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2020年12月
(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现代基础教育研究》Vol.40,Dec.2020国内外教科书价值观研究60年:成果、不足与展望谢
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03)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形成期、起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多元发展期等阶段;从共时层面来看,每个时期的研究有不同的重点和特色。文献梳理还发现:教科书价值观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等转型,呈现多层次、多格局、交叉等特点。虽然该领域已有不少成果,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全面比较同一学科的中学、小学不同学段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还未形成;第二,关于语文、社会、历史等文科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很多,而有关理科教科书的研究比较零星,其系统性有待加强;第三,不少研究针对的是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对其他出版社的教科书关注尚需提升。可以预见,未来的教科书价值观研究会呈进一步扩大态势,并将展现新的格局和特点。
关键词:
教科书;教材;价值观;研究综述价值观进教科书、进课堂。①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一、研究缘起与意义价值观教育是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不少学者认为,教科书应始终把握“立德树人”的主旋律,牢牢占据“熏陶学生心灵,铸就学生灵魂”之主阵地的地位。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教科书体系,推动核心和国家关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始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也再次重申了价值观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在国家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分析教科书中的价值观问题十分必要。对学校教科书价值观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不仅能为英语教科书编纂者在编排或修订教科书中的价值观内容时提供数据支持,让价值观在教科书中的渗透更科学合理;也能为一线英语教师在价值
摘
要:
对国内外已有的教科书价值观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历时层面来看,研究始于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项目“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价值观研究:一个亟待审视的领域”(项目编号:GD20CJY5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谢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118674820.htm,最后登录日期:2017年11月23日。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79
第40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
2020年12月观教学时带来思考,从而协助其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能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以及为英语教科书研究部门提供研究参考。二、教科书价值观研究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科书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仔细梳理与深入分析后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形成期与起步发展期:20世纪60—70年代与杨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相比,从意识形态角度剖析课程的美国课程批判专家艾普尔(M.W.Apple)着手微观,通过对社会科(socialstudies)教科书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揭示了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霸权和权力在教科书知识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揭示,教科书对种族、失业、贫富差距、枪支管制等问题的规避淡化了社会冲突与对立,渲染出秩序良好、高度理想化的社会。③另外,艾普尔还建立了一个基于“谁”(谁的知识、由谁选择)、“为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怎样”(怎样呈现这些被选的知识)共9个维度的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框架。④与艾普尔类似,弗雷泽和撒德科(N.Frazier&M.Sadker)也提出了一个剖析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六维度框架:(1)内容是否对弱势群体(例如少数族群、贫困人群)视而不见;(2)内容是否表现了刻板印象;(3)是否只从主流视角选择内容而忽视了其他;(4)内容呈现是否不真实;(5)是否只呈现片段内容而非全部内容;内容是孤立地呈现还是有联系地呈现;(6)内容呈现的语言是否体现了社群、地域、性别等因素。⑤上述框架对后来各国学者分析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科书有很大的帮助。安荣(J.Anyon)通过对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不同社会群体出现的次数、其担当的社会功能等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在社会上占主流或统治地位的群体的观点才会被选进教科书,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折射出的是统治集团的利益和价值观,反映了国家对价值观的控制。⑥安荣、弗雷泽和撒德科、艾普尔等人的成果为后来的教科书价值观微观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学校近百本教科书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教科书刻意宣扬社会的各种优越,淡化社会诸多问题或冲突,致力于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准则与观念,并号召学生为此而努力奋斗。①解福的研究不再把教科书看作单纯的知识传播媒介,开始挖掘教科书的政治意义,开拓了“国家通过教科书进行意识形态控制”这一研究领域的先河,标志着教科书价值观研究的形成。起步发展期,相关研究开始增多。1971年,由英国课程专家杨(M.F.D.Young)主编出版的《知识和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一书,开始把研究者的视野集中在课程(学校教科书)知识的控制、管理、权力分配等问题上,课程知识被看成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杨提出,只有反映了社会优势团体或统治阶层利益的知识才会被选进教科书,这导致了课程知识的差异和阶层化。②此著作的诞生让教科书价值观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起,教科书价值观研究进入1965年,美国学者解福(J.Schaefer)对美国Young,M.F.D.AnApproachtotheStudyofCurriculaasSociallyOrganizedKnowledge[A].InM.F.D.Young(Ed.),KnowledgeandControl[C].London:Collier-MacmillanPublishers,1971:19-46.③Apple,M.W.TheHiddenCurriculumandtheNatureofConflict[J].Interchange,1971,2(4):27-40.②④⑤⑥①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200页。Apple,M.W.MakingCurriculumProblematic[J].TheReviewofEducation,1976,2(1):52-68.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5页。180Anyon,J.IdeologyandUnitesStatesHistoryTextbook[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79,49(3):361-386.
