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均每年消费冰淇淋22升,中国人均才1升,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在谈到冰淇淋市场时,很多媒体都爱应用上面的数据,并且又不断传达这样的概念:中国冷饮市场大有赚头,于是很多企业纷纷前来淘金,冷饮市场到处是一片火热兴旺的景象。但笔者却为他们捏了把冷汗。
降价,一降就灵吗
任何一种产品从消费对象上都可分高、中、低三个消费层次,冰淇淋也不例外。拼高端,对于很多国内企业来说,有哈根达斯在等着,况且和路雪、雀巢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高端市场的销量毕竟有限。因此,低端和中端市场成为“独木桥”,尤其是低端市场,各企业们不断上演价格战。今年,和路雪、蒙牛、伊利等知名品牌都放言要用低价占市场,雀巢在今年宣布,将以1元到5元不等的价位占据中档和高档市场,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实现对整个消费群的覆盖;伊利则以0.5元到10元的售价跨度较大的系列产品实行对中低档市场的继续攻击。
问题是,价格战的最终获益者是消费者,但从企业的角度看,尤其是中小企业,其产量和销量都远远落后于洋品牌和国内大品牌,如果后者全线降价,前者能熬得住吗?在去年,兰州市40多家冷饮企业整体缩水,破产关门的不少,而外 地品牌却迅速占领兰州市场,仅伊利、蒙牛两个牌子在兰州的销售额就超过5000多万元。
光明乳业的王佳芬曾公开表示,现阶段国内冰淇淋市场的第一轮整合已经结束,从几百个品牌混战到现在不到10个的全国性品牌,现在第二轮的整合正在上演中。而国际品牌继续搞价格战,在第二轮整合中,这些国内大品牌能抵抗多久,如在技术、产品、渠道、资本、品牌上,能耗得起吗?北京三元就和美国中高档品牌八喜结盟,由对方为自己贴牌生产。据了解,冰淇淋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由八喜负责,三元则提供品牌、配方及市场支持,并收取八喜一定的特许加盟费。看来,三元明白在激烈竞争中仅凭自身力量显然无法与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对手抗衡,大品牌得随时保持战时状态,稍有不慎,就会被清理出场,而他们的较量,则是一场全方位的、系统的对抗。此外,价格低的产品,消费者会买账吗?
推新品,语不惊人死不休
从目前冷饮的名字上看,花心筒、X爆破脆、奇趣、随便等,让人感觉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推新品,目的是引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而一个成熟的市场每年产品更新率在70%左右,一个冰淇淋品牌要成功,新品开发占到30% ~ 40%的分量,它不仅有助夺取市场份额,还会由此带动老品种的销售,消费者太容易喜新厌旧了。
作为一个“不断创新”的行业,尽管每一年都会有新品出现,但同时也会在下一个年度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这些“新品”基本都停留在有形产品的层面,在口味创新上,从奶油味、水果味、巧克力味到复合口味等,但很少能够把创新再次深化。随着竞争不断激烈、工艺不断的提高,消费者也日益众口难调,冷饮已经不再是单纯作为消暑降温或者是聊作休闲的食品了,必须为其注入新的元素,提高附加价值才可能取得较大的竞争优势。
拼渠道,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冷饮的销售渠道是比较复杂,它不仅要经过各级经销商、各级批发商,还要经过从杂货店到各类超市甚至专卖店才能进入消费者的口中,而冷饮偏偏又是一个时间要求极高的产品,大品牌从未放松过渠道的运作。销售渠道作为核心资源,已经成为另一个战场。
“和路雪”每年向终端投放6000台冰柜,现在已经累积达60000台,如此高的投入令人咋舌。两年前又尝试专卖店,希望在销售和路雪散装产品的同时兼营咖啡等热饮和休闲食品,最终进入餐饮连锁的队列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实施的冰淇淋专卖策略,目的是实现与消费者直接对话,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好地 面向消费者。
而雀巢今年发出了占领街道的宣言:在街边、在公园、在社区,必须达到雀巢的产品随处可见,不断增强品牌的知名度。雀巢冰淇淋华东区今年计划占领上海最繁华的交通通道,并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产品快速分散到不同的销售点。此前,该公司主要靠自己的网络来运输产品。
洋品牌今年的渠道之变,反映了策略日趋本土化,开始凭借优势向传统渠道积极渗透,相比之下,而国内如蒙牛、伊利也开始渠道之变,进行升级,也几乎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
如伊利,去年采用“一级调控、二级配送、三级终端”的通路整合模式,重新定义客户概念,对渠道进行优化,将一级经销商、二级批发商和最终消费者全都纳入客户范畴,将经销商变成了配送商。这样既可发挥经销商的配送能力和网络影响力,又能遏制经销制存在的局限性。
蒙牛也不示弱,表示今年要加强现代渠道的拓展,去年蒙牛的销售主要来自于传统渠道,在迅速崛起的卖场、超市、便利店等连锁现代通路的销售额仅为1000万。光明则在原有基础上,用光明乳业的所有渠道销售冷饮,以便顺利入驻卖场、超市以及旗下遍布长江三角洲十几个大中城市的可的便利店,并为小量批发者和家庭消费者提供电话送货上门服务。
拼品牌,注意力经济显威力
近几年,冰淇淋行业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向几个主要品牌集中,在上海,市场集中度在85%以上。外资主要为雀巢、和路雪、哈根达斯等,国内主要为伊利、光明、蒙牛等。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说明市场日趋成熟和规范,竞争更加残酷。品牌的作用是首先解决消费者愿不愿意购买该品牌产品,愿不愿意多花钱来购买高价产品的问题。
