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双汇,,谁的危机?

| 浏览次数:

zoޛ)jiMu^Z报告》报道了双汇集团济源公司收购屠宰喂养“瘦肉精”的“健美猪”事件。而济源双汇,只是双汇集团诸多下属企业之一。

3月16日,双汇集团发表致歉声明。

3月17日,双汇集团再次发表声明,撤销了济源公司相关责任人的职务。虽然各地商场、超市纷纷自主下架双汇产品,但双汇一直没有发出召回声明,也没有启动赔偿机制。

过去,双汇一直在广告中强调“十八道检验,十八道放心”,并自称要“开创中国肉类品牌”。

“瘦肉精”事件触动了被食品安全伤害了无数次的中国消费者的神经。曾经是食品安全示范、行业诚信标杆的双汇都出了问题,也不可信了,那谁还值得相信呢?

三鹿附体?

今日之双汇很容易让人想起昔日之三鹿。

双汇掌门人万隆在接受采访时称,“瘦肉精”事件是上游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济源双汇的猪源是在流通环节流入的,“瘦肉精”并非双汇人所为。几乎人人都记得,当年的三聚氰胺事发后,三鹿也是这样说的。

对此态度进行驳斥,几乎是多此一举,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已经知道了答案,拒绝任何自我辩护。

双汇1984年扭亏为盈,然后走上扩张之路,并树立起细分行业老大的品牌。肉类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所以资产总额的增加不代表品牌管理能力可以同步跟进。如同当年的乳业危机,“瘦肉精”事件肯定会事发,“悬念”仅仅是什么时间而已。

比当时的三鹿幸运一些,双汇反应迅速。主要是,其猪肉制品还未爆出恶性事故。危机出现24小时内,双汇发出第一封公开“致歉声明”,第三天再次声明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但是,消费者没有听到双汇提到产品下架。

从危机公关角度看,双汇内部的“禁止员工接受采访令”本身,反倒成了媒体公开关注的一个角度。不仅如此,接受采访的内部人,所言也不甚统一,甚至副总经理杜俊甫第一时间面对媒体时居然断言“不可能出这样的事情”,即便属于本能反应,毕竟加深了消费者的负面解读。

这令人联想到2005年,光明乳业河南山盟公司出事后,王佳芬也本能地说过“上海没事”,结果引出“早产奶”事件,自惹麻烦。

从目前总体态势看,双汇还不太可能像当年的三鹿一样,从此彻底溃败。但2005年光明乳业的教训尚未被忘却,双汇是否也会由此沦落为第二梯队,是下一步的重要看点。

恶之源

从苏丹红开始,到三聚氰胺,消费者已经很“擅长”学习化学新知识了。现在我们又知道了“瘦肉精”,也就是盐酸克伦特罗。这种白色粉末被打着“能使猪提高生长速度,瘦肉丰满”的招牌,在网络上公开叫卖。

2005年,国家药监局《关于加强盐酸克伦特罗管理的通知》明令,盐酸克伦特罗为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向患者提供,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盐酸克伦特罗。可是,它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普通作坊就可操作。虽然成品药是处方类,但其非成品阶段几乎不存在什么进入的高门槛,这给无良生产者提供了机会。

数次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究责机制、实际操作中的检测不力,以及分散养殖提高了管理成本,这些都使得违法者敢于以低风险换取高收益。

更有公开报道称,许多瘦肉精尿检、生猪检疫等如同走过场。甚至有的“尿检”用人尿冒充,每头猪花2元钱就能买到三大证明,省界检查站也可以被贿赂通过,使得问题猪可以出省屠宰。

遗憾的是,这一次,人们看到的每个环节仍然毫无新意。“没什么新鲜的,他们会怎么做,我都能背书一样背出来。”一位媒体人士表示,“开始是辩解,然后是八股文式的道歉,同时限制采访。当然,一定会有人出现,宣布把看似直接的责任人处理一下,然后,大家一起等下一次重复表演。”

在香港,如果有哪个商家胆敢买假货或者欺骗消费者,结局就是永远出局,并且被罚得倾家荡产,政府甚至会有人引咎辞职。如果有效的问责机制始终不能建立,那么,下一次同类事件的发生,几乎毫无悬念。

恶之果

知情者披露,绵阳双汇由每天屠宰1600头生猪降低为每天300头;漯河双汇总部由每天消化掉6000头猪,降低为800头。“瘦肉精”事件对双汇的影响很大,估计全部直接和间接损失将会超过100亿元,甚至可能接近200亿元。

“瘦肉精让双汇亏了200亿”这一浓缩版新闻在消费者间迅速流传。200亿元是什么概念?2010年,双汇集团的收入突破500亿元。

单说济源双汇,生意几乎归零。但双汇的损失显然不仅是济源双汇一处。在双汇集团全国各地肉制品厂中,济源双汇是规模最小的一家。当这一恶性消息迅速流传,绝大部分消费者不太可能细致地听取双汇的解释,而是简单明了地终止了对双汇食品的购买,这种价值的巨大损失,才是对它最致命的。这样的情形下,双汇哪怕表现出一丁点儿辩解,也会被狠狠地放大,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传播效应。

虽然许多的双汇产品出示了检验合格证明,但消费者并不敢相信。这不只是对双汇的不相信。

3月15日,“双汇发展”股票封死跌停,股价从86.6元跌至77.94元,一日之内,市值蒸发52亿元。观察者认为,双汇的重组进程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变数大增。

不仅仅是双汇的危机。整个河南省养殖业都在经受考验。本来,猪价正在涨,结果,变成了跌势。许多养殖供应户面临现实的亏损。资料显示,正常状态下,河南的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三。

对比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大约一年时间乳业就重新获得了消费者认可,令没有抄底买入伊利股份的投资者后悔不已。可以预见,受到瘦肉精事件干扰的产业链企业,也不必过于悲观。但是,短时期内,这对全行业的打击是伤筋动骨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疑虑,可能会总体上影响食品全行业。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甚至不是第二和第三次了。大家已经不记得是第多少次了。3月28日,北京某菜市场门口一位消费者抱怨说:“现在,双汇这事儿出的,让我连菜市场里的东西都不敢相信了。说句不是玩笑的话,我正打算回山东老家包块地自种自吃呢。”

“瘦肉精”事件另外的重要提示是,到了加大力度提高中国养殖产业集中度的时候了。无论是奶牛还是生猪,散养这种方式,从概率来讲,谁也不敢保证绝对不出问题。同是这些养殖户,如果有资本力量进行有效整合,统一管理,提升其养殖水平,不但可以兑现巨大商机,更是利国利民之事。

或为了利润,或为了公益,至少在商界,这件事可以推动。

相关热词搜索: 谁的 危机 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