谢
赛:国内外教科书价值观研究60年:成果、不足与展望风的发展。例如,特雷科(J.L.Trecker)①、弗雷泽和撒德科(N.Frazier&M.Sadker)②分别对美国高中和小学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些教科书中“性别偏见”的一致结论:女性附属于男性,英雄女性形象少,女性对男性权威毕恭毕敬等。欧唐奈(R.W.O’Donnell)对美国40余种小学社会科教科书进行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女性从事服务性职业或留在家里相夫教子,男性声望大、收入高、责任心强等。③总而言之,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者以来自欧美国家为主,他们的研究成果影响至今,对当今学者分析学校教科书中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例如基于教科书分析框架进行研究,要重点关注教科书中有哪些人物和社会团体,哪些人物和团体被塑造成主流,哪些被忽略,教科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体现了谁的利益等。2.快速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起,教科书价值观研究的20世纪70年代还见证了教科书性别研究之提示了女性在公共生活方面的角色。瓦克和巴通认为,女性角色在教科书的呈现中经常“被删去、被忽视、被成见化以及被扭曲”。④凯莉和倪伦(G.P.Kelly&A.S.Nihlen)同样对教科书性别歧视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认为美国学校教科书把“女性弱于男性”塑造成理所当然,这加重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地位低下”的现象。⑤与此类似,萨瑟兰(M.B.Sutherland)也深刻揭示了英国学校教科书中“男女有别”的性别偏见问题。⑥20世纪80年代还有一些对不同国家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进行深入比较的研究。例如,邓马珂(F.L.Denmark)比较了法国、西班牙、瑞典、苏联、罗马尼亚五国的一年级教科书,发现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性别偏见差异问题:除瑞典外,其他国家的教科书中男性形象的数量均多于女性,把男性塑造成非家庭角色的国家要远多过把男性塑造成家庭角色的国家。⑦除研究内容朝纵深发展外,该阶段的研究对象也开始扩大到不同学科教科书之中。例如,司立特和葛蓝特(C.E.Sleeter&C.A.Grant)对1980—1988年间美国1—8年级的社会、阅读与语言艺术、科学、数学共四门学科的教科书(47本),从配图、主题、人物、语言、故事线、综合分析六个维度进行了探究,揭示了教科书中传递的特定种族观、阶级观及性别观:与对白人、男性、中产阶级等浓墨重彩的描述相比,教科书对有色人种、女性(尤其是有色人种女性)、穷人、残疾人的叙述只是轻描淡写。⑧此时,虽然被分析的学科群在扩大,但针对文科教科书的研究一直占据着绝内容开始朝深层次发展,研究对象更多样,研究队伍也逐渐壮大,这标志着该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该阶段,教科书性别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充实,西方不同国家学者陆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瓦克和巴通(S.Walker&L.Barton)通过四维度分析框架对教科书性别意识形态进行了剖析:(1)是否传递了性别分化的信息;(2)是否强化了女性在家庭方面的职责;(3)是否合法化了职业的隔离与女性在劳力上的地位;(4)是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Trecker,J.L.WomeninUSHistoryHighSchoolTextbooks[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1973,19(1):133-139.Trecker,J.L.WomeninUSHistoryHighSchoolTextbooks[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1973,19(1):133-139.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34-39页。Walker,S.,&Barton,L.Gender,ClassandEducation[M].Sussex:FalmerPress,1983:11.Sutherland,M.B.SexBiasinEduca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81:186.Kelly,G.P.,&Nihlen,A.S.SchoolingandtheReproductionofPatriarchy:UnequalWorkloads,UnequalRewards[A].InM.W.Ap?ple(Ed.),CulturalandEconomicReproductioninEducation[C].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2:78-82.Sleeter,C.E.,&Grant,C.A.Race,Class,Gender,andDisabilityinCurrentTextbook[A].InM.W.Apple&L.K.Christian-Smith(Eds.),ThePoliticsoftheTextbook[C].NewYork:Routledge,Chapman&Hall,1991:78-110.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34-39页。181
第40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
2020年12月对主导的地位。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开始关注教科书价值观问题,代表人物有陈伯璋、欧用生和黄政杰。陈伯璋从“社会分工、政治权力运作与分配、文化资本”三个角度分析了教科书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质,即教科书知识反映了既得利益者的价值观,包含价值冲突与对立,受社会权力结构与国家的控制。①同时,他还借用阿普尔九维度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台湾高中的两套教科书。与陈伯璋不同,欧用生则通过自己构建的“3(政治、经济、文化)×3(阶级、种族、性别)”多因素交叉的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矩阵,对台湾小学社会科教科书进行了研究。此外,欧用生还探讨了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认为我国台湾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②另一学者黄政杰对台湾地区小学1—6年级的《生活与伦理》教科书内容进行了剖析,认为隐藏在其中的主要价值观涉及女性角色偏狭、对“学而优则仕”的崇尚、国家英雄主义、内容“重过去轻现在”“精英至上”等。③可以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这些研究建基于西方已有成果之上。大陆学者对教科书价值观的研究比台湾地区起步稍晚,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吴康宁、吴永军等。吴康宁认为教科书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并提出了“课程的价值认可”与“课程的价值赋予”两个概念。“课程的价值认可”指课程知识要经过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过滤”,才能进入学校课程;“课程的价值赋予”指课程知识“注入”特定的价值信息,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相应的观念倾向。④作为对吴康宁研究成果的佐证,吴永军以“2(人物类、目标类)×2(整套、片段)×3(纵向、横对我国1949年以来的三套初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教科书传递的价值观包括皇权崇拜、尊重知识与人才,忽视了诸如工商人士及少数民族在内的部分群体等。他还通过自拟的价值观分析类目量表,从选文依据、文章体裁、作者、编排、内容政治观、内容德育观等方面比较了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观。⑤3.多元发展期: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后,欧美以外国家和地区研究者向、点分析)”矩阵,作为教科书价值观分析框架,的大量涌入让研究规模持续攀升,不仅研究对象更广、研究队伍更多元,研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时期,传统的针对语文、历史、社会等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保持增长势头,研究成果数量持续增加。例如,借助自建的分析框架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傅建明⑥与何文胜⑦分别对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价值观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阿凯马克(G.Akkaymak)探讨了土耳其小学四、五年级社会科教科书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程度。⑧萨瓦赛德和沃提普卡(S.Sarvarzade&C.M.Wotipka)论述了阿富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陈伯璋:《意识形态与教育》,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5-7页。欧用生:《课程与教学———概念、理论与实际》,台湾文景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黄政杰:《教育理想的追求》,台湾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12-123页。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330页。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180页。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I-IV页。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7卷S1期,第156-162页。Akkaymak,G.NeoliberalIdeologyinPrimarySchoolSocialStudiesTextbooksinTurkey[J].JournalforCriticalEducationPolicyStud?ies,2015,12(3):282-308.182
