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述了全州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了耕地土壤存在的问题来源,提出了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耕地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全州县行政区域面积4021km2,有耕地面积4.63万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项目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农民住房建设等或多或少占用了一些耕地,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1hm2。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单位耕地生产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一、全州县耕地地力现状
1.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全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中,虽然全州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清洁田园”活动,但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农用物资(农药、化肥、农膜等)的有害残留等污染物,对耕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耕地虽对污染物有一定的消纳作用,而且在吸收SO2、滞尘、供氧等生态服务上有一定的功能。良好的耕地质量,可以有效吸纳和分解外界释放的有害物质,维护和保持环境卫生;如果外界释放的有害成分超过土壤的容纳和分解能力时,则耕地不但不会缓慢地释放有毒物质,而且对环境产生长期污染,而且很难治理。
2.耕地有机质含量较低。根据全州县土肥站连续20多年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实施绿肥沃土工程的土壤同比10年前提高了3.2g/kg,未实施绿肥沃土工程的土壤同比10年前下降了1.18g/kg。总的来说,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仍处于中、低水平,平均含量仅24.46g/kg。其中,耕层有机质含量在20g/kg以上的耕地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33.5%,有机质含量在15~20g/kg之间的占46.9%,在15g/kg以下的占19.6%;特别是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g/kg以上的高肥力田块仅占15.3%,低肥力田块比重高。
3.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全州县农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水稻,在长期的化肥使用过程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造成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不快,某些不良性状改善缓慢。根据全州县土肥站对土壤有机质消长连续七年的定位监测,结果指出无机肥连施,特别是偏施,只能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和耗竭,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游离态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重组有机质。胡敏酸比试前土壤减少12.23%~29.69%,富里酸增加4.88%~16.02%,胡/富比由0.73降为0.49~0.51,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pH值略有下降,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劣。
4.土壤的养分平衡受到破坏。水稻田在长期施用化肥情况下,土壤有效态的微量元素呈下降趋势。在仅施氮肥和氮、钾的情况下,土壤磷损失加剧,比不施肥亏损量增加了15~17%,而且土壤的无机磷总量比例明显上升。同时,对不施肥以及没有配有机肥的施肥处理,有效Fe的含量都有下降,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长期施用钾肥,土壤中Ca2+会逐渐减少,使土壤板结。单一施用化肥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只能维持很低的水平,胡敏酸“老化”速度快,分子缩合增加,能态及活性降低,对土壤养分有效性转化带来不利影响。
5.肥料养分流失污染环境。根据全州县土肥站近5年的监测数据,全县的化肥利用率普遍不高,氮肥利用率约25~35%,磷肥利用率约15~25%,钾肥的利用率约40~50%,平均利用率35%。化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被土壤吸附固定,其它部分进入环境。施入农田中的氮主要以淋溶、径流和气态途径流失。在水稻田中,氮素的利用率仅为25~30%,被土壤吸附60~70%,有5~10%挥发到大气中。近年来,农民施用化肥量平均每公顷1200kg,比十年前增加了近1.2倍,因肥料结构和施肥方法不当造成化肥大量流失,污染土壤环境。
二、成因分析
1.理论认识存在偏差。随着化肥的广泛使用,化肥作用被推到了“至高无尚”的地位,生产者过度依赖和滥用化肥造的恶果,正是对植物营养理论理解存在偏差引起的。有机肥对改善土壤基础团粒结构和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施肥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另外,在耕地质量评价和建设上强调过多的是有机质含量和肥力,而严重忽视了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结合因素的整体考量与建设,使提升耕地地力偏离了方向。
2.耕作悠久地力下降。全州县人多地少,有的质量较低甚至不宜农用的土地都被一直用于耕种,并且由于耕种历史久远,尚未重视培肥,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在长期利用过程中,虽然一些耕作户培育或是维持了部分耕地的土壤肥力,但仍有许多的耕地地力因产投不平衡而衰竭,地力下降。
3.耕地质量管理滞后。对于耕地保护有《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对于耕地质量的保护、建设与管理却尚无有效的法律法规。并且,长期以来,由于耕地质量培育耗时长、投入大、见效慢,仅靠农业土肥部门,很难得到大的投入支持,而且耕地质量培育工作牵涉的部门多,工作协调性难,造成社会包括不少政府部门及农民重耕地数量、轻耕地质量的现象较普遍。
4.肥料施用不合理。氮肥化肥用量超量,全州县土肥站2009~2014年定位监测点施肥情况的结果显示,每公顷每年肥料氮肥量投入平均为623kg,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则由2001年的637.7kg增加到2014年1200kg,出现化肥用量水平高、利用率低,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投入量却在迅速增加的不合理现象。由于肥料投入多以氮肥为主,导致氮、磷、钾肥力失衡,加大农田面源污染风险。
5.土壤障碍因子增多。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种植作物以及耕作方式不断改变,尤其不少生产者过度追求经济目标,搞短期效益,造成土壤投入不科学、耕作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壤健康状况下降,很多田块出现土壤板结,土壤耕层变薄,适耕性下降,土壤微生态遭到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缓冲能力、分解有害物质能力等抗逆能力下降,如不加紧修复和治理,恶化到一定程度,这些土地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耕种价值。
