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从歌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与演唱风格这四个方面来谈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来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唱法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去学习,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演唱技巧。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唱法的异同
一、简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美聲唱法起源于欧洲意大利,符合欧洲人民审美情趣,从圣咏、歌剧、艺术歌曲和地方民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欧洲本土唱法。歌剧的发展使得美声唱法歌唱技巧趋于成熟。
民族唱起源于中国本土,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根据其审美情趣创造和发起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唱法。其发展成熟吸取了中国戏曲,地方民歌的唱法特点。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一)呼吸的异同
中国古代就有“气动而声发”的说法,可见气息是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最重要成分。
1.呼吸的同:在美声中讲究气息要深,运用腹式呼吸——把气吸至肺底部,用横膈膜的力保持住气息,联合腰腹部拉紧或放松调节气息。民族唱法同样讲究气沉丹田,两种唱法都认为气息要深而不僵灵活出气,控制自如,在气的基础上发声。在呼吸的运用上两种唱法具有同一性,都讲究正确的控制和运用气息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才能发挥出更高超的声乐技巧。
2.呼吸的异:两者在呼吸的运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基本是相通的。
(二)共鸣的异同
除了气息以外,共鸣则是第二大重要的,良好的气息支撑,是良好共鸣的基础。
1.共鸣的异:美声唱法讲究混声共鸣,真假声混合运用。美声唱法的共鸣讲求整体性,口腔与共鸣腔形状大、竖、松。美声唱法给人音量更大,更浑厚的感觉得益于其共鸣的状态。而民族唱法的共鸣比较讲究高声区的共鸣,头腔与鼻咽腔的运用较多。民族唱法在共鸣方面总给人一种位置更高的感觉,声音听起来明亮而响亮,甜美,清脆。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民族唱法也开始借鉴美声唱法的共鸣方法,即混声技巧的运用,使得民族唱法在歌唱技巧上发展得更为成熟了。
2.共鸣的同:其实两种唱法的共鸣都是在气息的基础上,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灵活调整共鸣腔,变动共鸣的状态。
(三)咬字吐字的异同
在有了气息与共鸣的基础后,便是咬字吐字了。
1.咬字吐字的异:美声的咬字吐字的特点取决于语言,其发音与意大利元音发音密切相关,意大利元音是单音节词,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取决于汉语,汉语拼音是多音节词。所以在咬字吐字上,中国语言的咬字吐字难于意大利语音。由于意大利元音的关系,美声唱法形成了咬字松且浑厚的特点,而民族唱法的咬字听起来更密更紧凑。
2.咬字吐字的同:虽然在听觉上给人不同的感受,但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同样讲究低喉位,高位置,咬字字正腔圆,也就是咬字吐字必须归到共鸣腔体上,不能走出腔体之外,每个字发声都应该有气息的支持,这才是咬字吐字的关键。
(四)演唱风格的异同
讲完前面的气息、共鸣与咬字吐字后就到了最关键的环节——演唱风格
1.演唱风格的异: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受到欧洲宗教、贵族以及文欧洲艺复兴后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了美声唱法要有纯净高雅,歌颂宏大的特点,这些特征一直影响着新歌剧的改革,美声唱法技巧的成熟。因此美声唱法产生的歌唱风格是饱满、明亮、松弛、圆润,而又具有金属色彩、丰富共鸣的音质。其次是注重声音的连贯灵动,刚柔并济,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则受到中华民族本土地理风貌人情事故的影响,有着浓厚的中国地方民族特色。其唱法的主要特征,来源于中国民歌的风格,受到中国农耕文化的地理历史影响。如大山青年男女的隔山对唱,劳动农忙的号子,以及城里小巷互诉衷肠的小曲小调。民族唱法形成了声音甜美,吐字清晰,讲究气息,音调多位高亢,音色明亮的特点。
2.演唱风格的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这些区别不是完全由人的先天嗓音条件决定的,而是与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基本功有很大关系。只要你的歌唱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就能自由切换演唱风格,而不是固定只能演唱美声歌曲或者民族歌曲——这就是演唱风格最大的相同之处。
在我国有一位擅长演唱多种风格歌曲的歌唱家——吴碧霞,她擅长根据歌曲风格切换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是一位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于一身的优秀歌唱演员。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对演唱风格的把握,而不是歌唱基础的差异,吴碧霞老师通过多年以来系统的声乐训练,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到了唱法了融会贯通。
三、认清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异同对于声乐从业者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认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来认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两者是系在一条绳上的,而这条绳就是歌唱的基本功。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实际上是同大于异,只要你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在科学的方法上训练打磨自己不同的演唱风格,就可以做到唱法地融会贯通。吴碧霞老师地例子就能很好地诠释这个道理。明确了唱法的关系后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声乐,更好地把握声乐技巧与演唱风格,让歌唱往更加科学地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吟久,杨君武.从接受视角看三种唱法的审美价值[J]美与时代(下)2012-01-25
[2]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02)
[3]梁岷冬.试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关系[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相关热词搜索: 唱法 异同 美声 试论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