印度各民族的差异带来了建筑、手工艺、传统服饰、音乐和舞蹈等不同的地方知识,丰富多彩的遗产和丰富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在印度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中,旅游管理者、利益相关者、政府、文化遗产管理者以及当地社区本身都面临着冲150科技·经济·市场突。为了保护、节约和维护文化遗产的资源和资产,在印度需要开发一个系统进行管理,充分考虑每一个问题和挑战,使得印度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挥最大价值。GuoDongYan,JianChengKang,GuoDongWang,QinChenHan(2013)古镇文化内涵+旅游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南方六大古镇相比,历史遗产和文化底蕴对旅游发展未起到充分的带动作用。因此,分析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旅游文化结合发展的优势和瓶颈,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和谐发展。RalfBuckley,ClaudiaOllenburg(2007)以佛罗里达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釜山的区域专业化和创造性员工的城市竞争力,并进一步对政策结构进行了调整。作为超级创意核心之一的文化产业工人,可能是各个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认为釜山目前需要依靠“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发展政策”来拓展市场,将釜山国际电影节周边的专业文化产业和旅游景点连接起来。YvetteReisinger(1997)印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亚洲旅游市场之一。目前,澳大利亚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入境游客。因此,旅游从业者需要具有更多的多元化文化意识,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本文广泛地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人口在旅游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并建议在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员工展开基础性的培训。3.2?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关于可持续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首次出现的是JanneJ.Liburd(2007)认为可持续旅游需要教育工作者、旅游业从业人员和行业代表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他们的日常实践和管理视野。文化实践不仅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机制,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合法化的重要组成部分。KrassimiraAntonovaPaskaleva,JoseAngelAzorin(2010)文化旅游城市中传统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变革推广方式。这表明,在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文化遗产没有充分结合电子信息化,进而降低了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利用新型电子化服务能够传递目的地多元化、分布式和多媒体信息,改善对当地遗产的获取和利用,将有助于提升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TobyAliceVolkman(1990)作为“收藏”的完美形式,民族旅游以延伸到“文化”本身的客观化过程为前提,除了满足国际旅游市场的需要还是当地居民的文化愿景。他们既是“旅游对象”,也是反思评论家,他们的文化愿景是由一种独特的“游客目光”及与外界对话塑造的。这些过程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托拉贾高地得到了探索,使用了一系列新媒体,以保持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WilMunsters(1996)考虑到荷兰丰富的建筑遗产,文化旅游的增长是荷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制定了一个总体规划,以细化文化旅2020年第12期“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技·经济·市场游的产品开发策略,该计划的主要建议是通过动态和连贯的方式展示已建成的遗产,使历史变得生动。如果没有遗产保护组织的支持,荷兰旅游业规划是难以实现的。通过旅游业、古迹组织和权威机构等多方深入合作,可以说荷兰遗产旅游的未来是美好的。3.3?关于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Shu-MeiWang(2018)提出为了适应全球产业和整体环境的快速变化,在旅游业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中的集成人文起关键作用。XiaoquanNiu(2009)讨论了文化和创意旅游模式,研究操作系统和外部环境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分析如何拥有双重功能的旅游和文化创造力以及发现入口点的文化和创意旅游资源特点、地理和文化特征,提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为我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LidijaPetri?,DavorkaMikuli?(2009)认为全球经济危机摧毁了制造业,并造成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与此同时,巨大的人口增长迫使城市面临许多生态、空间和社会问题。因此,城市必须考虑新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以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再生和多样化。在城市和区域更新的过程中,发展战略逐渐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关键的增长部门。此外,旅游业被视为其互补产业,有助于将文化资源(如一般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具体研究方法略有不同。