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岩坑村村庄规划为例,探讨了其规划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规划设计;岩坑村村庄
一、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理解
勾画美丽、幸福起步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家园。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要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构建立体规划体系;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公共资源配套,探索管理制度,从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打造为“五好”,生产好、生活好、乡风好、村容好、管理好;“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美丽乡村。让生活在这的纯朴劳动人民,展示美丽,收获幸福!
二、 岩坑村村庄原有基础
位于台州临海市河头镇的西北部,依山傍水,腹地广阔,是四面环山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山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建有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如今,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全村人口769人,276户,耕地面积339亩,山林面积5819亩,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6901元。
SWOT分析
优势:
1. 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良好去处。
2. 农业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有利于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长,利于培育新型农产品种类,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3.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浙江省抗日战争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留下的历史资料和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
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2. 没有工业基础,对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一个阻碍,使得经济比较薄弱。
机遇:
1. 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2. 临海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岩坑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村庄优势农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休闲需求旺盛,为岩坑村发展户外休闲运动提供机遇。
挑战:
1. 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必定能打响岩坑村的旅游品牌,吸引周边的消费者体验别样的休闲活动。
2. 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高端的质量赢取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综合来看,岩坑村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地理条件,具备开发休闲旅游体验地的自然环境,更具备革命历史的文化资源,只要抓住国家、临海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取长补短,不仅能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还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三、 岩坑村村庄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岩坑村、大山自然村、仙人村周边区域。
规划定位:传承文化,开创美丽乡村新生活。
挖掘历史文脉,深耕红色文化 ;开拓发展空间 ,提高乡村经济。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以岩坑的变迁为切入点,从特殊地质结构,到始丰溪水陆交通---104国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的变化,对岩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其相对应的独特气质:“赤峰溪大岩板地貌特质构造”、“古驿道”、“红色台委根据地”、“美丽乡村” 。
规划布局:调整现有两个居住片区,将自然村调整为户外探险驿站区和历史游览区;两大农业种植区调整种植农产品种,形成农业观光区;同时建设旅游服务区。
规划建设步骤:
一期建设:赤峰溪南面建筑、环境整治
二期建设:形象展示、红色故事区、赤峰溪北面建筑环境整治、观光农业和产业农业
三期建设:户外探险驿站区(原大山自然村)
此次的重点为岩坑村的规划设计,打造为具有红色文化烙印的生态自然村落。体现在改善生态人居,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三方面。
1、 改善生态人居
◆恢复突出“红色文化建筑”:根据岩坑村各年代建筑较为齐全的特点,打造能够表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叙事建筑”,把建筑作为能够回望历史,体现发展,展望未来的载体。重点是对红色建筑单体的恢复,加深文化烙印。在恢复的红色建筑中融入为村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特产街、农家驿站、农家乐。
◆修缮整治“岁月建筑”:在保持浙东山地民居自然亲和的总体基调基础上,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分类梳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以竹、木、石、泥的天然材料衬托地方特色。
◆统一美化“现代民居”:保留现代农居混杂的色彩的基础,结合整治要求,丰富多元的底层细部 ,提升生活品质。
2、 提升生态环境
◆深耕红色文化、追求自然、古村落原生态意境。营造有岁月感、历史感、浑厚感的聚居村落。形成一溪、一街、一巷、三园的景观结构。
一溪: 岩板溪床的整治;溪上的六桥;沿溪两侧绿化提升
一街: 老街建筑立面修缮整治;三线入地;地景,地面铺装形式(石板+卵石)
一巷: 建筑立面的修葺修复;路面恢复原地区特征肌理
三园: 杏苑、兰苑、松竹苑为村落中公共交流活动空间
◆勾连“溪中大岩板”,整治赤峰溪,清理溪流杂物还原其大岩板的本色,使临海地质构造及其变迁的呈现,见证独特的地壳运动。打造地质构造方面的第二教学课堂。并对驳岸进行分类,自然式石砌岸、特色驳岸、自然式土岸、堰坝。
3、 发展生态经济
◆做深做足“红色旅游”:岩坑村是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所在地。通过岩坑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成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的的深耕而展开的红色旅游来带动经济并不富裕的岩坑村发展。
◆开拓特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溪流两边的特色生态观光农业,诸如连片的高山杜鹃、向日葵、油菜花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吸引观光、婚纱摄影等。同时,辅之以有特点的农家乐+视觉宴。
四、 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1. 村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中心,按照规划引导,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和扶持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投资1000多万元,历经半年多的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庄变美了。
在外立面改造中,做到新老建筑风格的协调和统一,使整个岩坑村置身于安静、清雅、祥和的大环境中,这样既保留了岩坑村作为一个小山村本身拥有的特点,也让它同周边的村庄区别开来,更增添一份独特和美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也整治了一大批的危房旧房,让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延伸。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楼,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 产业初步发展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发展杨梅、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对群众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筹备旅游业的开发工作,预备开出3至5家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农家乐示范点,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3. 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
在特色文化发展方面,对本村特有的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记忆进行挖掘,开展各类活动宣传和弘扬岩坑的红色文化,并对村内的古树、古桥、古祠堂等加以保护利用,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为“红色旅游品牌”,打下前期基础。
岩坑村虽然在创建精品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步子才刚刚迈开,今后发展建设任务更重,村两委下定决心,要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集思广益,努力工作,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生活质量一天更比一天好!
五、 岩坑村是在临海美丽乡村总规下的一个案例
推进岩坑村“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不仅需要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要挖掘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实现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三大主体功能,让乡村更加美丽,更加富裕!为编织临海“村安、业兴、景美、人和”美丽乡村的锦绣画卷添上浓重一笔。
相关热词搜索: 规划设计 乡村 美丽 建设中上一篇:论中国山水画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