伊利与迪斯尼共同推出了“吃伊利冰淇淋,游迪斯尼乐园”的抽奖活动;和路雪为了演绎“自由释放激情,炫出真我个性”的理念重金追加了1.5亿的预算;雀巢瞄准16~24岁的消费群推出了全新的品牌象征——“蓝冰精灵”,其形象不仅出现在夏季全国各大电视台黄金档期,而且在车身、户外以及零售点的冰柜都全面出现这个醒目的蓝色精灵。此外,各大巨头都增加了广告的投放,希望通过高空轰炸的广告效应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从而拉动销售的增长。
但国际品牌占着高端不断向中低端挺进,在目前态势下伊利、蒙牛这些国内品牌是否向中高端挺进?如果是,现在的品牌识别能否支撑,是否需要新创品牌来重新定位?由于各品种销售潜力不同使得管理的难度较大(销量预测、产销协调和配送周期、各档次的品种也存在形象上的冲突),都把目光集中在女性市场和大中学生市场,都以美容美体和营养健康为卖点,都打时尚牌,都搞多品牌或者副品牌策略,这以后还管用吗,难道就是烧钱?
烧钱,也要讲方法
国际上的较量早就开始,现在把战火烧到中国。雀巢的冰淇淋业务在过去 10年间通过收购已增长了450%;而联合利华则累计在华投资已达2.5亿美元。
国内品牌也没闲着,也开始资本并购战。伊利不但收购了意大利冰淇淋品牌爱贝,还在广东东莞建成一个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的生产基地,产能可达3万吨。以前,其在南方市场只有上海一个基地,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销售需要,市场时常发生断货现象,东莞基地建成后,其冷饮王国的疆土将初步形成,可在南方与对手叫板。后又在天津兴建冷饮园区,并放言今年的销售目标直指20亿元。至于蒙牛,也兼并了天津福海集团的冬海娇,今年继续其看家法宝“平价”大旗,还宣布投资4亿元扩建12条生产线。北京三元与八喜联盟涉足冰淇淋市场,宣称对冰淇淋的投入将超过乳品部分,预计全国的销售额会达到1.5亿元左右,可谓来 势汹汹。上海老字号冷饮品牌“光明”纳入光明乳业体系后,也要东山再起,扬言5年内夺回国内冰淇淋第一品牌的宝座。据悉,在区域上,除了巩固上海市场外,更把触角伸向了全国,目前已经在上海以外设立了7个办事处。今年4月20日,拥有世界一流生产线10余条、年产量可达4万吨的冰淇淋工厂在上海奉贤正式开业,其总投资过亿元。
据中国冷冻饮品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显示:2002年中国冷冻饮品产量为59.58 万吨,比2001年增长10%以上,2003年冷饮产销量也保持了10%以上增幅。在 2003年上海冰淇淋市场,和路雪、光明、雀巢分别位列前三位,蒙牛和伊利紧随其后。面对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冰淇淋市场,利润下滑已成必然。
冰淇淋作为乳品产业链条中的一环,这些乳品企业进军冰淇淋市场有着资源优势、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就是所谓上下游资源的转移,但毕竟冷饮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市场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必然会导致产品同质化,它会不会重蹈UHT奶的覆辙呢,会不会把液态奶的泡沫带到冷饮市场上呢?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乳业产品链中,曾有人按照毛利率由高至低的排序依次是:奶酪、酸奶、纯鲜奶、UHT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冰淇淋的毛利率虽然比不上奶酪和酸奶,但应该要高于UHT奶不少,而近年来这一市场的年增长率均为10%左右。去年冰淇淋销售额已达到230亿元左右,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尤其是中低档市场。但是,冷饮消费还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地域性、概念性,这么多企业进入冰淇淋行业,不能不说是有风险。此外,在概念先行的大趋势下,如何进行包装技术变革、产品研发创新也是不能忽视的难题。每一“新概念”冷品自诞生之日起最多只能热销一年,当产品进入衰弱阶段时,原本花巨资建设的包装生产线结果会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愿是杞人忧天!
It"s the season for ice creams again. And this summer you can expect many new flavors from ice cream companies as a brand war heats up among leading foreign and domestic manufacturers in China. Aiming at this fast-increasing industry, many other enterprises get into market to contest 襝ake? It is hard to tell whose share will grow and whose will shrink this summer, for the war in price, sales channels, types and investment are fierce. The key to success is good brand reputation instead of low prices.
相关热词搜索: 刺刀 冷饮 争霸上一篇:双汇,,谁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