国外学者善于运用归纳法,即从个案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推导出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而国内学者善于运用演绎法,即运用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性理论来探讨某一区域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问题。通过探讨两大产业的融合度的问题,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发展对策。4?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建议4.1?刺激内外部消费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有效地开放文化旅游市场是拓展市场的关键。一方面,对潜在需求的全面控制和挖掘。结合当前的流行趋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对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另一方面,要对当前潜在需求进行前瞻性的控制。在文化旅游设计过程中,要把握独特有趣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消费,比如创意旅游、体验表演等方式。4.2?政府积极引导调控一方面,应在供给侧情况下进行体制改革,为文化和旅游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智慧化环境支持。政府努力实现资源和市场匹配,为文化旅游融合提供机制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注重资金的倾斜,通过补贴支持大众文化旅游消费,同时减少商家的压力,坚定文2020年第12期产业分析化自信,激发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活力。4.3?文旅企业深化合作深化企业合作,注重高品质产品创造和品牌建设。要积极丰富企业的文化类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方式丰富企业产品。以特色文化和旅游内容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设计出高质量产品,从而在未来的市场开发中占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注重企业文化品牌的塑造,善于运用各种宣传和营销手段,加强文旅企业的合作。4.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保障机制,建立未来3~5年的人才需求数据库和发布制度,对列入数据库的文化产业人才实行激励措施,做好有关户口、医疗、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4.5?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备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文化旅游产业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将有助于拓宽文旅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参考文献:Touloupa.?Casting?Identity?in?the?Cultural?Tourism?Industry:Greek?Tourist?Guides?in?a?"Mission"?of?Heritage?Interpretation[J].?Public?Archaeology,2010,9(01).Tang?Yan,Li?Leiming.?Research?and?Creation?of?the?Combination?of?Animation?and?Cultural?Tourism?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Sciences?in?Universities,2020,3(02).Yijun?Liu,Xiaoming?Xiang.?Research?on?the?Appeal?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lus?Tourism?for?Poverty?Alleviation?in?Traditional?Villages?of?Dali?C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nd?Economics,2020,3(01).Vikas?Dangi.?Heritage?and?tourism:Issues?and?challenges[J].?Research?Journa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7,8(02).胡粉宁.西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5(33):86-87.邱瑛,祁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05):36-37.姜永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以文化旅游业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07-112.徐婕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李文秀,李美云,黄斌.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模式和效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24(04):73-78.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61-62,65.[11]高雅楠.安徽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26):127-128.[12]张春香,刘志学.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J].管理世界,2007(05):152-154.[13]胡晨寒,常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维动力系统[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02):82-87.[14]陶丽萍,徐自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38(06):85-90.[15]缪莹莹.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博览,2019(03):87-88.[16]由少平.理念融合、机制融合、创新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J].人文天下,2019(01):2-4.151[1][2][3][4][5][6][J][7][8][9][10]