谢
赛:国内外教科书价值观研究60年:成果、不足与展望性别呈现问题。①佐伊道兄弟(J.Zajda&R.Zaj?da)②和阿卜道(E.D.Abdou)③则分别阐述了俄国家身份或宗教偏见等价值观问题。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英语、政治、经济等其他文科类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陆续出现。例如,张园园通过自建的分析框架,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教学目标、话题、对话与阅读文章、插图、人物等进行了价值观文本分析,并提出了教学置、课文等,探讨了高中地理教科书的价值观。⑧吴莉莉以人教版和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为对象,分析了两版教科书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⑨虽然文理有别,但文、理两类教科书价值观研究“多元共存”的局面无疑扩充了该领域研究对象的范围。就具体内容而言,此阶段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在深度上,不少学者把教科书中蕴含的部分价值观单独提取出来进行探讨。例如,李真聚焦于“中西文化”价值观,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选文内容作为文本,讨论了中、西文化价值观在该套教科书选文中的分布??贺子玲以人教版小学、初中和高中??是否合理。??罗斯和埃及历史教科书中传递的诸如爱国主义、建议。④严瑾将初中和高中政治教科书的考察、理论分析,与中学政治教学现状的反思和对策的探寻等相结合,在深入探究“价值观与中学政治教科书的有机结合”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⑤维纳勒和茜恩(K.Vinall&J.Shin)论述了韩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平衡”这一价值观问题。⑥霍尔特等人(G.F.Gorter,H.T.A.Amsing&J.J.H.Dekker)则对荷兰中学经济科教科书中的相关价值观问题进行了阐述。⑦值得一提的是,此阶段国内还涌现了小部分针对化学、地理等理科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成果。例如,赵丽峰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与依据、内容结构和构成、栏目设语文教科书为对象,分析了教科书中体现“孝文化”价值观的选文的编排、内容、课后习题以及教??逄超以人教版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学过程等。??为对象,对其所蕴含的“和谐文化”价值观进行了??上述研究的一个共性是借助定性分??文本剖析。??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编或他编的分析框架进行阐述。除此之外,比较不同版本或不同国家与地区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在该阶段也较以往有了数量提升,这说明研究的广度得到了拓展。例如,刘Zajda,J.,&Zajda,R.Globalisation,IdeologyandthePoliticsofHistorySchoolTextbooks:Russia[J].EducationandSociety,2012,30(3):67-78.②③④⑤⑥⑦⑧⑨Sarvarzade,S.,&Wotipka,C.M.TheRise,Removal,andReturnofWomen:GenderRepresentationsinPrimary-LevelTextbooksinAfghanistan[J].ComparativeEducation,2017,53(4):578-599.①Abdou,E.D.“ConfusedbyMultipleDeities,AncientEgyptiansEmbracedMonotheism”:AnalysingHistoricalThinkingandInclusioninEgyptianHistoryTextbooks[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2016,48(2):226-251.张园园:《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以人教版(2012年版)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II页。严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思考》,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II页。Vinall,K.,&Shin,J.TheConstructionoftheTouristGazeinEnglishTextbooksinSouthKorea:ExploringtheTensionsbetweenInter?nationalisationandNationalisation[J].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19,32(2):173-190.Gorter,G.F.,AmsingH.T.A.,&DekkerJ.J.H.DutchEconomicTextbooksinthe1970s:RaisingtheStatusofaNewSecondarySchoolTypebyMeansofMathematicalAbstraction[J].JournalofEducationalMedia,MemoryandSociety,2016,8(2):83-106.III-IV页。II页。??????????????????赵丽峰:《高中人文地理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两套教科书为例》,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吴莉莉:《两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实验教材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I页。李真:《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价值观研究———基于克氏文化价值取向模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I-贺子玲:《人教版语文教材“孝文化”选文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I页。逄超:《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谐文化取向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I-II页。183
第40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
2020年12月飞对比了人教社1951年版和2001年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了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观分布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并就教科书价值观如何体现社会的发展需求给出了建议。①马阳先通过定性的方法,对北师大版和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科书必修模块阅读材料中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进行了对比,再将阅读材料的主题分类,用定量的方法计算出各种文化所占比例,最后对文化价值观教学和教科书修订提出了建议。②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教科书比较研究方面,吴张侨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批评性语篇分析法,在对中美两本高级汉语教科书中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后发现:美国的高级汉语教科书全面传播了美国或西方所代表的价值观,而中国本土高级汉语教科书的价值观传播力度不够。③王燕娜辨析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在“体裁年代、场域文化、性别角色以及主题特色”四个方面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设想。④克劳福德(K.Crawford)就“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这一历史事件,比较了美国和日本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在“构建国家记忆”(ConstructionofNationalMemory)方面的异同。⑤上述成果加快了教科书价值观研究从“单一的静态描述”转型为“交叉的动态对比”的步伐,这也是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之一。4.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从期、多元发展期”等阶段;第二,从共时层面看,每个时期的研究有不同的重点,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格局”等特点。