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无烟、低污染的扶贫方式,是一种“输血式” 扶贫,同时也是一种以发展产业为手段的 “造血式”扶贫。加强对国内外旅游精准扶贫探索与实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
[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伴随各地旅游的发展,旅游的关联、带动功能日益凸显,其在反贫困方面的作用逐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国内外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例子。虽然在实践中并没有一个完美的旅游精准扶贫案例呈现,但是可以部分借鉴的“完美”还是大量存在。
1 国内外旅游扶贫精准实践
1.1 国外旅游精准扶贫实践
现在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旅游扶贫方式,一种是PPT模式,一种是ST-EP。
PPT(Pro-Poor Tourism)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的简称,是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在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强调贫困人口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在内的综合净收益。是一种旅游发展和管理方式,其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旅游形式,强调充分利用各种能为贫困人口带来净收益的旅游类型。
PPT有些基本原理,包括:①改变旅游的利益分配以有利于贫困人口。强调不是一种特定的产品,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小生境”旅游,任何一种旅游形式都可以作为,并且能够适用于包括企业、旅游目的地、国家等多个层面。②鼓励私营部门参与。通过市场运作,加强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关联,使贫困人口融入到旅游价值链中,以减少旅游漏损,实现当地贫困人口获益。③目标受众是贫困人口和被边缘化的人口。④能从旅游发展中带给贫困人口多重利益,同时也会伴生多重成本,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收益和成本。对贫困人口而言,成本应最小化,利益应最大化。⑤强调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要增加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机会,提升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能力,提髙贫困人口的市场进入程度。
在PPT提出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各种基金、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分别在亚洲、非洲、拉美、南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项目。目前,“己成为国际上通过发展旅游来实现减贫的主要原则、理念及操作模式”。
实施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能够促使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流向贫困人口的有关战略措施上,强调贫困人口在旅游参与中获得净收益。切中了我国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有助于提高我国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和针对性,解决旅游扶贫中出现的“扶贫对象猫不准”或者“扶贫系统识别机制失灵”的问题。其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为旅游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ST-EP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简称为ST-EP,是1999年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的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首次提出的。其明确提出有计划地加强旅游在提高生活水平标准方面的能力以及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标准而扩大旅游发展。同时指出可持续旅游将是消除贫困的强有力的工具。目前,从的实施情况来看,其主要的措施包括:成立基金会、组建研究组织、形成操作框架、召开年度研讨会等。从ST-ET的实践来看,现有的项目并非全部是以“有利于贫困人口的”作为目标和出发点,如部分在非洲实施的项目其初衷是通过发展社区旅游来加强对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并非是以贫困人口脱贫为核心。可见,ST-ET是在PPT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对可持续旅游和PPT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中有许多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具有闪光点的案例。如澳大利亚利用土著人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再加上土著人所居住的地区拥有独特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吸引了的旅游资,将旅游业作为提高当地土著人收入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突破口。通过釆取一些列措施,如从林食物品尝、传统的绘画和制衣等。墨西哥的坎昆,政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坚持贫困人口全面参与和贯彻“既保护富人、更关心贫困人口”的原则,努力为贫困人口增加就业机会,既促进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等。
1.2 国内旅游精准扶贫实践
我国旅游扶贫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而逐步发展并受到各界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报道,旅游业已让大约占我国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并使我国十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截至到2013年,我国共建成10.6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有超过180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每年接待游客达到9.6亿人次,实现收入约2800亿元,直接吸纳3000多万农民就业,占到农村劳动力的6.9%。纵观我国旅游扶贫实践过程,其在整体上呈现出从地方到中央,从经济目标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综合目标、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口的至下而上、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实践发展轨迹。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2.1 自发发展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为旅游扶贫自发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旅游事业转向旅游产业,一些距离城市或著名旅游线路较近的老、少、边、穷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新办旅游企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河北的野三坡、云南的阿庐古洞、四川青川山五龙沟、山东沂蒙土门溶洞、贵州织金的织金洞、广西的龙胜县等。旅游扶贫多为民间自发行为,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行为,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在组织资源,推动发展。
1.2.2 从1991年至1999年,为旅游扶贫总结发展阶段。随着旅游扶贫效果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所认识,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扶贫的有效手段,正式被纳入旅游管理部门重视和研究范围。
1.2.3 试点发展阶段:从2000年至2010年,为政府试点发展阶段。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旅游扶贫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经国务院批复,2000年8月8日,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即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首个旅游扶贫实验区。紧接着,一些实验区纷纷成立。从2002年4月起,广东省全面启动以“反贫困”和“改善弱势群体贫困状态”为战略目标的旅游扶贫工程,并以政府决定的形式确定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用于贫困地区尤其是旅游基础实施建设。标志着旅游扶贫在省级政府层面上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由此,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
1.2.4 大力推进发展阶段:从2011年开始,旅游扶贫进入政府大力推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越发重视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旅游扶贫频繁出现于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中。2013年12月2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指出要发挥旅游业在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作用,加强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在资金政策上重点支持具有扶贫潜力的乡村旅游发展,到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扶持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
2 国内外旅游扶贫精准探索与实践的启示
2.1 精准定位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并非任何地方、任何贫困人口都适合开展旅游扶贫以及适合釆用同一旅游扶贫模式。因此,旅游扶贫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定位。包括:精准定位旅游业发展潜力,精准定位旅游扶贫对象,精准定位旅游扶贫目标,精准定位旅游扶贫形式。
2.2 明确旅游扶贫帮扶
首先,明确旅游扶贫帮扶内容与措施。旅游扶贫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其次,明确帮扶主体。毫无疑问,政府在推动旅游扶贫进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国外实践中大量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无不说明旅游扶贫要调动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当然,由于多方原因,国内旅游扶贫实践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3 加强旅游扶贫监督管理
加强对旅游扶贫的监督管理是旅游扶贫取得成功的保障。旅游与减贫,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以实现其效应最大化,同样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曹高明.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老区建设,2014.
[2] 曹新向.丁圣彦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行为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3.
相关热词搜索: 精准 扶贫 国内外 探索 实践上一篇:用大数据实现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