篇三: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述评

  闫秦勤

  【摘

  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两者的融合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依托CALIS外文期刊网和中国知网(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对21世纪以来(2000—2015年)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现状的特点和不足,对后期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3)006【总页数】7页(P17-23)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作

  者】闫秦勤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122旅游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它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活动为中心,通过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目前,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在文化背景和行业分类指标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对文化产业定义为:提供文化产品以及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物

  质设备和智力服务的经济行业[1]。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天然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根与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两者融合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09年9月,国家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文《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项措施。2011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们有必要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以下简称“文旅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入手,对当前国内外文旅产业融合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指导后期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问题。中国知网(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统计表明,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进行综述的研究成果很少[2-4],尤其是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综述研究就更少[5-6],而且我们发现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国内,尚缺乏对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国际新动态进行研究的成果。

  基于国家对文旅产业融合的战略性重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依托CALIS外文期刊网和中国知网(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对21世纪以来(2000—2015年)国内外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后期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外学者较少阐述文旅产业融合的概念和机制问题,但在对两大产业的互相影响和融合途径及融合所产生的产品方面有较多研究。

  (一)关于文旅产业互相影响的研究

  MarionMarkwick调查了国际趋势和政府政策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耳他的旅游产业多样化的影响,同时关注了当地文化产业对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7]。A.M.OgabohAgba等研究了尼日尼亚克罗斯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对

  尼日尼亚埃菲克族文化产业的影响,提出要重新制定旅游政策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8]。JarkkoSaarinen等回顾了博茨瓦纳文化产业对现存文化、文化遗产吸引物和旅游多元化发展的影响,提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公平分配、当地社区相关利益的协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9]。Dr.EsmaeilKavousy等基于文化指数,分析了伊朗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旅游业现状,提出了一种旅游产业现实与期望差距的模型[10]。

  (二)关于文旅产业融合的产品研究

  文旅产业经过融合,产生了文化旅游新的业态。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关于“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即“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西方学者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AlexandrosApostolakis设计了一个遗产和旅游合并的模型,包括含义、动机和真实性三个阶段,并探讨了真实性对于遗产旅游融合的重要推动作用[11]。JurenieneV.探讨了立陶宛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旅游给现存的遗产实体以背景与意义;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帮助保护当地历史和文化,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12]。EdwardAddo提出,欧洲遗产和传统制度以及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加纳旅游产业的经营实体,还构成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文化资本,加纳旅游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欧洲遗产和文化多元性[13]。Chhabra认为,遗产类旅游资源的原真性是衡量产品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14]。

  博物馆旅游、演艺和节事活动也是文旅产业融合的典型产品,它能够彰显地方文化艺术,有效地激活和弘扬地方文化。BeataKrakowiak梳理了波兰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通过博物馆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强调了博物馆在波兰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5]。SandaKoèevar等以2005年在克罗地亚举办的博物馆之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类似博物馆文化遗产旅游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指出开发高质

  量的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的可能性[16]。AlvinHungChihYU等从艺术节的视角来尝试识别游客的动机,根据这些选定的动机作为游客分组的重要依据[17]。LingMa依据节庆旅游发展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将节庆旅游分为四类:当地的传统节日、本地当代节日、民族传统节日和全球当代节日[18]。还有学者关注具体的旅游演艺和节事活动对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如,塞尔维亚世界音乐节[19]、爱尔兰节庆旅游[20]、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21],等。Connell提出,影视旅游目前已是很多旅游目的地一个新的旅游发展驱动因素[22]。一部成功的电影往往能够起到营销目的地的作用,如《指环王》的成功使新西兰的旅游知名度大幅度提升[23]。

  (三)关于文旅产业融合的途径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创意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Binkhorst,E探讨了创意在旅游体验中的作用,深入分析了旅游、创意和发展之间的关系[24]。GregRichards等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25]。Leslie-AnnJordan提出,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认识到为了再设计他们的旅游产品,更强大的旅游、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是很有必要的[26]。Juzefovi指出创意旅游是旅游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新生的旅游形式丰富和发展了文化和自然资源,创意旅游邀请游客成为参观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远观旅游景点[27]。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文旅产业融合”为主题,检索时段为2000—2015年,模糊匹配可搜索到相关论文1201篇,按照出版年份对现有文献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国内学者对于两大产业的融合研究始于2005年,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呈逐年上升之势,值得注意的是,2013—2015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占总数的69.9%。据搜索发现,硕博论文有31篇研究文旅产业融合。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李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28]、桑彬彬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9]、钟晟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

  武当山为例》[30]等。根据图1走势,可以初步预测,今后国内关于两大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将会进一步增加。经过遴选梳理,国内学者对于两大产业的融合研究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1.文旅产业关系研究