具体而言,60—70年代的教科书价值观研究经历了“从相关理论的提出,到分析框架与方法的构建,再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样一个由宏观向微观的转型,但此阶段的研究者以欧美国家为主;到了80—90年代,教科书价值观研究在内容上开始朝深层次发展,研究对象主要以文科教科书为主,来自中国台湾和大陆学者的研究实现了对西方已有成果的本土化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文、理两类教科书价值观研究并存”的局面扩充了研究对象的范围,中东、非洲、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研究者的大量涌入让研究队伍更加多元,而研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皆有了显著提升。三、研究不足与展望毋庸置疑,教科书价值观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对未来该领域研究框架的构建、方法的选择、路径的确立等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1.不足之处第一,在对比研究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科书价值观对比,但全面比较同一学科的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学段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还未形成。第二,关于语文、社会、历史等文科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很多,而有关理科教科书的研究始终比较零星,因此对理科教科书价值观研究的系统历时层面来看,教科书价值观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形成期、起步发展期、快速发展①②③④刘飞:《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第一套与第十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I-II页。马阳:《译林版牛津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导向对比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I页。吴张侨:《中美汉语教材中价值观因素的对比分析———以〈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和〈事事关心〉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王燕娜:《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以大陆人教版和台湾翰林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苏州论文,2018年,第I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I页。⑤Crawford,K.Re-VisitingHiroshima:TheRoleofUSandJapaneseHistoryTextbooksintheConstructionofNationalMemory[J].AsiaPacificEducationReview,2003,4(1):108-117.184
谢
赛:国内外教科书价值观研究60年:成果、不足与展望性有待加强。第三,不少已有研究针对的是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以我国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是各学科学者的研究首选,因此对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的关注尚需提升。2.研究展望可以预见,教科书价值观研究会呈进一步扩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理科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外,同样也承担着促进学生在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方面发展的任务。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该标准对数学学科的课程性质予以了明确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中也指出: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培养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可见,理科教科书在熏陶学生的心灵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因此理科教科书价值观研究,同样需要引起更多重视。的关注(3)加大对不同出版社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在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是各学科学者的研究首选,除了与该出版社的权威性、出版质量的可靠性等因素有关外,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学科教科书一统天下。虽然统编教材确保了编写和出版的质量,但其弊端也日渐显露。进入21世纪,随着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序幕的拉开,教育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参与教科书编写工作,于是不同出版社的教科书大量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多样化的需求。以英语学科教科书为例,除了人教版外,目前市面上使用的还有沪教版、北师大版、外研社版、苏教版、仁大态势。针对以上不足,未来学者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突破:值观比较研究(1)开拓对同一学科、不同学段教科书的价由于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发展、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应在中学、小学教科书价值观的内容分布、数量分布、呈现形式等方面有所体现,以便让教科书价值观的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更相适,让价值观的呈现形式与学生接受程度更相宜。例如,由于高中生的心智更加成熟,高中教科书应更侧重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号召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同时,也要重视历史与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相比之下,受限于小学生的身心水平,小学教科书则应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品质,增强学生的生命与安全意识,使其能获得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因而教科书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等方面价值观的关注要相对少一些。同理,在价值观呈现方式上,对小学生而言,教科书可能更多地以插图、对话、故事等方式进行价值观渗透,而直接呈现、议论说理、情境体验等方式对高中生可能更适宜。总之,系统比较同一学科的中学、小学不同学段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在未来存在较大空间。(2)增强对理科教科书价值观研究的力度从研究综述部分可知,文科教科书的价值观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185
第40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
2020年12月爱版、湘教版、冀教版、鲁教版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由于理念、选材、编排、设计等的不同,会导致在价值观及其呈现方式的类别、数量、分布规律与特征等方面出现差异。因此,对教科书价值观的研究侧重于某一家或少数出版社的现象与我国当下的实际情况不符,未来研究者可加大对不同出版社或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价值观研究。duringPast60Years:Achievements,ProblemsandProspects(Departmentofforeign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GuangzhouGuangdong,510303)andhaveexperiencedstagesofemerging,initialdevelopment,rapiddevelopment,andpluralisticdevelopment.Synchronicallyspeaking,eachstagehasitsownfocusesandfeatures.Fromliteraturereview,thispaperhasalsofoundthatstudiesconcerningvaluesintextbookshaveexperiencedachangefrommacroscopicresearchtomicrocosmicresearch,andfromstaticanalysestody?namiccomparison,whicharecharacterizedbytheirmultilevel,multidimensional,andcrisscrossingnature.Althoughgreat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thisfield,thefollowinglimitationsofpreviousstudiescanbeidentified.Firstly,researchessys?turnouttoberare.Lastly,moststudiestargettextbookspublishedbyfamouspublishers,leavingthosebyotherpublishersunat?andfeatureswillshowup.tematicallycomparingvaluesintextbooksofthesamesubjectformiddleschoolsandprimaryschoolsarestillabsent.Secondly,moststudiesfocusontextbooksofliberalartssuchaslanguagearts,socialstudies,andhistorywhilethoseonsciencetextbookstended.Itcanbepredictedthatstudiesconcerningvaluesintextbookswillbefurtherexpandedinthefuture,andnewpatternsKeywords:textbooks,materials,values,literaturereviewAbstract:Diachronicallyspeaking,studiesconcerningvaluesintextbooksfrombothChinaandabroadoriginatedin1960sAStudyonValuesinTextbooksfromChinaandAbroadXIESai186
