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探析

| 浏览次数:

【摘要】城市的发展带来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环保问题,城市绿道因具有多种功能被越来越多城市重视,本文以营口开发区绿道规划设计为例,在绿道设计层面进行相关分析探究。

关键词 城市病 完善城市慢性系统 城市绿道组成要素 规划设计探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因交通机动化比率过高、过快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越来越多,北京由首都变为首堵;不断出现PM2.5爆表、雾霾现象等等。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态的人居环境和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有了新的思考。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绿色出行”,“慢行城市”的呼声。按交通出行方式被纳入城市慢行系统范畴的“绿道”因其出行方式绿色、健康、生态、低碳环保等特点被日益重视,同时因具有生态、环境、游憩、经济功能[1]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建设的选择。2010年,广东在珠江三角洲建成了2372km的绿道,这些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促进了中国绿道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总体而言,我国绿道规划和建设刚刚起步,缺乏全国性的规划规范标准和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特色的理论研究,本文仅就营口开发区都市型绿道规划实践对绿道规划技术层面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探析绿道组成要素及设计要点。

一、绿道定义

在景观设计中,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英译“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但是,“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1]

在我国,“绿道”具有景观设计学的概念指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2]

二、绿道的分类

广州市在《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规划上将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三、规划背景与项目概况

营口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西临渤海湾,行政区划面积268k㎡。由于交通发达,区位、气候优势明显,加之城市内有山、海、林、泉四大自然资源及自身“四化”工程建设力度较大,整体环境资源较好,每年吸引大量的外来旅游人口。为此,营口开发区政府将绿道规划建设确立为2012年惠民十件实事之一,其目的不仅是完善市民的出行交通方式,也体现一种健康绿色生活理念。项目在《营口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考虑了全区绿道发展框架,一期月亮湖—山海广场试验段基地位于城市西南部,北起日月大道;经辽东湾大街南接山海大道;西至滨海带与月亮湖公园;全长7470M,全段宽度为9M-60M不等,总面积18.33万㎡,按上述分类属都市型滨海绿道。

四、规划目标与总体构思

规划以“绿色交通”理论为导向,坚持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六大原则。同时发挥绿道系统的生态、环境、游憩、经济功能,打造一个满足绿色健康的慢行交通网,一个宜人生态、人文艺术、配套齐全、系统便利的都市型绿道网。

总体构思:分阶段利用点、线、网的布局形式,从营口开发区区域着手,利用该绿道网络融入现代生态、绿化、园林的思想,把大片的城区重要的结构性绿地的空间规划串联起来,让绿化廊道网络、水系网络、游憩旅游网络与城区交通网络及多类工程管线等市政工程网络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配套齐全,系统完善的绿道网络。一期试验段不仅将月亮湖公园、体育公园、山海广场景观区进行串联整合,同时也将开发区最优美的自然海岸带通过绿道系统对外进行了展示。实验段未来将与城市其它绿道段衔接,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

五、绿道的组成要素

按《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六、绿廊系统设计研究

1.基地内现状生态景观因素分析

该基地在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中属西部海滨旅游带规划范围,内有月亮湖公园、体育公园、山海大道与海滨浴场等丰富景点景观,是集河、湖、海、林资源要素与景观要素较多的区域,也是开发区外来旅游观光代表区域之一。同时该基地东临开发区辽东湾大街(营口市域滨海大道),南至山海大道(开发区东西向对外交通景观干道),北接日月大道(新城区行政商贸主干道),整体对外宣传性、游览性、交通便捷性均较好。其中东侧月亮湖公园、体育公园临城市西面景观植物已成规模,植物以乔木为主,配以亚乔木、灌木、草坪等植被。基地内有红海河、二道河贯穿,于入海口处汇集成月亮湖。山海大道段现状为城市景观路,西侧是观海景观路,整体景观因素良好。

2.主题风格划分

经基地现状生态景观因素分析,将该绿道试验段划分为公园休闲区、城市体验区、广场观光区、滨海体验区、滨水休闲区五大区域,避免主题功能单一,从环境因素抓特色,建造富予变化的宜人的绿道体验段。

3.景观植物的选择

本次植物设计是在充分了解了鲅鱼圈植物种类的生长和景观表现情况的基础上,在仔细调查研究了现状植被的景观与生态效果的前提下,对植物进行最科学合理的梳理与补植,设计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3.1生态性原则:尽量选择营口地区表现良好,生长迅速,无病虫害的优势树种作为骨架,尽可能参考成熟稳定的植物群落进行乔、灌、草合理配比营造生态效益突出的植物群落景观。

3.2.经济性原则:最大限度的保留已有的植物资源,针对特殊要求,20cm胸径以上乔木一概给予现状保留,12cm胸径以上乔木一概不得砍伐,可适当移动位置。补植苗木时,选用健康熟货,优先选用方便采购且在营口地区表现良好苗木。

3.3.美观性原则:补植的林荫乔木,以高大挺拔景观效果好的大乔木为主,补植小乔木与灌木时,注意植物的个体与群体美,充分体现植物季相景观特点,同时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绿道的游赏乐趣。

4.生态保护

在充分的基地现状生态分析后,制定选择合理的路径,最大可能避免对现状河流、水域、土壤、植物等生态的破坏,同时加大日常维护管理与宣传力度,意在打造绿色健康的交通廊道。

