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但没有到他那样的高度,所以我一下子就开窍了。”然后容中尔甲就开始投入到歌曲的创作当中,到歌曲全部写完,专辑出版,已经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
用流行乐解读格萨尔王
《藏谜-牧人之歌》这张专辑,以一个故事的脉络为序,以一种史诗的格律进展。开篇是一段体现核心思想的《牧人之歌》,如一篇文章的导言,然后历史的帷幕徐徐拉开,先是藏人上神山《祈祷》,求上天赐予神子斩妖除魔,接着神子格萨尔王《降临》,然后《迁徙》、《马背上的少年》、《情歌》、《兄弟》、《出征伤》、《美丽的姑娘》、《阿妈》到最终的《解脱》,格萨尔王率领整个民族,成长,战斗并取得成功,其间经历兄弟之情、爱人之恋、养育之恩,一个英雄的完整成长就这样一一铺陈开来。最后一段《怀想》,更是将这一段史诗的情怀唱得如此博大绵长。
在出版专辑时,容中尔甲特别强调, 整个歌曲的顺序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进行,一点都不能颠倒。“13首歌曲,每首歌都有一个故事,都是根据格萨尔王的历史而来的,他是怎么出生的,他的爱情是怎么回事,包括在最后,他在人世间降服的所有的妖魔,完成了使命,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贯穿了这张专辑,也像史诗一样。”容中尔甲称,自己其实是一种膜拜的心理在完成这张专辑,要知道,格萨尔王史诗对世界来讲,都还是一个不解之谜,“它全是靠民间艺人说唱流传下来的,根本没有文本,一百一十多万诗行,如果靠记忆的话,美国的一个专家研究说,你一行一行的背下来,从头到尾需要60年,而且前提是,你背完了后面的,前面的还不能忘,你才能达到现在艺人的这个水平,所以基本上我是通过学习,对大概的东西有了整体的了解之后,再去根据我的创作思想,理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的脉络,根据这个去创作的。”而在专辑第二首歌的位置,容中尔甲特别安排了一首《青蛙与少年》,就是献给这些将格萨尔王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说唱艺人的。
既然整张专辑是在格萨尔王史诗为根本,而格萨尔王史诗本身又是一个传唱下来的结果,那当容中尔甲再度以音乐的方式解读这部史诗时,在音律上是否又会受到史诗原有内容的限制?“这个就是我当时在创作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史诗里有很多很多唱段,而且很好听,但是它很短,因为史诗主要是以叙事为主,旋律只有两句三句,我见过最长的乐句就是四句。你想我们一首歌下来,起码有十几二十句,才是一首完整的歌,我们创作歌曲,怎么起头,怎么收尾, 而且要表达一个情绪,比如对恋人的思念,对父母的感情,兄弟情怀,想只用两三句能旋律表达就很难,史诗不一样, 更多是用歌词来表达内容,但我们不能长篇地用这些歌词。史诗旋律很短,歌词很长,而我是用通俗歌曲来演绎的,那么,最基本的就是,就要求歌词很短,但旋律相对要拉长,要有完整性。当时遇到很大的问题就在这儿,最后,我除了用了格萨尔王本身的说唱,把它拉长,这是一种方法,算是一种改编,另外,有些情绪,史诗里面的旋律还不足以表达就不得用民间其它的民歌,把跟这个情绪相投的民歌的旋律借用过来。就像蒙古族的《嘎达梅林》一样。如果是按照史诗本身的旋律来写的话,风格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我这十三首歌的风格拉得很开,层次很分明,不仅是故事的,也有旋律的,每首歌的情绪都不一样的,我这次比较满意的是,如果闭上眼听的话,每首歌都有画面感,降临很干将,出征能感觉到厮杀,战马,战火纷飞的场面。”
朱哲琴萨顶顶不是藏族音乐
事实上,如何正确的用流行乐来体现藏族音乐的风貌,早在1995年,容中尔甲就已经开始着手这样的工作了。《藏谜-牧人之歌》可以看作是他最完整的一次尝试。
而我们也注意到,藏族题材,近二十年来,一直都是内地流行音乐行业在积极挖掘并努力嫁接的一个领域,而如此呈现出来的藏族流行乐,被广泛接受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像《青藏高原》、《向往神鹰》、《神奇的九寨》和《天路》这一类歌曲,用通俗歌曲的方法演唱关于西藏的题材,并加入一些藏族歌曲的元素,而另一类,则是朱哲琴和萨项项这种用世界音乐方式呈现的藏族风貌音乐。这些歌曲都在主流音乐市场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只是,对于藏族人自己来讲,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并接受这样的“藏族流行音乐”的?