2021大一思想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系,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国家发展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强化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文明和谐社会。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立场,反映了新时期人们追求的价值观念。推进公平正义,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建设法治社会。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内涵和实践准则。爱国是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义务,敬业是全社会的基本要求,诚信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友善交往是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因素。
这些基本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价值体系,是我们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我们在人类文明大家庭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基本价值取向。
2020年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说明报告
自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以来,我校积极行动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学校确立了以开展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之于行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氛围
1.通过电子屏在校内宣传,在校园滚动显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让全体师生熟知于心。
2.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宣传,让全体师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二、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我校召开校领导班子会议,制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学习活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由教导处负
责教师的学习,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并将学习要求细化到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2.我校对教师实行师德师风制度,在全校营造风清气正鼓干劲、创新实干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我校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与学校工作结合起来。倡议学生“向不良行为告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使学生真正懂得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懂文明、人人讲文明、人人践行文明的良好局面。
三、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氛围,下发了大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并张贴在各班教室,让学生适时地接受教育。
2.充分利用周一升国旗仪式,采用国旗下演讲等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电子屏、宣传画、手抄报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
4.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召开主题班队会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的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使之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我校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利用有效的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我们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学习形式,努力开创我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新加坡“尊重”价值观教育研究——基于小学《好品德好公民》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陈卓
【期刊名称】《教育学报》
【年(卷),期】2016(012)003【摘
要】“尊重”作为六大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新加坡的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参照《新课程标准》,基于对小学《好品德好公民》教科书的分析,可以发现“尊重”价值观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在编排体例上,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六个层面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在教学内容上,“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与公民道德相关的技能”两大技能与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在教学过程上,“身份“人际关系”“抉择”三大概念逐级深入、依次递进.
【总页数】9页(P19-27)
【作
者】陈卓
【作者单位】浙江警察学院社会科学部,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16【相关文献】
1.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好公民品格——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2014课程标准述评
[J],夏惠贤;陈鹏
2.新加坡"关爱"价值观教育研究——基于小学《好品德好公民》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部编人
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适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科学、规范地引导小学生,可积极强化其思德修养,利于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立场,还利于弘扬与发展我国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以及进一步创新与深化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相对而言,我国小学语文配套教材内含多元化的德育要素,对学科教师而言,充分运用这些要素对受众学生进行德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施教,利于显著提升语文教育教学的价值效用,也益于能动培育学生们的高尚品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价值观;探究
引言:
党十八大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而伴随社会革新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化,在该教学阶段内应势导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内涵,可有效建构起受众对象的崇高伦理道德观,因此,妥善优化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利于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科学的价值观。
1.
