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结核性无功能肾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结核性无功能肾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手术。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结核性无功能肾虽然较传统开放性手术的手术时间更长,但是对患者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后腹膜入路;结核性无功能肾
为了明确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结核性无功能肾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0例结核性无功能肾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结核性无功能肾患者3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各15例。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年龄26~58岁,平均(38.5±2.6)岁;其中左侧肾无功能10例,右侧肾无功能5例,肾积水6例,尿路感染4例,肾功能受损5例。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25~60岁,平均(40.4±2.2)岁;其中左侧肾无功能7例,右侧肾无功能8例,肾积水4例,尿路感染7例,肾功能受损4例。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在医生的充分说明下自行选择手术方案,排除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排除其他脏器功能受损的患者;排除存在免疫系统疾病和血液疾病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术前均使用二代头孢或左氧氟沙星,用法用量:2 mg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7 d,或二代头孢静脉滴注,0.5~2g/次,8~12 h1次,确认患者身体情况达标后,准备实施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术,手术方法如下:患者行健侧卧位,实施全身麻醉,以患者患侧腋中线髂前上棘作为手术入路,髂前上棘上两指切开皮肤1.5 cm,示指钝性分离出腰背筋膜,气囊扩张做人工气腹,在腹腔镜可视化引导下在腋前线与腋后线肋弓刺入直径10 mm与5 mm套管针。逐层分离肾筋膜和肾周的脂肪囊,切开脂肪囊,安全显露肾表面,人工分离肾后侧、外侧、下极、肾内侧和余下肾与脂肪囊间隙纤维组织。粘连严重者,可先行肾动脉结扎,而后实施分离,最后行输尿管游离,最大可能游离到输尿管最低端,而后行离子钳电凝闭合,使用血管结扎夹夹闭远端输尿管,实施切断。于肾脏中部和腰大肌间隙朝深处进行分离,直至显露搏动或是束状隆起,其下方即肾动脉。使用超声刀切断肾周围淋巴管。游离肾蒂,近心端使用2个止血夹,远心端使用1个止血夹,于止血夹之间剪断肾动、静脉。将切除肾脏装入无菌肾袋内,拉紧肾袋线,由第1穿刺點将线牵出,纵向切开第1穿刺点至3~4 cm,取出肾脏,实施常规消毒,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使用开放性手术,方法如下:患者行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抬高患者腰桥,在第11肋间或第12肋下切开10~14 cm切口为人路,术野下分离肾周组织,结扎肾动、静脉,切除无功能肾,行常规冲洗消毒,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置管时间,统计两组患者切口Ⅰ期愈合例数。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对本次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分别以x2和t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与置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结核性无功能肾切口小,仅为3~4 cm,而开放性手术达到了10 cm,因此,术后对切口感染的控制更加有利;其次,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术对肾周组织实施了锐性分离,可减轻对肾周组织的损伤,有效避免对泌尿系统造成损伤而引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虽略长于对照组,但其他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也充分说明了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术的优势。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切除结核性无功能肾虽然较传统开放性手术的手术时间更长,但是对患者的创伤小,值得应用。
相关热词搜索: 腹膜 腹腔 切除 效果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