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蚕桑丝织技艺:锦绣中华,衣被天下

| 浏览次数:

蚕桑丝织是汉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不仅在华夏土地粲然生花,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于是,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女子,都在诗歌里纺织。”

iM4饨ky主持。直到今天,世代沿袭的蚕桑习俗,还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流传。

杭嘉湖一带,养蚕的女子叫“蚕娘”,蚕叫“宝宝”,人们戴蚕花,唱蚕花歌,演蚕花戏;过年了,要扫蚕花地,点蚕花灯、蚕花火,年初一早上要专门晚起一些,叫“焐蚕花”;洞房花烛,要点蚕花蜡烛,嫁妆中少不了蚕火、发篓这两样工具;寿终正寝,手里要握一颗茧子,脸上要盖几重丝绵——人与蚕,生死相依。

清明将近,各地的蚕花庙会率先热闹起来。南浔的含山是蚕花圣地,蚕妇簪着蚕花,到蚕神庙进香,背着红布“蚕种包”,包着自家蚕种,上山绕行,沾染蚕神喜气,青年男女熙熙攘攘,挤挤挨挨,讨个“轧(挤)发轧发,越轧越发”的彩头,是谓“轧蚕花”;德清的蚕花庙会,少女扮成的蚕花娘娘在花轿上巡游,漫撒蚕花,美不胜收;桐乡的“蚕花水会”,拜香船、打拳船、台阁船、龙灯船、高杆船齐聚河面,表演各色绝技,献艺蚕神马鸣王菩萨,祈求“蚕花廿四分”。春日的狂欢,拉开“蚕月”不眠不休的辛劳序曲,“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一幕即将上演。

绫罗锦缎

100年前的好日子,大约就是吃不尽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而绫、罗、绸、缎作为几十种丝织品的总称,并不可同日而语。绫的时代,属于唐朝。颜真卿年轻时,到尼姑庵占卜,问自己能否当上五品官,老尼指着桌上一匹紫色绸缎说,你将来的官服,便是这个颜色!后来果然官至一品。绫是唐代官服的指定面料,从花色上分出品级:三品以上,其色紫;四品、五品,其色朱;六品、七品色绿,八品、九品色青。平民百姓就不能用绫了,最多只能用绸。罗,质地轻薄,《红楼梦》里贾母随口说个纱窗,就是罗的科普:“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如果说,绫是唐诗的端庄秀美,罗是宋词的清逸妩媚,绸是平民的打油诗,那么锦缎就是汉赋的铺排扬厉。当年,诸葛亮治蜀,北征的军费,靠的就是蜀锦——“决敌之资,唯养锦耳”。到了明清,云锦成为集大成者。这种皇室专用面料,无所不用其极,光那龙袍上用的金线,就奢侈得吓人:金块锤打成轻如鸿毛的金箔,再粘在纸上压紧抛光裁成条,剥出金线,和蚕丝相互缠绕,捻搓成金丝线;那深不可测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更有“逐花异色”的机巧,织出富丽典雅的纹样,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颜色,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是谓“寸锦寸金”。看到这里,大约就懂了,为什么繁华至极要说 “繁花似锦”,家国千里要称 “锦绣河山”。

丝绸之路

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恺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袍来到剧场,丝绸的光泽映衬出他神祇般的高贵,全场欢呼雷动。这是罗马人初见东方的奢华绮丽,从此丝绸成为贵族竞相追逐的奢侈品。恺撒的长袍来自汉朝的长安。绵延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发轫于此。

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贯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逐渐清晰,西端是希腊和罗马,东端是华夏文明的汉朝,丝路的开通连接了世界文明的两极。漫漫黄沙中,以宗教为代表的思想和以丝绸为代表的财富,沿着丝路流动起来。法显、玄奘、义净们沿着丝路巡礼求法,商人、士兵、使团、工匠带着云彩般绚烂的丝绸、美玉般温润的瓷器,以及造纸、印刷、冶铁这些神奇的技术,一路西行。沿途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陆续来到中土,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主角;唢呐、琵琶、箜篌渐渐加入了中原喜怒哀乐的鸣奏,为中式乐器代言。

世间没有任何事物能如丝绸之路这般承载了人类文明数千年的苦难与辉煌。在丝路中辗转的绫罗锦缎,青春般绚目,时光般深邃,爱情般浓烈,历史般辽阔。直至今天,丝绸依然是有着中国气派的生活美学,缥缈如烟又灿若云霞,柔情似水又雍容华贵,在世界的不同国度,吟唱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默契,对开放包容的向往。

相关热词搜索: 蚕桑 中华 技艺 锦绣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