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进和深入,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在农村音乐教育中,让小乐器进入音乐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技能。所以,在农村音乐教育中运用小乐器辅助教学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立足于自身实践,对小乐器助力农村音乐课程开展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农村音乐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音乐课程;小乐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3-0194-02
传统农村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唱唱歌或者听听音乐,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智力和视野受到限制,相应的也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随着农村音乐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小乐器在音乐课堂中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教师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小乐器展开教学,一方面,在实际运用小乐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小乐器的基本知识,演奏方式等,很大程度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小乐器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一种教学工具,转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更加愉悦,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促进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小乐器在农村音乐课堂上的运用对于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1.1 发展学生音乐技能。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学生音乐技能,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音乐节能的发展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器乐辅助教学,也是农村音乐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促进农村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在音乐课堂上运用小乐器,让学生通过歌唱集合的方式去表达和感受音乐,促进学生音乐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以“小乐器”为学具,发展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音乐爱好和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说在进行切分节奏学习时,学生时常会出现节奏不稳或者拍子不正确等问题,结合运用双响筒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一步步的导入切分节奏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双响筒的基本知识及演奏方式,也较好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中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让音乐的节拍更加生動的展现出来。
1.2 促进音乐素养提升。
音乐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发展学生的音乐技能,也需要对学生的素养进行培养。现今的农村音乐教学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能够对乐器进行使用,而是通过借助乐器进课堂的辅助教学,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更好地发挥乐器的功能和作用,更快、更有力地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促进音乐素质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例如:在新歌《脚印》教学时,为了克服分声部学习的难点,让学生运用串铃和沙锤两种乐器,分组合奏进行和声听辨和音响感受,接着不同声部的与器乐进行合作练习,再切入声部的学习。这种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理解二声部知识,也推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1.3 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急需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不能单纯地运用唱歌或者听歌的方式组织课堂,也不能只是对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小乐器在农村音乐课堂上的运用是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有效突破口,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小乐器辅助教学,使音乐鉴赏、歌唱教学、乐理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相应的,教师还可以将小乐器作为一种独特的口令,形式多样地运用并发挥辅助器乐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音乐学习,这对于孩子对音乐趣味性的体验和音乐兴趣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如《小白船》这首曲子,它的曲调优美、抒情,一直反复演唱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运用三角铁、双响筒和碰铃进行分声部演唱和器乐合奏表现歌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感悟到音乐的魅力。采用小乐器进课堂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想力,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2.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1 有效运用激趣教学。
小乐器教学的进入,对农村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兴趣以及音乐素养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运用小乐器教学,能够让学生对美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使得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得以陶冶和净化,促进学生智力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能够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团结合作意志品质的发展,进而发展音乐综合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引入音乐器材,并不是引入几样器材,只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各项素养,能够对教学开展有利就可以。音乐课程上器材的引入能够让音乐形象塑造力更强,进而让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广泛引用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只要对打击乐器进行有效地分类,然后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借以辅助教学,使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得到增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如《电闪雷鸣波尔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定音鼓、擦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电闪和雷鸣的形象,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同时课堂组织氛围改善明显,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升。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结合乐器进行表演,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对于乐曲的理解更加准确,音乐活动开展更加高效。
2.2 有效结合展开教学。
音乐课程教学氛围充分活力,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去体验和感受音乐之美,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地学习音乐习惯,音乐素养能力得到增强,音乐经验得到积累,与此同时,幼儿教师还需要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在生活中谨言慎行,塑造文明礼貌行为,这样同样会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幼儿在模仿中成长。
2.3 氛围育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方向,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幼儿感受到文明礼貌培养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生活中牢记文明用语。其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游戏、故事、图书、情景表演等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对文明礼貌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发展关系到了未来社会的进步,需要对幼儿加以重视,对幼儿教育加以关注,其中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不仅仅要让幼儿掌握基本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要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形成正确的文明意识。但是需注意的一点是文明礼貌教育渗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幼儿教师在新时期需要多角度分析与研究,并积极把握幼儿的基本特点,有计划且多渠道的进行文明礼貌的渗透,培养幼儿养成一个文明守礼之人。
参考文献:
[1] 袁彩红. 幼儿文明礼仪教育之我见[J]. 文教资料,2016(13):133-134.
[2] 欧卫华.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2(17):126.
[3] 朱丽萍. 奠礼仪之基 育文明习惯——幼儿礼仪教育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44.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助力 乐器 教学实践 课堂