三、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
1.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更新肥料施用观念,把以化肥施用为主向少用、巧用化肥、重视有机肥施用转变,特别是要注重走循环农业之路。加强耕地与环境质量的科普宣传,形成耕地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的共识,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任务提升为影响全局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和执行。其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建设、利用、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土壤环境健康,才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才能持续发展。
2.创新管理制度,破除提升障碍。(1)制定目标,保障实施。提升耕地质量应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体包括“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消减或控制土壤障碍因子”,“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实现以上目标,必须依靠政府部门运作,实施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2)明确责任保护耕地。借鉴农业生产发达地区耕地质量保持与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调研,积极协调,尽快完成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指定生产者作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主体地位,明确各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中的地位与角色,建立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把耕地质量保护纳入法制、规范化管理。(3)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推广体系。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的实施,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队伍不断壮大,但是乡镇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仍较少,无法面对每个乡镇数万个农户。因此针对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推广难,技术贡献率低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推广体系。一是强化栽培、土肥、植保等技术服务体系的整合与融合;二是建立行政、科研、教学、推广与企业多元化体系与联动机制;三是实施全民激励政策,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农业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创新生产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节能增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土、肥、水、药管理的低碳农业技术,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1)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实现化肥减量投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改善农产品品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节能减排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全州县土肥站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增产情况,玉米每667m2增产34.66kg、节省化肥2.3kg;蔬菜平均每667m2增产88.39kg、节省化肥6.22kg;柑橘每667m2增产88.9kg、节省化肥8.66kg。2009年~2014年,全县6.5万hm2,农作物增产超过4万t,农民节约成本0.23亿元,化肥投入减少0.66万t。(2)积极推广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约资源与节能增效。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又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有效地减少化肥投入,达到节肥、节水、保产、增产及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近年来,全州县大力推广的循环农业,利用大棚种植,地膜覆盖等,都能起到节水的目的。(3)重视发展绿肥种植技术,实现农田覆盖沃土增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州县曾长期保持绿肥种植的习惯,但此后农民的积极性逐年下降。绿肥是清洁的有机肥源,不存在化肥和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等残留物问题,其可以活化和富集深层土壤养分到表层,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节能减排;另外,绿肥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大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阻止农田衰败和退化。
4.认真实施“清洁田园”工程,抓好防污治污安全循环利用技术。一是切断污染源,确保清洁耕地不污染、潜在污染耕地不恶化、已污染耕地不扩大;对已污染耕地,实施污染耕地修复技术,通过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非食用农产品种植;对清洁耕地特别是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要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种植户保护耕地环境和种植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二是探索有机废弃物安全循环利用模式,以“清洁田园”工程为契机,通过对畜禽粪便、沼渣沼液、农田废弃物等进行科学的生物、化学、物理处理,达到有效降低对耕地、环境的污染,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三是建立耕地环境变化趋势跟踪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使保护耕地环境和种植安全农产品走上正规化、法制化道路。
参考文献:
[1]蒋振岳。全州土壤[M]全州县印刷厂1986.
[2]全州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全州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R]2001.
相关热词搜索: 地力 耕地 持续发展 提升 质量上一篇:一周解读
下一篇:送戏下乡惠民服务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