  曹诗图等从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说明了旅游与文化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31]。张海燕等指出,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具有引致效应,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具有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两者相互依存、互生互融、互动共进[32]。赵蕾等从旅游与文化的伴生性、旅游的开放性与文化的渗透性,说明了旅游对文化的吸纳以及文化对旅游的渗透是可能的[33]。除了定性研究两大产业的关系外,还有学者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研究。鲍洪杰等采用物理学的耦合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量化探讨了甘肃文旅产业的交互作用和关联关系[34]。张广海等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并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两个产业融合的过程[35]。冯超通过引入赫芬达尔指数,确立了文旅产业融合度的指标与测评方法[36]。李凌雁等运用融合度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和时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37]。候兵等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利用熵技术确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借鉴耦合度模型来构建融合发展模型[38]。

  2.文旅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辛欣从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两大方面,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39]。张海燕等人从企业行为、旅游者需求、政府引导、中介机构发展和市场机制五个方面,分析了文旅产业融合运作的驱动因素[40]。霍艳莲利用“三层次框架”,全面分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三层次分别是对立与统一及价值链传递、融

  合模式选择、融合阶段递进[41]。赵蕾等从产业融合的推力、拉力、支持力和阻力四个层面,构建了文旅产业跨界融合的动力系统[33]。王华东从供给与需求、产业融合的时间轴、产业融合的空间轴三个层面,探讨了文旅两大产业融合的机制问题[42]。

  3.文旅产业融合路径研究

  辛欣认为,文旅产业融合主要有资源、技术、功能、业务、空间和市场六种融合路径[39]。汪清蓉提出从制度文化、市场、资源三个方面进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层次的立体整合[43]。李想从资源、市场、功能和技术四条路径,提出了丝绸之路文旅产业融合的具体对策[44]。不同的产业融合路径产生的产品不同:以资源融合为路径的文旅产业融合方面,张葳等人根据河北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河北省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设立特色纪念品店、提供配套的视觉服务、开设快餐店等休憩区等[45];以技术融合为路径的文旅产业融合方面,李美云分析了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探讨了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和模式,提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46];刘艳兰通过对《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得出文化理念、科技手段及市场机制三者完美结合,可以创造出文旅结合的良好环境[47];在以功能融合为路径的文旅产业融合方面,钟菊华基于四川省休闲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提出了四川省休闲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构想[48]。

  4.文旅产业融合效应研究

  霍艳莲提出,文旅产业融合具有创新能力效应、竞争力效应、消费效应、区域整合效应[41]。但红雁等人提出,产业融合对四川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催生产品创新、丰富产品内涵,推动市场拓展、改变市场结构,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和成本节约,促进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产业融合可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五大效应[49]。石艳提出,文旅产业融合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50]。李锋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文旅产业融合的7种效应[30]。

  5.文旅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林玉香提出,文旅产业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产业渗透型、产业延伸型和重组型融合模式[51]。谌可佼提出了渗透型、整合型和延伸型三种文旅产业的融合模式[52]。张海燕提出,旅游业与文化业融合运作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文化旅游圈融合运作模式、项目开发融合运营模式、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推广模式、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吸引模式[40]。袁俊等人提出文旅产业互动发展的三种模式: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和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53]。阎友兵等人提出了区域内的文旅产业联动发展与区域间的文旅产业联动发展两种模式[54]。杨霞等人提出广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阳朔模式”“黄姚模式”“恭城模式”“旧州模式”,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这四种模式的综合效应进行了评价[55]。

  (二)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文旅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较多的是体现在地域个案的研究上。有的学者针对地理片区进行文旅产业的融合研究,例如,尹华光等人探讨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及其模式[56]。有的学者根据具体的省份进行融合研究。例如,但红燕以四川为例,分析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效应[49];李景初通过分析残差正态分布图和残差统计表,建立了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总收入融合发展的相关性模型[57];朱蓉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58];吴倩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59];程晓丽等人探讨了安徽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问题[60];陈瑾以江西省为例,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及政策选择[61]。还有的学者结合具体城市和景点景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例如,方旭分析了咸宁文旅产业融合的现状和趋向,提出融合发展的对策[62];邓莹璐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方面,阐述了推动

