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间退回到三百年前的清初。当时,陕西蒲城一进士上京参加殿试。大学士鄂尔泰满含关切地向这位进士打问:“丰川安好?”进士一头雾水,茫然不知应对。鄂尔泰先是惊诧,继而哂笑:“天下莫不知丰川,子为其同乡人,(何)顾不知也?”进士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位鄂尔泰非同凡人,乃是雍正、乾隆朝的红人,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太保。雍正时任云贵总督,监管广西,与田文镜、李卫并称“模范总督”。乾隆初年,为辅政大臣。鄂尔泰还受命编纂《八旗通志》《国朝宫史》,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能让鄂尔泰如此关心的丰川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
丰川先生即是清代理学名儒王心敬。
王心敬,字尔辑,自号丰川,陕西户县人,生于顺治十三(公元1656)年,病逝于乾隆三(公元1738)年,主要活动于康熙、雍正年间。王心敬颇为人称道的是曾两次“奉旨特征”,皆托病不就:一次在康熙五十三(公元1714)年,另一次在雍正元(公元1723)年。
为何不应征召?王心敬在雍正元年二月二十七日《拟谢恩陈言疏》中有表述:“本县官吏捧部檄到臣内,称都察院左都御史臣朱轼荐臣心敬纂修明史——奉圣旨,王心敬着取入明史馆,一同纂修,钦此钦遵。……闻命之下,感激无地,然亦惶恐难胜。……独奈臣天性鲁钝,兼之伶仃孤苦之备尝。是以四十年淬励志业会莫克就,而早已未老先衰。迨五十六岁,臣母一旦见背,随不觉左耳重听;及五十八岁,又得受风胸寒之症。故甲午春,湖督臣额伦特荐臣山林隐逸。仰荷圣祖仁皇帝下旨征取臣时,即沥情以病固辞。……一耳重听,面对天颜之为难耳。矧今又十年矣,年日增而两耳俱聋,畏风亦且益甚。会敢应纂修重任,贻羞国章耶。”(《丰川续集·卷十二》)。
以老病托词,似乎最合情理。这在王心敬,不是不与清政权合作,标榜所谓的民族气节,而是另有想法。在《答三原李重五先生》中,他有这样的表白:“台谕应召之说,某少不自量,亦思稍自建树。逮绵历世故,即觉性刚才疏,与世不宜。加以癡肠大热,不知自惜,铅刀微割亦必试之者,实知其能,实尽其用,然后薄效可收。宇宙悠悠,古今得几鲍叔,又岂易言鱼水之契哉!兼亡母知子,独深虑子殊切,三十年中时时以潜修明道为训,不入不肖子入世取寡。故某年三十即谢掌故之业,匿影讲习千圣之宗傳,一割小利近功私见。盖区区愚心妄异于学术,大致或能略探原委,不至盲昧终身,即足答天地君亲生成教育之恩而无憾于心矣。故日来邑侯使使持书恳劝以应召为言,某坚辞之。”(《丰川续集·卷十五》)。很显然,潜修明道,讲习千圣之宗傳才是王心敬的人生追求,更明了的说法是:“成纯粹中正之德,建俊伟光明之业。”
事实上,王心敬在当时名播华夏。据《户县志》记载:宰相朱轼在陕督学时,曾多次到户县请教;亲王至陕,殷勤顾问;凡一品大员来陕,鄂尔泰一定要他们代问丰川安。一时黔、粤、吴、楚等地的巡抚都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王心敬)为本省书院总教习。他曾应湖北巡抚陈跣之邀,讲学于江汉书院。
二
王心敬绝非浪得虚名。他终其一生执着钻研以儒学为根本,兼及道、释精髓的理学,是理学的重要流派“关学”的实践者和传承者。
关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中期的张载(1020——1077),因其侨居于陕西凤翔眉县横渠镇,眉县又地处关中西部,故张载所创立的理学被学界称为关学。在宋代,理学形成四大流派,即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朱熹),其中洛闽(闽学与洛学有师承关系)之学对后世影响最持久,而张载被认为是理学的重要奠基者。
理学是在拯救儒学的过程中诞生的。从东汉平帝元年佛教东传,魏晋以降,直至北宋,诸多高僧大德致力于佛老之学接中华之地气,逐渐使其服了中华水土,它的往生、今生、来生观,尤其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对解除人生痛苦、人生迷茫问题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深受上至达官贵人,中至知识分子,下至普通民众的认可;道教也由早期的“大道无形,不可言说,炼成神仙,以求不死”发展到“性命双修,超脱凡胎”,即通过对自身精神、心理、生理状况的改变来进行修炼,以此达到与道的和合,超越凡胎,同样就人生问题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在民众中有一定的认同度。而在此时,儒学仍停留在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的章句注疏阶段,僵化而缺乏活力。虽然这一时期儒学仍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居于正统地位,但是其影响力已远非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比。
儒学这种微妙的处境,令一些有思想的儒士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拯救儒学。这样,突破对经学摘章逐句的考据,理性阐发儒学的义理之学即理学便诞生了。张载就是其中的开山者。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作为理学的奠基者,张载给出了属于自己的见解。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气之为物,散入无形,聚为有象”(《正蒙·太和》)。明确表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就是“气”,气聚构成有形的物质,气散则成无形的虚空;事物内部阴阳二气的对立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且这种对立贯穿于一切事物当中;人也是由气聚而成的,必将散入无形。这种唯物论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以目观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楞严经·卷二》)的现实为眼疾错觉观;否定了道教太虚既空无的观点。值得重视的是张载对佛、道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发天道、人性的含义,主张“天人一本”,直达儒学的最终目标,从而奠定了理学的理论根基。张载主张躬行礼教,直接与儒学创始人孔子相对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施行“仁政”。这里的“礼”指西周的“礼”,是孔子面对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内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提出来的政治主张。“复礼”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仪,其实质是规范人的言行,建立秩序化的社会。张载所处的北宋中期土地大量兼并,社会贫富悬殊,主张躬行礼教,也许是一贴济世良方。张载的又一思想特质是注重社会实践,注重自然科学研究。“大道精微之理”在实践中得到完善,气体论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张载对儒家道德理想的贡献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主张发展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这四句话成为后世诸多学者的政治理想。
相关热词搜索: 天下 丰川上一篇:新购观赏鱼时检疫和防疫
下一篇:提高护理技术教学效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