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闽西闽北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内涵

| 浏览次数:

摘要:闽西闽北山区作为一个独特的生态区域,生态资源丰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后劲,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在对生态环境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其生态环境存在逐渐恶化的趋势。通过对闽西闽北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及破坏状况的分析,挖掘其价值内涵,彰显其在海西建设及至国家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闽西闽北山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优势;价值内涵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69-03

1 引言

闽西闽北山区主要是闽西闽北生态区,面积5.46万km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45%,涉及南平、三明和龙岩的25个县市及漳州的南靖、平和的部分乡镇。闽西闽北作为一个生态区自然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在该地区地理单元对外相对独立,区内密切关联,多山丘,少平原,土地资源紧缺且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生产力,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多断层地貌,多河谷盆地,以生态旅游和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个区域或是该省主要河流的河源地,或是闽北、闽西各河流的盆谷地,多山地丘陵,多季风暴雨,土层瘠薄,生命物质多集中于植物地上部分,由此构成的生态环境特殊脆弱性,使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成为福建生态安全和稳定的中心环节。其生态区功能重点是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维护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景观,维护陆域水环境生态[1]。

2 闽西闽北山区生态环境

2.1 闽西闽北山区生态条件分析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福建全省均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其中85.4%以上区域达到优类水平。福建省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首位。闽西闽北山区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美誉,其中龙岩、三明、南平森林覆盖率分别达78.6%、76.8%、74.7%,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南平、三明、龙岩是福建省主要林区,其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分别占全省的66.4%和81.6%。

这里天然地带性植被——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面积保存较好,生态条件优越,其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功能较强,生态功能区属于生态良好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特殊保护区域总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1%。这里拥有多种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仅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就有十几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100多种野生动物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武夷山区是中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之一(闽浙赣交界山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世界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2]。该生态区属岩溶、丹霞、石蛋地貌,风光迤逦。武夷山“双世遗”保护区和龙岩的红色文化、以及永定、土楼建筑与客家文化等文化遗产及其背景景观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和旅游价值。

福建西部、北部丘陵山地,山区水资源丰富,是种植业集中发展区。水土流失较少,土壤侵蚀率较低,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3]。

2.2闽西闽北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福建省在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植被是福建省生态链条中一个比较脆弱的环节,一旦植被受到破坏,生态要素组合中的“高温、多雨”这两个有利条件就会迅速地转化为破坏的力量,加剧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

与其他区域一样,闽西闽北山区没有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生态环境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过度的砍伐森林、掠夺性的矿产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粗放型的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生态环境,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明显降低,土壤受污染和土壤被侵蚀,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质产生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不少有价值的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已经逐渐消失,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生态景观[4]。

3 闽西闽北生态保护的价值内涵

3.1 闽西闽北生态区蕴藏强劲的后发优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最终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成为世人的共识,人们认识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再以GDP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其发展后劲来衡量。

福建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最“绿”省份,绿色生态已成为海峡西岸一大闪亮品牌。生态是闽西闽北的最大资源、最大优势、最大支撑,这为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绿色GDP提供强有力的发展空间。闽西闽北山区优越的生态环境质量将成为福建发展的优势所在,成为海西建设的重要品牌[5]。持续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将生态系统建设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全面提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蕴含着强劲的后发优势。闽西闽北区域的生态优势所带来的福建的后发优势,可以和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互补。今后资源将会自动向洼地流动,将带给海西内在的发展动力。

3.2 海峡生态旅游有着远大的发展远景

生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是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历史上长期的破坏,使我国的自然生态面貌已经大量丧失了原始面貌,因此残存的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特别珍贵。福建省依山傍海,风光绮丽,素有“东海仙境”之美誉。闽西闽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森林物种丰富,古老植物成分和单种属、寡种属较多,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这个区域拥有数十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多个国家地质公园等众多的旅游资源。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武夷山、大金湖、古田会议旧址、永定土楼、将乐玉华洞、连城冠豸山、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和龙崆洞等景点正逐渐成为旅游热点。

1993年,我国国家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意味着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契合国家建设两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旅游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为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同时,应注意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自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后,环保的绿色生态旅游这个新旅游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2009年通过的《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用12年左右的时间,将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并携手海峡东岸,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针对福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福建省也相应制定了构建闽南、闽北、闽中、闽东和闽西五大旅游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计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包括闽北(南平、三明)的山林生态文化旅游区和闽西(龙岩及三明的客家县)的客家文化红色旅游,重点推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山林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提倡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这就意味着福建的“海峡旅游”、“生态旅游”已拉开序幕,预示着闽西闽北旅游的发展远大前景[6]。

3.3 丰富的水资源是绿色经济之源

闽西闽北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境域溪河多,河网密布,多为闽江、韩江、九龙江水系,水流湍急,多峡谷险滩,河流比降大,多水库和大中型电站,包括水口水库、古田水库、池潭(金湖)水库棉花滩水库电站、白沙水库的库区。丰富、洁净的水资源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缺乏和很大程度上遭受破坏的同时,闽西闽北的水资源更加凸显了资源优势,它给农业灌溉、淡水养殖和绿色农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电力资源。

福建省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山区水资源丰富,沿海相对较少,差异明显。但福建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加上长期人为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近年来工矿业快速发展,还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城市的过境河段仍为主要污染河段。

加强水资源的生态保护不仅关系着河沿、库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对闽江流域和韩江、汀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有一定影响。对于全省生态安全、特别是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以及生物多样性资源与遗传基因库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闽西闽北山区多为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和高度敏感区,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必先恢复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而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对防治土壤侵蚀及地质灾害也具有重要意义。

3.4 闽西闽北是海西建设构架中的重要支点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根据海西的规划和构想,海西经济区由闽东南经济集聚区、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边经济协作区3个部分组成。其中内地经济推进区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根据海西的构架提出了这个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山区贯彻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域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闽西闽北地区是海西绿色腹地战略定位的基础。根据生产力布局趋势,闽北新兴发展区域、三明-沙县城市一体化发展带、闽西工业集中区等山区新兴发展区域将成为海西纵深推进的前沿平台。充分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积极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绿色生态的优势,打响海西新品牌,拓展经济腹地的市场空间,加强区域分工协作,积极推进与沿海和浙南、赣南、赣东、粤东等内地经济协作区对接,就能够提升闽西闽北整体经济实力,发挥其在海西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作用,实现海西的整体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省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在海西乃至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中发挥积极作用[7]。

3.5 保护好闽西闽北生态资源符合发展潮流

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CO2,减缓温室效应。林木每生长1m3,平均约吸收1.83吨CO2,因此森林在碳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球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为31.7%,中国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面积约1.58亿hm2。目前全球森林资源锐减,减弱了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成为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词汇。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中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9]。205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这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要将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等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内容。

福建共有森林面积约697.1万hm2,占全国的4%,森林年生长率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闽西闽北山区的生态建设,特别是林业建设,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增加碳汇的重要作用,保护好生态资源符合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生态基础,也为世界低碳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4 结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建设好生态就是造福人类。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闽西闽北山区的生态蕴藏着强大的优势和发展后劲,但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彻底改变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闽政文〔2010〕26号)[Z].福州:福建省人民政府,2010.

[2] 郑达贤.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 林智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福建日报,2009-06-24(8).

[4] 黄 俊.福建生态旅游期待春天 资金不足成为主要瓶颈[N].福建日报,2008-02-01(4).

[5]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06]91号)[Z].福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6.

[6] 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9年7月29日中共福建省八届委员会六次会议审议通过)[Z]. 福建省人民政府,200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相关热词搜索: 山区 闽北 内涵 闽西 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