  桂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63];丁雨莲等人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探讨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等[64]。以上论文大体从机理、路径与模式的角度,分析本地的文旅产业融合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融合发展对策,推动了文旅产业融合实证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中外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研究内容

  国外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产业互相影响的研究、融合产生的产品研究和融合的途径研究三个方面,尤其注重对文旅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的研究,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业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却较少涉及到两大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型、模式、机制等基础性理论研究。国内关于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较多,如前所述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产业的关系、融合动力机制、融合路径、融合效应与模式,这些理论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通过文献分析,有些基础性理论的准确性还有待商榷。例如,融合模式中关于渗透型、重组型和延伸型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界定没有完全统一,以致于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理解和概念的混淆,不利于理论的运用与推广,后期有待加强基础理论准确性的界定与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学者非常注重产业融合理论的应用研究,不少学者结合具体地域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对策,并且开始关注产业关联和融合度的量化问题,研究内容从宽泛走向具体,注重深度分析,推动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针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具体研究方法略有不同。国外学者善于运用归纳法,即从个案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推导出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而国内学者善于运用演绎法,即运用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性理论来探讨某一区域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学者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两大产业的融合度的问题,通过构建模型和对数据指标的统计与分析,更加明晰地说明两大产业融合的程度,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发展对策。可见,研究方法已从单一逐渐走向多元。

  (三)研究展望

  尽管关于文旅产业融合的学术成果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学者们在这个论题上依然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望。一是从泛泛而谈到精准界定。有的学者通篇研究文旅产业融合的机理、模式、途径等多个方面,却没有对个别概念和内容仔细斟酌,使得有些基础性理论经不起推敲,学者们应集中探讨有争议的问题,例如融合的模式等,将基础性理论研究做得更加扎实与准确。二是从微观走向宏观。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学者约有60%的论文是借助某区域的个案研究来形成融合发展思路的,由于研究多集中在微观层面上某一特定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或者特定的文化旅游项目上,理论体系方面仍显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所以,无论是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缺乏系统、整体和综合的分析研究。今后应加强宏观层面的研究,旨在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对策指导。三是从少数学科知识借鉴走向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借鉴。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学者们对于两大产业融合的方法多运用产业经济学和营销学的知识来解释,侧重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当看到,文旅产业融合的源动力是旅游需求的多样化,立足旅游者的需求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借鉴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的知识,凸显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多视角、多维度地探讨两大产业融合的具体问题,增强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性。

  【相关文献】

  [1]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硕士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12.[2]衣莉芹.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06-109.[3]张俊英.国内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述评[J].江苏商论,2015(8):38-41.[4]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5]詹诗,金颖若.国内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0-64.[6]章辉,金海龙.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综述[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3-28.[7]MarkwickM.Malta"stourismindustrysince1985:Diversification,CultureTourismandSustainability[J].Scot.Geog,2001,3(115):227-247.[8]A.M.OgabohAgbaMVIA.TourismIndustryimpactonEfik"sCulture,Niger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e,TourismandHospitalityResearch,2010,4(4):355-365.[9]JarkkoSaarinenNMMJ.culturaltourism:newopportunitiesfordiversifyingthetourismindustryinBotswana[J].BulletinofGeography.Socio-economicSeries,2014(26):7-18.[10]EsmaeilKavousyDRRA.ModelofDeterminingtheExpectationsGapbetweentheStatusQuoandDesiredStatusofTourismIndustryBasedonCulturalIndices[J].AsianSocialScience,2011(7):75-83.[11]ApostolakisA.TheConvergenceProcessinHeritage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795-812.[12]V.J.InteractionbetweenCulturalHeritageandIndustriesofCulturalTourisminLithuania[J].TransformationsinBusiness&Economics,2011(10):647-663.[13]AddoE.EuropeanHeritageandCulturalDiversity:thebricksandmortarofGhana"stourismindustry[J].JournalofContemporaryAfricanStudies,2001(4):405-425.[14]ChhabraAitchisonTE.Theculturalrelicsandamodelofsustainableregeneration:manufacturing“pop”intheRhonddavalleysofsouthWales[J].ManagingLeisure,2003(7):128-130.[15]KrakowiakB.MuseumsinculturaltourisminPoland[J].Tourism2013,2013(10):23-32.[16]SandaKoèevarA.TheNightofMuseumsasaMeansofTourismEvaluationofCulturalHeritage?[J].Preglednièlanak/Subjectreview,2012(1):93-103.[17]AlvinHungChihYUIY.Segmentingartfestivalvisitorsbymotivations[J].ScientificAnnalsofthe"AlexandruIoanCuza”UniversityofIai,2012(1):213-226.[18]LingMaAAL.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contextinfestivaltourismdevelopment[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12(1):13-31.[19]GligorijevicJ.WorldMusicfestivalsandtourism:acasestudyofSerbia"sGucatrumpet