七、人工系统设计研究

1.“道”的分析

1.1路径的选择

通过基地用地交通分析,为保证绿道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将路径均安排在临公园一侧,避免城市干道的交叉,同时充分借用现状公园等景点的植物绿化,形成林中路,意在创造宜人的慢行空间,避免城市干道机动车尾气对绿道出行者造成干扰, 慢行道沿线应尽可能做到有景可观,步移景异,避免单调平淡。并根据人的行为距离与景观观赏点的需要设置不同的休闲观景平台与配套驿站及家具,同时通过不同主题功能分区,设置如休闲观光道、快骑竞技道等路段满足建身、休闲、观光的需要。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过路径的设置能将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进行串联,形成系统的生态与景观廊道,合理的路径能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较经济的打造宜人的、安全的空间环境,反之实易破坏现状的交通联系、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

1.2材质的选择

设计道路材质、用色等方面均要求具有经济性、实用性与大自然高度融合性,一部分路径借用现状形成的城市步行道,另一部分硬化路面均采用生态环保的透水彩色混凝土材质或自然的较柔性的现状土质和木质铺装。

1.3断面的选择

可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将慢行道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慢行道的综合体);按照地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陆上慢行道和水上慢行道。

自行车道基本路面宽度控制在3m左右,人行道基本路面宽度控制在1.5m左右同时不同功能区采用单条或多条不同的断面形式。如滨海区域靠近沙河处借用现状木栈路进行划线标识,宽度控制在1.5m以内,堤岸上借用花岗岩石质,机动小径划线宽度控制在3m以内。同时路径选择时控制纵坡不超5%,创造舒适的通道。

2.驿站

按服务半径2-3公里设置服务驿站,每个驿站平均建筑面积100㎡左右,内设办公管理、卫生间、超市、休息等功能,同时配备相关规模的停车场与室外写景。驿站除提供自行车租凭管理外,还提供行李寄存、电话亭、旅游咨询、医疗及餐饮等服务。驿站建筑风格根据不同功能区风格多样,其表层材质主要要求以木质、石材等天然材料,风格均要求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融合,目的是在更多配套服务功能上,追求整体景观的融合,同时每个驿站都做好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的基础配套功能,满足环保的使用要求。

3.标识系统

完善的标识系统是绿道系统重要一环,规划充分考虑设置告示牌、标距柱、景点指示牌均标出游人所处位置网络坐标,同时将与周边道路联通信息,公交转乘信息进行标注。标识系统采用统一设计,包括立体标识,地面标识与休闲道标识,能直观形象告知相关位置,绿道沿途还结合科普教育设置说明标识牌,突出绿道的综合宣传导示作用。

4.环境小品、雕塑及绿道家具

为体现绿道不同功能主题,经过筛选,此段最终确定以“海洋文化”、“生物文化”、“绿道历史传承”等方面为相关主题,小品、雕塑及家具,充分体现主题性、趣味性及人文文化,同时按人的行为距离设置完善的绿道家具体现了以人为本。

5.照明系统

根据绿道区表现主题,确定液晶照明主色彩,灯光设置及灯具选择,在滨水景观照明带以黄色引导的照明,在慢行道或线性景观照明带以白色引导的照明为主,突出指示牌照明。同时注重主要景观活动区及雕塑、小品的特色照明。意在以有形的物质要素,烘托构造成无形的宜人心理环境。

6.卫生环保设施

绿道规划配备完善的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园体底部物支架,污水收集处理,公共厕所等各种设施,与绿道家具统筹考虑设置做好环保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八、绿道规划需重视的其它方面

1.系统性

营口开发区月亮湖——山海广场段绿道仅是开发区绿道建设的一期工程,要实现规划目标与总体构思,在今后全区还要继续完善该绿道工程,形成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网络化的绿道体系,这样才能在物质环境中构建一个可供选择的出行交通网络,保证交通出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2.综合效应

绿道的建设不单纯是构建一个慢行交通网络或提供一个休闲空间环境,它能利用慢行道的网络构建成连接城市的绿地空间,形成绿地网络系统。无论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环保、科普教育、旅游宣传、及人文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保护与宣传效应,所以规划者在规划绿道时要充分分析绿道的综合效应,不能把绿道单纯定义为自行车或人行步道。

3.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

现阶段绿道还没有完善的技术指标体系,在城乡规划体系中也未明确相关法规保障。对绿道的建设、管理、检核的责任与义务方未明确,需要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加入管理技术保障指导。

总结

开发区选择此基地作为绿道试验段有连接城市慢性系统,打造绿色交通,串联线形绿地,打造开敞空间的多重意义。其形成绿色网络对改善绿色空间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升开发区新区活力,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也具有重要意义。现今不少城市建设都比较重视快速交通的发展,比如高铁、城际轨道、小汽车等,城市快行系统交通发达,相比之下,而作为慢行系统重要部分---绿道建设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绿道、慢行系统相对发展完善,如美国“国家小径”有85000公里,骑单车可以走遍全美国。城市绿道不仅是环保的交通模式,也是一个城市慢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慢行系统是否发达,布局是否合理,规划是否完善,直接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一个没有慢行系统、只重视“速度”的城市,居民会缺乏幸福感和归属感。慢行系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生活品质的体现、城市宜居的反映。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目前绿道建设在我国尚属初始阶段,还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宋延鹏 广东省基于功能需求的绿道选线之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园林》2012,06 21-24

[2]刘滨谊、余畅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园林》 2001,06

[3]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6, 09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规划设计 都市 型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