适时在师生交互期间能动渗入
良性化的师生交互基础,在极大提升语文常规课堂施教高效率的同时,还益于更有效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维。小学语文配套教材属于学科课程施进的必要基础,尤其是最新的部编人教版教材,其内部应势选编了丰富的爱国主义主题文章。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内容侧重叙述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旨在通过该类作品的语言文字课堂施教与学习,知悉少年时代周总理就立志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的崇高品质,适时培养起班级小学生们的基本民族认同感、价值思维等。具体的课堂师生交互内容如下所示:
师:同学们,大家好!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周总理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并且真正地奉献了自身的一生,那么,请问大家读书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生1: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生2:为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生3: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以及国家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
有机培养受众对象的家国情怀、强化爱国主义情感等,属于该阶段语文载体教材中核心价值观施教的必然性构成分部。具体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有效达成全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在实践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执教者协助学生树立起客观且崇高的理想,并积极将个人价值观高度结合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等。
二、在强化练写感悟进程中日渐准入
练写属于受众学生更积极与执教者、配套文本交互后,运用语言文字来适时阐述自身内心体悟的重要形式,在系列创造性表述进程中,可有效实现对自身以及世界的全新认知,这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化呈现。学科教师可依据文本施教时需进行对班级学生的练写指导,引导班级学生赋予自身情感于实践练写阐述中,该方式利于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有效对学生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施教。而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涵括诚实以及守信,其在多篇文章中都有呈现。
例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主要告诫小学生在直面“诱惑”时,应保持自身的自省与自律。实践课堂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可顺势创设练写设计,有机将其优化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该篇中的这一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创作者的本意是教导大家牢记钓鱼的实践启示,也更好地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诚信的人。那执教者可顺势引导学生将该经典句作为自省警句,时刻提醒与规范自身的日常作则。
三、在课外引申外延过程中逐步渗透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拘泥于学校配套教材,还需针对授教文章的创作者、文章内容、文中人物,以及写作的背景等进行进一步的学识引申与外延,期间,教师可充分运用多维度的路径进行各项素材的有机收集,适时将其导入限定文章内容解析过程中,以有效协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教材设置内容。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一夜的工作》课文教学中,文章整体在创作方面运用了对比的烘托手法来呈现文中人物的高贵品质,譬如文中“高大的建筑物”与室内陈设的简单间的比照等。文章主要阐述了创作者何其芳在陪同周总理审阅文件期间,亲眼观察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并发自内心地对总理产生了由衷的爱戴与崇敬,也进一步阐明与歌颂了周总理勤劳工作、俭朴生活的优良美德。为强化学生对总理的了解,执教者还可在课文内容品读环节后,顺势介绍周总理生命的最后依然坚持工作的相关事迹,后续也可在课堂中借用多媒体辅助,协同班级学生一起分享倾听曾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
语文教材属于授教育人的限定范本,依旧需重视及强化“无私奉献”等价值精神,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敬业情怀。而在课内素材拓展以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课外的外延阅读。譬如,主观能动地运用报刊、儿童精选文学名著、新媒体影音鉴赏等等创新方式,积极提升受众对象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后期还可适时结合家长的推荐等,以更高效对学生渗入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该阶段教师在授教语文学识基础上,还应经由实践课堂适时导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对象树立科学、优化的“三观”,也真正使核心价值施教发挥出价值效用。
参考文献:
[1]吴语嫣.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选文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0-11.
[2]靳亚梦,田夏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思——以教材中榜样人物为例[J].教育探索,2016(9):117-119.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本分析研究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内容,对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挖掘、整理、分析,可对教科书的使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在语文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了文本分析,挖掘、整理了教科书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内容。
主要选取了教科书中的选文和综合性学习栏目作为解读对象,统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的频次,数量,发现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均有所涉及;分析解读了其中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内容,选文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其中体现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占比重最大,体现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占比重最少;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和完善提出了建议,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观意识,对单一主题和多主题选文区别对待,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课
题】
价值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
法】
启发式教学法,情景研究法、【教学难点】、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用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能列举事例阐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②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视频资料】:价值观之歌MP
导入: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但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何在?
从今天起,就让我们进入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学习,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96页,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板书:一、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1)物的价值
从同学们的方案中,我发现,同学们选择的东西都是对自己有用的,也就是说,之所以会选择这些东西,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用,他们的某些属性和功能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
因此,我们哲学上就把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称为价值,也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书写板书:一、人的价值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自然环境,还是文学作品,科学理论,只要对我们有积极意义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那么就认为是有价值的。因此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涵盖了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
①社会价值
过渡衔接:那么人的价值呢?