  festival[J].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Policy,2014(2):139-154.[20]QuinnB.Problematising‘FestivalTourism’:ArtsFestival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Ireland[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6(3):288-306.[21]VPRA.FestivalasCreativeDestination[J].AnnalsofTourism,2003,30(1):7-30.[22]ConnellJ.Filmtourism——Evolution,progressandprospects[J].TourismManagement,2012(33):1007-1029.[23]JonesDSK.Middle-earthMeetsNewZealand:AuthenticityandLocationintheMakingofTheLordoftheRing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5(5):923-945.[24]BinkhorstE.Creativityintourismexperiences:thecaseofStiges.InRichards,G;Wilson(Eds.),Tourism,CreativityandDevelopment[G].London:Rutledge,2007.[25]WilsonGRJ.Developingcreativityintouristexperiences:Asolutiontotheserialreproductionofcul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6(27):1209-1223.[26]JordanL.Tourism,CultureandtheCreativeIndustries:ExploringtheLinkage[J].JournalofEasternCaribbeanStudies,2012(37):1-5.[27]JuzefoviA.Creativetourism:theissuesofphilosophy,sociologyandcommunication[J].CreativityStudies,2015(8):73-74.[28]李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29]桑彬彬.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0]钟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武当山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1]曹诗图,沈中印,刘晗.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5(10):189-191.[32]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33]赵磊,余汝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66-71.[34]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8):74-78.[35]张广海,孙春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52-154.[36]冯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研究[D]:[硕士论文].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37]李凌雁,翁钢民.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6):94-99.[38]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211-217.[39]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D]:[硕士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13.[40]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41]霍艳莲.产业融合视阈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机理与路径[J].商业经济研

  究,2015(12):126-127.[42]王华东.贵州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2012(5):14-17.[43]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模式研究——以佛山市文化与旅游产业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68-72.[44]李想.丝绸之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路径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3):85-88.[45]张葳,李彦丽.博物馆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46-50.[46]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23(1):56-62.[47]刘艳兰.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8):105-106.[48]钟菊华.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8):147-150.[49]但红燕,徐武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因及其效应分析——以四川为例[J].生态经济,2015(7):110-113.[50]石艳.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3):109-114.[51]林玉香.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52]谌可佼.重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53]袁俊,刘建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5):123-126.[54]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55-60.[55]杨霞,陈显军,梁君.论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其效应[J].广西社会科学,2014(6):28-33.[56]尹华光,姚云贵,王换茹.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9-43.[57]李景初.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J].企业经济,2015(2):121-124.[58]朱蓉.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1):110-114.[59]吴倩.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6):124-127.[60]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1-165.[61]陈瑾.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及政策选择——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4(5):122-126.[62]方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以咸宁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3):91-93.[63]邓莹璐.桂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硕士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64]丁雨莲,赵媛.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3(4):126-131.

相关热词搜索: 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文化产业 融合 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