“这两种都非常好,”容中尔甲说,然后又将目前在藏区流行的音乐类型做了一个详细的解读:“从藏区老百姓的角度来讲,第一个就是民间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民间歌舞,这是一条路,这种一直有很多人都在学,都在传承,在民间相对还是有很多的,像民歌也好,乐器,包括舞蹈,这种传承,这是一种,是我们讲的,最正宗的藏族文化,这个应该是民间的主流。第二个就是包括亚东和我在内的这一批人创作和唱的通俗歌曲,有藏族的风格,有藏族的音乐旋律,又用了现在音乐的编配,就形成了另外一种通俗化的藏族风格歌曲,这是第二种类型。那么萨顶顶她们这种,是内地人感受和解读的西藏音乐,这是另外一种,它不属于藏族音乐,但一定是对藏族音乐的解读,而且这种形式,因为有了民族特点,又有了很时尚很国际化的包装,这个很好,但它一定不是藏族歌曲。他们的音乐很成功,我个人也很喜欢,这些东西是他们对藏族音乐的理解和解读,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拿藏族音乐的标准去衡量她,不能就给她们打一个藏族音乐的标签。”
“藏谜”让西藏立体而真实
在为《藏谜-牧人之歌》采风筹备其间,2006年-2007年间,容中尔甲还与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一起,打造了一台原生态歌舞剧《藏谜》,容中尔甲任制片人,杨丽萍当编导和艺术总监。该剧在保利剧院首演之后,引起巨大的轰动。这是第一台真正展现藏族原生态风貌的歌舞剧,而其间从音乐、舞蹈到演员的服饰,全都是容中尔甲采风而来的结果。而当时想做这样一台剧的动机,竟是出自于容中尔甲对中国舞台上长期以来出现的藏族舞蹈形象的不满:“舞蹈整个的设计、服装、形体,肢体语言,都不对,服装都是纱的,都是仙女,藏族哪有那样的仙女?藏族的服装反倒是很厚重的! 我有那样的不满情绪,但又找不到出口,后来看到了杨老师的云南映象,我就一下子受到了冲击,藏族歌舞就应该这样做,不应该是晚会上那样的!所以我就下定决心,通过借款,凑够了启动资金,就想做成云南歌舞这种风格的,对我一个民族歌手来讲,我除了唱歌,还希望别人了解这个民族,这是我的责任。”
而这个歌舞剧仅仅是容中尔甲还原藏族文化的第一步,接下来,容中尔甲还想以“藏谜”为品牌,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真实的藏族文化展现体系,为做成这个立体的品牌,容中尔甲通过文化融资,筹到了1.5个亿的资金,首先是2008年在九寨沟修建了一个正规的歌舞剧院,为原生态歌舞剧《藏谜》提供了一个长期演出传承的基地,:“这部歌舞乐剧,是‘藏谜’第一部,叫《藏谜原生态歌舞乐》;这个《藏谜-牧人之歌》,是‘藏谜’的第二部,是我个人的演唱专辑;第三部要明年才能完成,正在做,是藏谜收藏馆,给九寨沟的游客展示我们的绘画,比如说唐卡画,你可以收藏也可以购买,还有虫草等藏药,我拿最正规的东西展现给大家,就是要建立一个立体的藏族文化展示体系,然后就是我自己的专业,藏族最传统最正宗的民间乐器的展示,包括藏族的医学,天文历史,宗教等等,很多这样的书籍,可以免费的阅读,可以购买,这个正在做。”
相关热词搜索: 牧人 西藏 之谜 之歌 揭开下一篇:世界两极:从大苏尔到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