探究:乔布斯在旅途中获得了一艘大船,想寻找一些同伴,如果你来当船长,你会选择谁来做同伴呢?说说你的理由。
可供选择的人有:航海专家,厨师,船工,小丑,烧火工,医生,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人?说一说理由。
结论:无论同学们选择的是谁,之所以会选择他们都是因为他们能满足船长的某种需要,对船长来说,他们有价值。
问题: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能满足船长的需要呢?例如,厨师,是通过什么来满足船长在食物方面的需要呢?预想:他会做饭。
结论:他能创造满足船长需要的东西。因此,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能创造价值来满足
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是人的社会价值。
(书写板书:(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探讨:我们认为刚才的厨师会作饭,因此是有价值的,那么你认为乔布斯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展示: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领袖之一,他拥有非凡的勇气去创造与众不同的事物,并以大无畏的精神改变着这个世界,同时,他的卓越天赋也让他成为了这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奥巴马。
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是,最根本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结论:人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的,可以是物质方面,也可以是精神方面,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价值,也可以是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
设问: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什么呢?
结论:最根本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书写板书:(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自我价值
探讨:同学们选择的这些同伴们,为船长实现梦想付出了劳动,满足了船长的需要,那么他们自己呢?是否一无所得?
在这个世界上极少有哪个人像史蒂夫这样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们的后代仍将会感受到这种影响力。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很荣幸曾经与他共事,这是无上的荣誉。
---------比尔。盖茨
结论:这些同伴帮助船长实现梦想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不仅是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同时,自己的心血和劳动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得到社会的承认,也获得了自我的满足。这是人的自我价值。
总之,人能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会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回报,实现自我满足,也是价值的享有者。所以,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小结:根据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社会和自己的需要。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结论:在前两个环节当中,我们分别探讨了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对事物或人的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书写板书: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的含义)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书写板书:(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课堂探究:观看幻灯片
探究:幻灯片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结论:反映的是某些地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以错误价值观为指导的结果。不仅仅是环境问题,生活中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评价都受价值观的影响。
小结:由此可见,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为了协调效益和环境的矛盾,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综上所述,价值观影响着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总之,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书写板书: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
课堂探究:
[有这样一个父亲,我有什么办法]
美国有这么一个家庭:父亲酗酒成瘾,每次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里逮着妻子就是一顿毒打。妻子不堪忍受,终于有一天丢下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家。有一天,父亲喝酒过多,掉进水沟淹死了。两个孩子在孤儿院慢慢长大。哥哥秉承了父亲的性格:脾气暴躁,嗜酒如命,终于有一天酒后致人死亡被送进了监狱;弟弟勤奋好学,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的打拼,成为了某家上市公司的CEO。有位记者分别采访了两兄弟,问了同样的问题:是什么让你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两兄弟的回答惊人一致:”有这样一个父亲,我有什么办法呢?”
探究:①两兄弟回答记者的”有这样一个父亲,我有什么办法呢?”是同一个意思吗?
②是什么导致两兄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论: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了不同的价值观就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人生是美好的,光明的;相反,有错误的价值观,自私自利,消极悲观,就容易与庸俗与苟且为伍。
因此,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书写板书: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
3、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注意引导:当他们面对公义与私利时,他们选择了什么?当他们面对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时,他们选择了什么?或者,学生们能找到一些模糊的价值观,那么引导他们体会: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奋战在灾区的人们,他们在面对生于死,公义与私利的冲突时,在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时,他们选择了放弃个人利益而维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种价值观,就是我们应该树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中小字部分。(可以请学生阅读)(书写板书:3、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结束语:同学们,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总要面临着许多选择,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总德有所追求,不能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要学会为自己的理想,为他人,为社会着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就让我们在这首怀念乔布斯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学情分析
这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接触“价值观”,对哲学中的价值观还有一定的新奇感,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老师作好铺垫和引导。
由于高中学生对哲学了解不多,因此本课重点在于分析价值观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分析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的概念等;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政治生活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其政治思维能力。在设计课件时,力图通过历史图片、漫画的展示和演示国会立法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与此同时,多采用设置问题、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效果分析
《价值与价值观》一课,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比较紧凑,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1、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
对理论的理解逐渐加深,并将这一理念逐步转化成了教学中的“习惯性做法”。随着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科学的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变成教师教学的习惯性作法)。在艰难的“蜕变”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教学反思对专业成长的推动作用。
2、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思考、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如教学设计部分所述,本节课抛下的主线——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探究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准确把握书中观点。通过合作学习,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课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探究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哲学魅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再通过设置合作探究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点拨探究的思考路径,实现师生互动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增强学生的知识整合和知识迁移能力。
本节课时间掌握得有些紧张,后面内容有点快
教材分析
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其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基本知识梳理
1、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4、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寻找正确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跟踪检测
价值与价值观
知识点一
人的价值
1.近年来,秸秆焚烧已成为不少地方的治理难题。其实,秸秆有许多用途,可加工作
饲料,可加工成建筑材料,也可以用来造纸、发电、转化为绿色能源。核心问题是怎样将分布广泛的大量秸秆收集、利用起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事物与人类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自身的功能与属性是固定的,具有确定性
④事物是否对主体有意义及意义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可变的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价值的本质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①④与题意相符;②③表述有误,实践是事物价值转换的根本途径,事物的功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某学校学生自发组成的“爱心社”提出:“不要问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上述材料表明()
A.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
B.人生价值的实现不需要考虑社会和他人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C项正确;B、D两项观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有()
①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C.①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意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的祸福,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①③正确;②④本身表述错误。故选择C项。
知识点二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4.春节是否继续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为人们“纠结”的问题。有人认为,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意外事故和空气污染;也有人认为,没有鞭炮声,年味会变淡。出现这些不同认识是因为()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对“春节是否继续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不同的人认识不同,表明③④正确;①说法错误,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主观的;②认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观点过于绝对化。
5.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在重大事件、防灾救灾、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领域发挥了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是,一些虚假信息和广告也通过微博迅速传播,直接危及社会稳定。这体现()
A.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不同导向作用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解析:选C
微博对社会的不同影响反映了微博使用者的不同价值取向,故选C。A、B、D与题干无关。
6.下图漫画《好大的手笔!》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以及价值观导向作用等知识。漫画说的是以污染(墨)为代价的经济(字)发展,体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也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漫画主旨无关。
7.一个崇尚奋斗的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奋斗擦亮自己最优秀的那部分潜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拒绝平凡,也不能以成功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因为它同时定义出人生失败者。这告诉我们()
①从失败走向成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②人生有无价值主要看有无贡献而非贡献大小
③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
④没有失败者的失败就没有成功者的人生价值
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选C
“从失败走向成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说法绝对,①不选;“并不意味着可以拒绝平凡”告诉我们人生有无价值主要看有无贡献而非贡献大小,②正确;“通过奋斗擦亮自己最优秀的那部分潜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拒绝平凡”告诉我们走人生之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③正确;“没有失败者的失败就没有成功者的人生价值”观点绝对,④不选。
8.材料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的重中之重。除客观原因外,某些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甚至认为,“下基层到农村,原来的理想破灭了,人生价值无法实现”。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37名在校大学生受聘担任陕西杨凌区三乡一镇71个村和4个社区的村委会主任助理。受聘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到所在村的村委会和社区协助村委会主任工作,参与工作决策,利用所学知识为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义务支教、扶贫帮困,深受村民的欢迎。
结合材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评价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解析:某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观念是一种存在偏差的价值观,既不利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观只注重自我愿望和需要的达成,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缺少足够的尊重。
答案:(1)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材料中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影响了就业,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是不正确的。正确的价值观符合规律、符合人民利益,对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人生价值重在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大学生只有积极就业、自主创业,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课后反思
我在本框题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内容讲述了价值与价值观的有关知识,懂得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能列举事例阐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
就课堂设计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讨者和探究者。
2、让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氛围。
3、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1.教学目标
(1)理解价值、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内涵。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科学精神】
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教学重点: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节课我们学习价值与价值观。
(二)讲授新课
价值与价值观(板书)
一.人的价值(板书)
阅读与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服、房子、汽车等具有满足人们穿着、居住、出行等需要的属性,阳光、空气和水等具有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属性,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科学理论具有满足指导人的实践活动需要的属性。
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不是一回事。
-1-
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以自己的创造来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可见,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教师:什么是哲学上的价值?
学生: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教师:什么是人的价值?
学生: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自我的满足,换言之,就是价值的自我实现。
教师:如何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评价?
学生: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板书)
阅读与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不同事件和行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会形成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同认识;在政治活动中,人们会形成关于政治举措的成败功过的不同评价;在道德实践中,人们会形成关于人类言行的是非荣停的不同认识;在科学活动中,人们会形成关于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和贡肤大小的不同评价。
在上述实践活动中,导致人们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上述实践活动中,导致人们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的原因是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必然会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这正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之一。
教师:什么是价值观?
学生: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一个人具有的价值观,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阅读与思考
某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多年畅销不衰,很受消费者欢迎。当记者问企业的总经
-2-
理有何经营秘诀时,这位总经理说:“我们秉承着一个信念:药是为患者生产的,是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药品的疗效好了,企业的利润也肯定会如期而来。我们对这一点记得越牢,利润就越大。”
这个企业所秉承的信念与其成功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个企业所秉承的信念用到企业走向成功。
教师:如何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学生: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遭到失败。
阅读与思考
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如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进取和造福人类的精神,会引导人们走美好的人生道路;错误的价值观,如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消极悲观的思想观念,容易使人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潭,与平庸和苟且为伍,甚至误入歧途。
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同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价值观不仅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师:如何理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学生: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
教师总结: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板书)
阅读与思考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
-3-
问题相适应。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教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4-
相关热词搜索: 国内外教科书价值观研究60年:成果、不足与展望 教科书 价值观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